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命之学》,出自《了凡四训》,作者是明代文学家袁了凡,本篇主要论述了什么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人生智慧八字经典语录短句(立命之学经典名言10句)(1)

在《立命之学》一文里,作者首先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早年弃文学医,后遇异人说他走科举之路能够飞黄腾达,遂弃医从文。结果也正如异人推算的那样,丝毫不差。于是,作者更加坚信天命的存在,变得消极淡泊。然而,这一情况在他拜访云谷禅师之后,得到了根本改变,意识到宿命论是错误的。

本文选取《立命之学》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人生智慧八字经典语录短句(立命之学经典名言10句)(2)

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就在这时,我在慈云寺碰到了一位老人,

他长须飘飘,相貌堂堂,就像神仙一样,

我对他非常尊敬,还以礼相待。

点评:了凡先生幼年丧父,母亲遂让了凡弃文学医。这样不仅可以养活家庭,还可以治病救人,也是父亲的遗愿。然而,了凡先生在慈云寺遇到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后,人生又发生了转变。

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

你注定是要走上仕途的人啊,

明年参加考试就可以当秀才,

不知你现在为什么不读书呢?

点评:那位老人认定了凡先生是要走仕途的人,应放弃学医走科举之路。了凡在征得母亲同意后,便拜老人为师。

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县考童生,应考中第十四名;

参加府考,考取第七十一名,

提学主持的考试则为第九名。

第二年,我就去参加考试,

三次考试的名次完全相同。

点评:「县考」即县试,是童试考试的第一场,考中者才能参加府考,第一名可以直接获得秀才功名。「府考」即府试,知府主持的考试,考中者为童生,可以参加院试。「提学」主持考试时,录取者为秀才。

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老人推算我做生员领取九十一石五斗廪米时就可以出贡了,

但是当我领取七十一石的时候,屠宗师便准我可以出贡了。

那个时候,我开始暗中怀疑孔先生算命这事了。

点评:「廪米」旧指公家给生员发的粮食。在科举时代,凡是屡试不第的贡生,可以按年资到京城,由吏部给予杂职小官,若轮着了,称为“出贡”。

了凡先生因为老人屡屡推算准确,便信了宿命论思想。然而,直到“出贡”这事算错了,才暗生怀疑。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我因而更加相信进退皆有天命,

而发达得快与慢也都各有因缘,

所以,也就越发淡泊而无所求。

点评:屠宗师虽然批准了,但却被杨提学驳回了。直到殷秋溟宗师再次推荐,才得以“出贡”。而此时所得贡米刚好是九十一石五斗。这让了凡先生更加相信命运有定数,不可强求。

人生智慧八字经典语录短句(立命之学经典名言10句)(3)

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凡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圣贤之人,

都是因为被过分的贪念纠缠着。

你坐了三天,没有起一丝贪念,

你能告诉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点评:了凡先生补贡之后,来到南京的高等学府国子监读书。但是,由于他相信天命不可违,所以对于读书进取已经丝毫不动心了。后来,了凡先生前往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与禅师对坐一室,三天三夜不合眼,这让云谷禅师感到非常诧异。

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

人们都会有妄想之心,

所以才被天地所束缚,

那怎么能没有定数呢?

然而只是凡人有定数。

点评:云谷禅师认为,人不能没有妄想心,也无法避免自己起心动念。而凡人却因为执着,无法如实知见事物,所以才会有定数。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

一个人的命运是由自己设定的,而福也要向自己求。

这正是诗书中经常称赞的,确实是明白切理的训诫。

点评:了凡先生问禅师:“难道命运中的定数能够逃避?”云谷禅师告诉他:“可以的,命运皆是我们的造作,与别人无关。”

人生智慧八字经典语录短句(立命之学经典名言10句)(4)

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孟子说:求就能得到,是求取那些能由我做主的东西。

所以道德与仁义可以求取;但是功名富贵怎么求取呢?

点评:《孟子·尽心上》上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了凡先生认为孟子的意思是,道德仁义可以努力求得,但功名富贵是身外之物,不能求得。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所谓的敬、恩、悲三田,

都是离不开方寸之心的;

若能从自己的心去寻觅,

那么,感官就能够相通。

点评:云谷禅师认为,不是孟子错了,是了凡先生理解错了。向内心探求,不断提高内心修养,那么外在的价值也能得以体现。无论是道德仁义,还是功名利禄都能求而得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