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如何评价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城镇居民的经济生活状况?,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带你回到八十年代农村的生活?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带你回到八十年代农村的生活(我家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的经济生活)

带你回到八十年代农村的生活

(十一)如何评价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城镇居民的经济生活状况?

1、基本情况:

(1)双职工家庭已经成为那时候年轻人新建家庭的标配。

七十年代,我国城镇的待业青年极少。也就是说,那一年代的城镇青年,只要按政策不符合留城条件,都要被动员上山下乡,包括去建设兵团;只要按政策符合留城条件的,一定会被安排工作。总之,当时的政策是不让年轻人留在城镇吃闲饭。

所以,当时已在城镇就业的小伙子和姑娘,只要把握住一条:在城镇范围内找结婚对象,而不要巴巴地跑到农村去找,那么,找的对象基本上都是有工作的,婚后组建的一般都是双职工家庭。

城镇待业青年大量出现和急剧增加,发生在八十年代停止知青上山下乡和下乡知青大返城的时候。这自然是六、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转移给八十年代的经济和社会压力,是八十年代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措施,才化解了这一压力和困难。所以,新中国前三十年在人口就业方面是有欠账的,改革开放以后才设法偿还了这一欠账。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以后专门谈。

七十年代有没有单职工家庭?有,但数量很少。我们厂里就有这么几个“老转”的家庭是单职工家庭。所谓“老转”,就是转业复员军人,这些人在参军前本来是农民,在农村就定了亲事,转业复员后被安排到城镇工厂来上班,同时,与农村老婆完婚。这些“老转”家庭之所以困难,还因为生的孩子多,原因是农村的计划生育管理很松驰。而当时对城镇居民家庭则已经实行了较严格的计划生育管理。这些“老转”家庭都是我们厂里的老困难户,每个季度厂工会给困难户发放的救济金,基本上都是给了这⺇户。

(2)七十年代年轻人新家庭的另一个标配是:在经济上都没有赡养双方父母的负担。

因为我们父母那一辈的城镇居民,到了七十年代,基本上都有工作,或者退休后有退休工资。有很多父母辈的家庭,其经济状况比年轻人的家庭还要好。

例如,我父母家庭。我父亲在五十年代就是八级工,但当时一个人要养活七口人:我爷爷奶奶、我父母、我们兄弟三人,经济上还是紧紧巴巴的。到七十年代就不一样了。1958年大跃进,我母亲在居委会动员下,走出家门,到街道工厂工作。我爷爷奶奶分别于六十年代中期和七十年代初去世。1968年我上山下乡,我的两个弟弟得以留在上海安排工作。到了七十年代,我们家没有吃闲饭的,家庭人均收入猛增,我父母家成了当时的高收入家庭。

我岳父家也一样。我岳父在五十年代是个技术员,一个月70多元,也是一个人养七个人:我岳母和五个子女,另外,那时候,我老婆的爷爷还活着,我岳父也得尽一部分赡养义务,家庭经济状况是比较差的。1972年,我岳父从东北老厂调来大西北的三线军工厂,全家户口随迁,我岳母得以安排工作,我老婆得以免除上山下乡,也进厂上班。以后,我老婆的两个弟弟在本县农村插队一年多后,也先后被招工进工厂上班,家里吃闲饭的只剩下我的两个还在读书的小姨子,家庭人均收入也是成倍提高。

(3)那时候的工资制度是全国统一的,七十年代参加工作的大多数都是二级工。

有网友说我们夫妻俩那时候的工资比其他地方的高,那是因为我们那里是十一类工资区。那时候的工资制度,工资区相差一类,同类型、同等级的工资额相差3%。比方说,当时北京是六类工资区,所以,北京地方企业的二级工的基本工资,如果乘以(1 3%)的5次方,大致就相当于十一类工资区的二级工基本工资。

其实,当初制定工资制度时,相关国家领导人就明确地说,之所以要把西部许多地区定为十一类工资区,就是为了鼓励东部地区的人员去支援西部地区的建设。就在我所在的固原县,就有大量来自东部地区的支援大西北建设的人。不少人跟我一样,婚后每4年,才有一次探亲假,短暂跟父母团聚,他们在探亲方面的花费,至少部分地抵销了十一类工资区工资高的优势。

那时候,不同的单位,同级别的工资会有所不同,但这种差别并不是很大。例如,我老婆拿的是兵器工业部直属企业的工资,二级工的每月基本工资46元,我拿的是地方县属企业二级的工资,每月41元,相差只有5元,算不上悬殊。

那时候,各单位的福利待遇也有差别,大厂、经济效益好的厂,福利待遇就好;小单位、清水衙门式的单位,福利待遇差一些。在这方面,各种单位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由此造成的家庭经济状况差异,也不会很悬殊。

综上所述,我在本文(一)至(九)中展开的经济生活水平,是可以代表那个时期的一般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

二、对那一时期城镇居民生活作纵向比较

这里所说的纵向比较,是指:在时间上,把七十年代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跟五十年代比较,或者,把七十年代城镇居民生活跟现在比较。

(1)七十年代城镇居民生活跟五十年代比较

如果把七十年代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跟五十年代相比较,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这种显著提高的标志是:五十年代,城镇居民普遍还处于“求温饱”的阶段;到七十年代,大多数城镇居民在温饱的基础上,开始有了经常性的“家庭剩余”。虽然当时这种“家庭剩余”在金额上还不大,就象我家,每年不过三、四百元,人们已经可以运用这“家庭剩余”来搞小家庭建设,或进入一些他们原来羡慕而没有能力进入的消费领域。

七十年代,我国消费品市场爆发了手表热、自行车热、缝纫机热、收音机热、成套木器家具热等。其实,这类所谓“高档耐用消费品”,在五、六十年代就有,当时,这些商品放在商场里并没有多少人去买,但到了七十年代,这些东西都成了抢手货,先是人们彻夜排队抢购,接着就是商业部门实行凭票供应,再接着,就是购买这些东西的票券也在黑市上被炒得老高。很多当时的城镇居民,把购置这类高档耐用消费品,作为实现“家庭现代化”的基本建设;不少城市姑娘,把购置“三转一响五不动”,作为向男方提出的结婚条件。这些现象,在五、六十年代是见不到的。

五十年代,工人家庭饭桌上常见的菜是咸鱼、鲞、腌菜,那时候的家庭主妇,关注的是,吃什么菜,才又能下饭又花钱不多。到七十年代,那些家庭主妇坐到一起,交流吃什么东西对身体“补”,一些廉价简易的养生方法开始流行。

至于住房。我所在的厂是设在西部山区的军工企业,分到的福利房比较大,房子质量也比较好。如果在大城市,住房条件就比较差。有位网友回复我说,他家那时候在武汉,住的是筒子楼。筒子楼我知道,每户一间或两间房,每层楼一个公共厕所、一个自来水房,走廊里堆放着各家的杂物,家家在自家门口的走廊里用蜂窝煤炉子做饭。我父母在上海,六十年代末住进了工人新村。工人新村要比筒子楼好一点,每户一间房,室内使用面积14平方米,两家合用一个厕所间,四家合用一个厨房。

但是,很多网友不知道,如果放在六十年代,在一般下层城镇居民中,谁家要是能够搬进筒子楼或工人新村,那是一件非常幸福、非常令人羡慕的事。

首先,搬进筒子楼或工人新村的人,从此不用倒马桶了,而五、六十年代的绝大多数城镇居民,倒马桶是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搬进筒子楼或工人新村的人,今后遇到下暴雨或刮台风,既不需要担心屋顶被大风刮走,也不需要担心外面大雨,家里小雨,外面不下了,家里还滴答,而五、六十年代的城镇居民,大量住的还是那种旧中国留来的不抗风、不抗雨的木结构房子。

在搬入工人新村之前,我父母家就住在位于上海宝源路的这种木结构房子里。与隔壁邻居家之间的墙,只是一层薄薄的木板,年深日久,木板墙裂了很大的缝隙,虽然两家都用旧报纸把板墙上的缝隙糊住了,但只要在这个家里说一句悄悄话,那个家里的人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常常是我爸我妈在这边的饭桌上正边吃边说话呢,隔壁那边的阿姨就插话进来打趣。但这还不是那时候最差的房子。直至六十年代初,上海还有相当大的一批人住在“棚户区”里,甚至还有一些人晚上睡在“滚地龙”里,这可不是现在所谓的棚户区,那是真正的“棚户区”。至于真正的“棚户区”啥样?“滚地龙”又是什么东西?以后我写关于五、六十年代城镇居民生活的时候再详谈吧。

很多人指出,从1956年第二次工资改革以后,虽然以后国家还进行了多次工资调整(可参看我写的《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工资制度》),但基本上都是给低级别的工薪人员长工资,较高级别(四级以上)人员的工资,20年没长。但为什么七十年代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比五十年代提高了呢?有三个原因:(1)家庭就业人囗增加,双职工家庭逐渐取代了单职工家庭,同时,国家开始搞计划生育,孩子减少,导致家庭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2)这段时期,国家出台了许多津贴、补贴制度,变相提高了工薪人员工资(可参看我写的《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工资制度(六)》);(3)在这段时期内,国家推出或完善了许多重大福利制度,如退休退职制度、福利分房制度、公费医疗制度、探亲假制度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内推出或完善的。同时,国家还鼓励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根据各自的条件,给本单位的职工谋福利,以至这段时期内“工厂办社会”盛行,各单位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搞福利,实际提高了工薪阶层的生活水平。

(2)把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城镇居民的生活跟现在比

在物质生活条件上,那时候自然是无法跟现在相比的。住的、吃的、穿的、用的,哪方面都比那时候强。有很多消费领域,那时候的人是无法涉足的;有很多消费品,那时候的人想也无法想像出来,例如,我们现在人手一个的手机,那时候的人无法想像;我们现在天天离不开的网络,那时候连科学家也无法想像网上的虚拟世界。毕竟时间过去了40多年,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发展,我们的国家也在飞速前进,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哪能不跟着提高呢?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呈加速度的,也就是说,它具有越来越快的趋势,今后40年,肯定要比过去40年发展得更快。如果到2062年,那时候的人再回过头来看2022年的现在,也许会认为现在太贫穷落后了。

但是,许多网友也看出来了,那时候的城镇居民生活,也有某些让现在的很多人羡慕的地方,那时候的人活得轻松,经济压力小。象我和我老婆,那时候两个人工作,每月挣100多元,养两个孩子,轻轻松松,无忧无虑,也从不麻烦双方父母。而现在,我儿子每月挣10000元出头点,如果没有我这个当爹的经济支持,他可能是买不起房子、结不成婚的。儿子结婚后,儿子儿媳妇两口子的工资每月不到20000元,生了一对双胞胎,也跟我们当年一样是两个孩子,压力却大多了。小俩囗都要上班,得雇保姆,雇了保姆还不行,小俩口白天上班去了,家里只剩一个保姆带两个孩子自然不行,于是,亲家老俩口过去帮忙。小俩口的工资,还房贷、付保姆费以后,加上自己天天上班的交通费、早餐费什么的,所剩无几,孩子的奶粉钱、尿不湿钱、家里的日常开支、伙食费等,自然得靠孩子他爷爷奶奶支援啰,爷爷奶奶不是白当的,不出力(亲家老俩口出了),钱嘛,总是要出一点的。连我儿子也感叹道:“想不到养两个孩子这么累!”,我回答说:“累和花钱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其实,40年前的许多经验也是可以借鉴的嘛。比方说,现在的企业也可以自己办托儿所、幼儿园,以解除自己职工的后顾之忧。又比方说,政府也可以通过與论导向和其他措施,抑制民间谈婚论嫁中的天价彩礼之风,抑制民间婚礼大操大办,无限攀比、奢华之风,甚至抑制借闹洞房恶搞之风,这些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都已经被肃清的东西,怎么现在又泛滥起来了呢?至于现在城市房价过高、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国家已经在着手解决了。

总之,现在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国家的财力,比起40年前来,不知道要好了多少倍,一些关乎民生的大问题,40年以前的那种条件下都能解决得比较妥善,相信现在能解决得更好。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