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韶关始兴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有7000多公顷,森林植被丰富,地理和气候条件适宜,成为众多野生动物的天堂。为了了解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具体情况,相关人员在野外架设了65台红外相机检测,加强了野外工作人员的巡察。其中发现了中华鬣羚、斑林狸、豹猫、红角鸮(xiāo)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外,还发现了一条怪异的“两头蛇”。
这条蛇身长只有30厘米左右,背面是灰褐色的,附有点状黑斑,首尾粗细均无太大差异,都有黄色斑纹,仔细一看,还有两个头,两个头都可以指引爬行,一时竟分不清尾巴是在哪个位置。这条蛇究竟什么来头?是产生基因突变了吗?
两头蛇产生了变异?这些年听过见到的奇葩物种有很多,什么六脚牛、三角羊、无耳猪,几乎每年都会有这些动物的消息传出。而两头蛇也不是第一次被发现,在2015年7月6日的时候,南宁市的黄先生养殖的舟山眼镜蛇中出现了一条小双头蛇,因不适合家养,后送往动物园养殖研究。
除了两头蛇之外,还有双面猫、双头龟、双头连体人等,都是两个头共用一个身体,这也使得这些动物非常怪异,并且寿命也会比较短,导致这一奇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是基因变异了吗?
其实,这些双头动物的诞生很大程度并不是产生基因突变,因为基因突变需要很多因素的干扰。更多是因为同卵双胞胎在胚胎分裂时,产生了异常,导致受精卵部分分裂,最后变成共用一个身体。南宁黄先生的双头眼镜蛇就是如此。
如果排除两头蛇不是胚胎分裂异常,那还有可能跟进化有关。蛇最初是有四条腿的,经过上千万年的演化,从四条腿变成两条腿,再变成没有腿靠肌肉滑动,最后分化出不同支系。那经过环境和气候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某个未知地方或许这种蛇慢慢演化,最终进化出了两个头。这种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那此次广东韶关野外发现的两头蛇,是胚胎分裂异常还是进化衍生的新物种?其实都不是,经过研究所的专家反复确认,发现这条蛇是我国的罕见物种——钝尾两头蛇,是已经存在多年的一种蛇类。
钝尾两头蛇钝尾两头蛇也叫“双头蛇”或“积首蛇”,是游蛇科两头蛇属的爬行动物,是我国的野生保护动物。
这种蛇在蛇类当中算是体型比较小的一种蛇,只会长到25~32厘米,主要栖息在300米左右的平原、丘陵,湿润的土穴当中,我国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湖北、贵州等地,而广东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记录到这种蛇。国外也就只有越南部分地区分布。
别看钝尾两头蛇很凶猛的样子,其实它并没有毒性,并且由于体型较小,只能以昆虫和蚯蚓为食。加上缺乏攻击性,钝尾两头蛇随时面临被捕食的危险,就连野鸡都可以轻而易举将它吞咽下肚。
但是,作为活了那么久的蛇类,钝尾两头蛇可是有秘密武器的,就是将“障目术”耍到极致。由于它的尾部的斑纹和粗细都与头部一模一样,所以经常被误认为有两个头,其实它只有一个头,另一个是它的尾巴。它并不是产生变异或者胚胎发育异常,而是天生如此。
它可以用尾部迷惑狩猎者,从而达到快速脱身逃离危险。人类常说蛇打七寸致死,遇到钝尾两头蛇你可能会连头部都还没分清,它就已经逃之夭夭了,这也是它的生存智慧。如果它和普通蛇没有区别,那它早就灭绝了。
特别是在古代,古人将两头蛇视为不吉利的象征,在汉代贾谊的《新书》中曾记载,“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足以看出两头蛇有多不受待见。古人认为两头蛇有剧毒,会对人造成威胁,并且这种两个头的动物有违常理,所以看见就会杀了。
著名的《孙叔敖杀两头蛇》,讲述的就是春秋时期的孙叔敖小时候,遇见了一条两头蛇,将它打死并埋了,因为自己遇见了两头蛇肯定活不了,不想让别人再看见它而丢去性命。所幸孙叔敖并没有死,长大还成了一个受人爱戴的国相,他埋蛇的地方还成了当时的“八景之一”。
所以钝尾两头蛇能活到现在,也是实属不易。但是,拥有这种两头特征的,除了这钝尾两头蛇,我们或许还在其他动物身上看到。
除了两头蛇,还有哪些动物有这种特征?比如说蚂蟥,也就是“水蛭”,它主要生活在水里,自然情况下,水蛭的两个头都是尖锥形,头部都有吸盘,可以紧紧吸附人体体表进行吸血,如果将其中一个头部斩杀,还会长出新的头。
还有蚯蚓,蚯蚓的全身都是圆柱状,虽然它只有1个头,但是它的头部和尾部也非常相似,一般情况下,也是很难将它的头尾认清。
而和钝尾两头蛇比较相似的,还有全球最小的蛇——盲蛇。虽然这点并未有任何科学证明,但我们从肉眼去看,盲蛇的尾部和头部粗细也也没有太大差别,它的尾部也是圆柱状,如果没有仔细确认眼睛是在哪个位置,也很难对其分辨。而它因为体型很小,也常被误认为蚯蚓。
我国除了钝尾两头蛇,还有尖尾两头蛇和云南两头蛇,都是被保护的物种。但是由于其隐蔽性太强,所以很少有人发现它们的踪迹,也未有准确的科学数据能够知道它们的现存数量。
但是它们是禁止捕捉和食用的,随着生态环境逐渐变好,这些罕见的物种会经常出现与人类打招呼,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它们,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