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治未病思想(院长洞见孙键)(1)

各家治未病思想(院长洞见孙键)(2)


“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是古代先贤留给我们的不朽名言,让我们明白到:在做事之前,只有多思多想,考虑周全,才容易获得成功。


但很多人只习惯于把“三思而后行“挂在嘴边,却甚少知道“三思”具体指的是哪三个方面的思考。


孙键老师认为,“三思”指的是:思危、思退和思变。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谁都不能顺风顺水走完一辈子,我们只有在行事之前做好这“三思”,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1 居安思危

《三国志》中有言:“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视祸于未萌”。意思是,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成型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察觉,这时只要提早想好对策,就能将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左传》中也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告诉我们,懂得居安思危的人,即使在安定的环境中,也能提高警惕,思考可能潜在的隐患,从而做好应对准备。


但可惜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会因为日子过得太顺,而变得懈怠懒散,毫无危机意识;更甚者还沉浸在过去的辉煌和成功中,变得盲目自大,自认为就算有突发危机也能应对自如。但等到危机真的到来时,这两类人往往就束手无策,只能疲于应对。


历史上因为沉溺于安逸的生活,而最终走向灭亡的,就有五代时期的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他善于骑射,文武双全,能力出众,年纪轻轻就在战场上屡次立功,多次升官。


相传,其父李克用临终时,曾交给李存勖三枝箭,嘱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讨伐叛徒刘仁恭;二是征讨契丹;三是消灭宿敌——后梁开国皇帝朱温。李存勖励精图治,最终实现了父亲的遗志,还建立了后唐,成为开国皇帝。

各家治未病思想(院长洞见孙键)(3)



但可惜的是,李存勖成为皇帝之后,就渐渐过上了骄奢淫逸的生活,还昏庸无道,纵容皇后干政,猜忌杀戮功臣,横征暴敛,以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士卒离心,最终引发“兴教门之变”,被叛军所杀,终年四十二岁。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人的过去是成功的,现在是安全的,但不代表他永远都会处于好的境况。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被安逸蒙蔽了双眼,一定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学会提前判断形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住命运,在未来过上安稳而精彩的生活。




2 欲进思退


常言道,进可攻,退可守,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如果一个人只知道前进,却不知道退后,很可能就会落得“太刚则折”的结局。


其实,退是一种智慧,也是一门艺术。当我们在感知到危险到来之时,立马退到不显眼的地方,退到别人注意不到的地方,就可养精蓄锐。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幸而有范蠡与文种两位谋臣的辅佐,最终才得以振兴越国,大败吴国,一雪前耻。


但在越国称霸之后,范蠡深深明白到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又看出勾践可以同患难却不能共富贵,就下定决心离开,并且也写信劝好友文种功成身退。但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后来真的不能被勾践所容,被逼自杀。



各家治未病思想(院长洞见孙键)(4)



而范蠡不留恋高权富贵,激流勇退,从此泛舟五湖,自号陶朱公,又在商业开拓出了一片天地,被尊称为“商圣”。


人生如棋,只有懂得处其位,谋其事,知进退的道理,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若是一直首当其冲,不懂得功成身退,便会招来祸端,甚至威胁生命。


因此,该退则退,才是人生中最高明的智慧。



3 欲通思变


巴菲特曾说过这么一段引人深思的话:


“当有人逼迫你去突破自己,你要感恩他,他是你生命中的贵人,也许你会因此改变和蜕变,当没有人逼迫你,请你自己逼迫自己,因为真正的改变是自己想改变,蜕变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但每一次的蜕变,都会有成长的惊喜。”


人生最大的自由,就是拥有选择的权利。而选项的多少,往往就建立在是否懂得思变的基础上。


各家治未病思想(院长洞见孙键)(5)



今天我们遇到很多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其实有一部分原因都是我们陷在自己的固有思维里,觉得没有办法能应对。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稍微变通一下,可能就会得到豁然开朗的结果。


《周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我们在做事之时,多一分主动变通的思虑,便会少一分措手不及的窘迫。


而且,一个真正懂得变通的人,不会沉溺于眼前的欢愉,而是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好的判断,奋力将劣势扭转为优势。


因此,我们在感知危机并退下来之后,还要静心思考,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总结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如何变通应对。这样,人生才会别有一番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