有人问,2021年,有那些演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与惊艳的感受?

今年我给《叛逆者》的评价是“新锐”,给林楠笙的扮演者朱一龙的评价是“拿最难的答卷,给最好的答案”。

《叛逆者》不同以往,相较于“怎么做”更着眼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用十三年的跨度,无数或明或暗的历史背景,和令人惊喜的新锐史观,艺术美与故事美、柔情与残酷的极好结合,带给了我们一部隽永又年轻的佳作。

没人觉得朱一龙长得很一般吗(如何评价朱一龙与叛逆者)(1)

林楠笙这个形象,可以说是谍战形象的一个新标杆,一代特工从青涩到成熟的成长,一代青年人寻找信仰的出路,挣扎求索、焦灼坚韧的心境,都丝丝入扣的展现了出来。哪怕里面的演员们演技以“内卷”著称,角色以困难著称,朱一龙也是最辛苦却耀眼的那个中流砥柱。

没人觉得朱一龙长得很一般吗(如何评价朱一龙与叛逆者)(2)

我甚至不太愿意说“演技”,因为我一直认为“技巧”是基础,当然《叛逆者》中展现出的技巧,无论是两个手指才能数过来、每一种都不一样的哭戏,还是香港治病期间模仿的哮鸣音,或是在十三年时间线上的轻松跳跃,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与不同角色不同阶段不同的尺度,一部分无实物表演,一些打戏和枪战戏,文戏和武戏,和王志文等的对手戏、独角戏……都值得多说。

这是别人做的一个成长线的转场,林楠笙这个角色,恰恰好也排除了服道化区别的干扰项。

这些一起构筑了林楠笙的血肉,你会觉得,这个人的确存在,你理解他,而且他魅力十足,生动无比。《叛逆者》结束后,我怅然了挺久。

朱一龙本人也说过,越钻深,“到最后拼的是理解力”,我最惊喜的其实是他赋予角色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峰爆》里的平安扣能看出是他的想法,《叛逆者》中有一些很有趣的地方,比如林楠笙证明自己康复时的勉强吹了一个气球然后把口转向朋友,刺啦一下放气——说明两人关系极好、可以打打闹闹,紧绷的香港篇也因为年轻人的友谊多了一丝轻松;比如说最后在左的墓前吃下自己不喜欢的蛋糕——朱一龙认为这样比语言更有力量;比如说让陈逆的演员踩在一个小坑里,以“矮一截”的形象塑造他的衰颓和气短——他又去管别人的事了。

在叛逆者中,朱一龙体验到了沉浸式表演,直接浸润到角色中去,不再有“演”的痕迹,不“炸裂”,不“看好了我这个技巧非常厉害”,这非常好。

当然,如果要更客观点评价他的能力,还应该与20年的网剧《重启之极海听雷》一起看,又是另一层次的感受,因为在这一部里,也如他所说——表演风格发生巨大变化,展示的技巧和角色的技巧需要也几乎完全不同(考察更多的是即兴表演,无实物表演这种“生僻题”,以及偏轻松喜剧的风格等),最后合作者的腌臜小动作反而又为他正名和证明。

从吴邪看林楠笙,又会格外感慨。

一个演员,在技巧扎实的基础上,拥有创作和天分和意识,有探索极大反差度角色,挑战不同,实在让人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