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戚雅仙是当代越坛与袁雪芬、傅全香、王文娟齐名的“四大名旦”之一。她所创造的“戚派”艺术朴实无华、深沉含蓄、缠绵委婉、吐字清晰、韵味醇厚、以情动人、易记易学,是当今公认的“越剧十三大流派”中一个广泛传唱的流派。

袁雪芬生活照(她曾是袁雪芬的)(1)

戚雅仙肖像(1928-2003)

但是,戚雅仙最初的唱腔和表演却完全是“照搬”袁雪芬的,有“袁派小花旦”之称。那么,戚雅仙是如何从袁派中脱胎而出,发展变化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戚派的呢?

袁雪芬生活照(她曾是袁雪芬的)(2)

戚雅仙与袁雪芬合影

0N1

戚雅仙原名戚爱英,1928年出生在上海一个贫民家庭,因生活所迫,12岁便进上海沪西陶叶剧团科班学艺。这个科班俗称“雅”字班,所有的学员名字中间都必须有个雅字,所以戚爱英进科班后便改名戚雅仙。

袁雪芬生活照(她曾是袁雪芬的)(3)

戚雅仙《白蛇传》剧照

戚雅仙自忖自己先天条件并不优越,别人一遍就会的戏,她往往要练习两三遍才学会,便以“笨鸟先飞”精神自励,认真学艺,勤学苦练,竟然成也了科班的姣姣者。三年后出科,戚雅仙又随科班在杭、嘉、湖一带跑码头,直到1943年左右,科班有幸被上海大来剧场聘为“班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基本演员,戚雅仙才算结束了跑江湖生涯。

其时,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也仅有二十岁左右,但艺术正处于蒸蒸日上阶段,已经挂上大来剧场的头牌,立志越剧改革,并形成袁派唱腔雏形,拥有大量观众。袁雪芬演主角,戚雅仙这些“班底”就演配角。而戚雅仙作为这些“班底”中的尖子,自然就有机会直接与袁雪芬同台同场演戏了。

袁雪芬生活照(她曾是袁雪芬的)(4)

大来剧场旧址

袁雪芬演《香妃》中的香妃,戚雅仙就演香妃的丫头鹦鹉;袁雪芬演《明月重圆夜》中的姐姐,戚雅仙就演妹妹……袁雪芬在大来剧场共演了《人海飘航》、《雨夜惊梦》、《乱世佳人》、《长恨天》、《母爱》等近三十部大戏,戚雅仙也就在这些戏中担任配角,不是做袁雪芬的“丫头”,就是袁雪芬的“妹妹”或是“女儿”。

袁雪芬生活照(她曾是袁雪芬的)(5)

戚雅仙《香笺泪》剧照

戚雅仙那时才15岁,是个初出茅庐的小演员,她很羡慕和钦佩袁雪芬的表演艺术,迷上了她的唱和做,觉得袁雪芬演戏认真,表演稳重,唱腔柔和动听,是她的“偶像”,就天天观察她的一举一动,一腔一板,并尽力摹仿。因为长时间的同台演戏,“近水楼台先得月”,戚雅仙居然与袁雪芬也有几分相象了,这样,观众就开始关注她,亲切地称她为“袁派小花旦”。

戚雅仙为此感到很光荣,立志要做袁雪芬这样的越剧演员,因此学袁雪芬学得更起劲,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

正是有了在大来剧场这一段发奋刻苦的演戏经历,后来袁雪芬因病回乡休养后,老板就要戚雅仙“顶替”袁雪芬,让她主演一些袁雪芬演过的戏。因为其唱腔和表演酷似袁雪芬,观众把对袁雪芬的思念和喜爱都转嫁给了戚雅仙,戚雅仙的“粉丝”也就越来越多。

袁雪芬生活照(她曾是袁雪芬的)(6)

戚雅仙剧照合集

ON2

与大来剧场的合约期满后,因戚雅仙“袁派小花旦”声名雀起,不少剧团就向她递来“杆榄枝”。经过此较选择,戚雅仙加盟了尹桂芳、竺水招领衔的芳华越剧团,担任二肩旦。虽然还不是主角,但演过很多戏,有古装、有时装、有喜剧,也有悲剧,从正派到反派、从小姐到丫头、从宫廷贵妃到小家碧玉、从卖花姑娘到跳舞女郎……什么都演,这使戚雅仙戏路大开,演技也迅速提高,名气也越来越响。

1947年,徐玉兰第一次组建玉兰剧团时,就诚邀21岁的戚雅仙做她搭档,唱头肩花旦,所以后来徐玉兰总说戚雅仙是她的“原配夫人”。

袁雪芬生活照(她曾是袁雪芬的)(7)

1947《香笺泪》演出信息

戚雅仙由小花旦躍升为大花旦之后,戏路就逐渐由“宽”向“专”的方向发展了,观众特别欢迎她的正旦戏和悲旦戏。一来袁雪芬是比较擅长演悲旦和正旦的,戚雅仙受她影响,当然也就承袭她的戏路。二来,当时看越剧的又多是女观众,悲剧最能打动她们的心,卖座率高,剧团编导就根据戚雅仙的特长和喜爱来创作剧目。一出《香笺泪》终于使戚雅仙赢得“越剧悲旦”大名,于是她也开始走红上海越剧舞台。

做了当家花旦,演的都是重头戏,唱功多了,光靠搬来的袁雪芬唱腔就不够用了,必须想办法“增加或扩展”;还有,那时成天在台上唱,嗓子时常感觉疲劳,也非改变“发声方法和唱法”不可。

袁雪芬生活照(她曾是袁雪芬的)(8)

戚雅仙生活照

戚雅仙感悟到:若想在舞台上开花,在观众中生根,那就必须在表演、唱腔等各方面花大力、下苦功,否则不进则退。同时她还意识到一个演员想不断推出好戏,应重视并发挥编导作曲舞美人员的集体作用。越剧家底薄,需要不断借鉴、融化、创新,而这一切恰恰需剧团各部门的互相协调、密切配合。

袁雪芬生活照(她曾是袁雪芬的)(9)

戚雅仙生活照

就是怀着这种朴素的想法,戚雅仙在编剧徐进、导演金风、作曲刘如曾、琴师贺忠孝等人的帮助下,“求新求变”。用袁派唱腔打底,吸收越剧其他著名艺人的唱腔和越剧老调或是绍兴大班等曲调,再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结合剧情设计新腔。

这样,“变”出来的唱腔,经过剧场检验,有一些受到观众的欢迎,有一些观众却不认可。对于受观众欢迎的唱腔,便保留下来,并使这些唱腔逐渐成为自己的基本腔,从而奠定个人的演唱风格。

袁雪芬生活照(她曾是袁雪芬的)(10)

戚雅仙生活照

戚雅仙认为,基本腔要经常唱,不断地加深观众印象,形成固定的欣赏习惯。当然,也不能老是这么几句,要有变化,但又不能变化太大。要在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她善于用几个常用乐汇反复组织在她的唱腔中,由此开始形成朴素深沉、缠绵委婉、不尚花俏、平中见奇、纯朴耐听、悲喜交集,具有个人鲜明风格的唱腔,在越坛独树一帜,受到观众热烈追捧。

袁雪芬生活照(她曾是袁雪芬的)(11)

戚雅仙《玉堂春》剧照

ON3

1950年2月,戚雅仙自任团长,搭档刚刚崭露头角的越剧小生毕春芳,创立了合作越剧团。这虽然是个自负盈亏的民营剧团,但戚雅仙继续勤学苦练,勇于革新创作,因此合作越剧团演出的剧目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受到观众的欢迎。她们先后演出了《龙凤花烛》、《彩虹万里》、《梁祝》、《白蛇传》、《琵琶记》等多部大戏,从而在越剧界赢得了一定的地位。

袁雪芬生活照(她曾是袁雪芬的)(12)

1958年合作越剧团演出信息

1954年,华东戏曲会演在上海举行。戚雅仙以《屈原》中婵娟一角跻身于演员一等奖行列。之后,戚雅仙继续在演出剧目方面创新,不仅题材多样,戏路也拓宽了。先后演出了《祝福》、《棠棣之花》、《救风尘》、《尤三姐》、《玉堂春》、《还我台湾》、《血手印》、《女共产党员》、《火凤凰》、《孟姜女》、《王老虎抢亲》、《文姬归汉》等等原创大戏,还为多部香港拍摄的越剧电影配唱。

袁雪芬生活照(她曾是袁雪芬的)(13)

戚雅仙《女共产党员》剧照

袁雪芬生活照(她曾是袁雪芬的)(14)

戚雅仙《文姬归汉》剧照

袁雪芬生活照(她曾是袁雪芬的)(15)

1957年合作越剧团演出信息

这些新戏演出中,她继续革新唱腔,既保留了原来淳朴真挚、音乐特征性强的本色,又注入了轻盈、明快的时代新元素,使戚派唱腔日瑧完美,终于自成一派,成为观众公认的越剧新流派,受到观众长久的喜爱。其中《血手印》、《琵琶记》、《玉堂春》、《白蛇传》、《王老虎抢亲》等戏,经反复修改加工,成为越剧经典和其代表作,至今魅力不减。

袁雪芬生活照(她曾是袁雪芬的)(16)

戚雅仙与毕春芳《血手印》剧照

她与毕春芳也成为越剧史上又一对珠联璧合的黄金搭档,长期驻扎在金都(后改名瑞金)大戏院演出,场场满座,以至在“越迷”中形成品牌效应:想看戚毕戏到金都;到金都就是看戚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