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昌平区坚持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作为一项重点民生工程,深入挖掘文旅资源,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全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走进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浩如烟海的书籍、干净明亮的环境,老中青各年龄段的读者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并专心致志地阅读,享受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1)

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的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于去年5月建成并投入使用,集书店、图书馆、影厅、展厅、剧场为一体,推行全区首家试点“政府公益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模式,截至今年8月底已累计接待市民近66.8万人次,日均峰值1.1万人次,成为了京城新晋网红打卡地。“对于我们天通苑的居民来说,是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这里有电影院,有剧场,而且我本身也在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参加了戏剧社的活动,现在我正在排音乐剧,这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就是提供了非常好的一个文化学习的氛围。”居民吴先生说道。

作为回天三年行动计划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补短板的重要民生项目之一,按照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总要求,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紧紧围绕文化为城市赋能主题,深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在机制、理念、技术、模式等方面创新突破,着力推进文化、科技、生活一体化场景,有效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形成了回天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模式,成为长在社区生活里的文化艺术中心。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2)

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运营总监盛颖星告诉记者,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充分发挥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提供了500多场高品质的文化活动,包括大师名家艺术展、全民读书会、社区公开课、市民音乐会、优秀舞台作品展演等,已成为了天通苑地区居民在“美学生活方式”上的体验平台。“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服务职能,增加活动数量,提升内容品质,开发更多精致优秀的文化内容,持续与在地居民高频互动,成为真正的,长在社区生活里的文化艺术中心。”盛颖星说道。

近年来,昌平区持续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重点项目建设,大力优化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目前已完成回龙观、史各庄、天通苑北等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同时启动了流村、小汤山等镇综合文化中心建设,总建筑面积2.49万平方米的回龙观文化艺术中心也已开工建设,全部建设工程于2022年底完成,进一步满足周边居民的文化需求。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3)

除了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外,昌平区还深入挖掘文旅资源,高标准修缮大运河源头遗址,再现元明时期白浮泉历史文化风貌。自2018年开始,昌平区就着手对白浮泉遗址进行修缮。

“我们主要针对的文物进行了修缮,当时最紧要的就是都龙王庙进行修缮,当时它的围墙有很多地方都有坍塌的风险,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都龙王庙的围墙进行了抢修,对都龙王庙建筑,也重新进行了油饰。”白浮泉遗址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叶建伟介绍,此外,还对九龙池碑亭也重新加垄、固瓦,进行了比较完整的修缮。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4)

自去年开始,昌平区开始对龙泉禅寺进行系统地修缮,目前,龙泉禅寺修缮工作已经完工。“现在正在进行的是,大运河源头历史文化展的布展工作,开展之后,够给群众提供一个了解大运河历史的渠道。”叶建伟说道。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5)

如今经过多年修缮,元明时期白浮泉历史文化风貌初步显现,不仅为京北人民提供了休闲场所,更为世人呈现了中国历史的辉煌篇章。未来,昌平区将继续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利用,整体推进“三条文化带”昌平段保护发展,加强文物保护修缮利用,提升区域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同时聚焦“七有”“五性”,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和文化精品工程,优化文化服务供给,用好城市文化遗产,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图文/向凌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