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小龙主演的电影《精武门》里,有这样一个片段。陈真路过某公园想进去逛逛,结果被门口的印度保安拦住,并向他指了指门口挂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与此同时,几个来公园游玩的日本浪人也不住向他挑衅。陈真当即大怒,在痛殴了几个日本浪人后,一脚把这块牌子踢碎了。
陈真一脚踢碎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匾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说法,并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实际上,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中国境内的列强“租界”之内。1885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游园规则”中,就有明确“规定”:
- 脚踏车及犬不准入内;
- 小孩坐车,应在旁边(的)小路上推行;
- 禁止采花捉鸟巢以及损害花草树木,凡小孩之父母及庸妇等理应格外小心以免此等情事;
- 不准入奏乐之处;
- 除西人之庸仆外,华人一概不准入内;
- 小孩无“西人同伴”则不准入内花园。
坦诚说,尽管“华人”并未与“狗”并列在一起,但“非西人之佣仆的华人”与“脚踏车及犬”不能入园,却是不争的事实。
上海法租界旧照
伴随着近代中国国力的持续衰微,最终出现了“华人与狗不能入内”这一说法。周作人(1885—1967)在《公园之感情》一文中如是写道,“上午乘车,晤封燮臣….白人游息其中者,无不有自得之意,惟中国人不得入,门悬金字牌一,大书‘犬与华人不准入’七字,哀我华人与犬为伍....”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近代中国特殊产物,有着“国中之国”特质的租界,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历史,又是在什么时候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1)租界:不平等条约的“产物”上海的所谓“英租界”,无疑是两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之后,产生的“时代产物”。1842年,在中英两国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明确规定“英人及其家属可以在五口通商城市居住”。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在《南京条约》的附件《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1843)中,又做出了更为“得寸进尺”的规定,即“应划出地界让英人居住”。“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常川居住”,“中华地方官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实际上,这里的“界址”,指代的就是“租界”。
在1845年颁布的《上海租地章程》中,对上海英租界的地域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斟酌上海地方情形,划定洋泾以北、李家庄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为建筑房舍及居住之用。”
位于虹口的美国领事馆和美国邮局
1844年,中美两国签订《望厦条约》。与英国一样,美国也取得了在上海设立租界的权利,地址位于上海英租界的北面区域。1863年,英美两租界合并。1899年,英美租界改名为“上海公共租界”。
上海的英美租界,遵循所谓“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了内部的自治机关,即立法机关“租地人会”(1846)、行政机关“工部局”(1854)和司法机关“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1864)。不客气地说,英美租界俨然成为了“国中之国”。
上海租界示意图
2)租界中的“华人歧视”值得注意的是,悬挂有“非西人之佣仆的华人与狗不能入园的”牌子的外滩公园,实际上一开始并非英租界的“固有土地”,这块土地只是靠近英租界而已。
只不过,因为英国人垂涎这块地方已久,于是便运用了一系列见不得光的手段,最终成功将之“据为己有”,并修建了“外滩公园”。
当年的“外滩公园”即今天的“黄浦公园”
面对英美等列强的一再挑衅,尽管当时的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强烈愤慨之情,但对方不仅“没当回事儿”,甚至还以 “(外国)侨民一般都反对华人入园”为由,给遍体鳞伤的中国人民身上“撒了一把盐”。
从那以后,上海几乎所有的租界公园,都颁布了“不准华人入园”的相关规定。比如英美租界的“公园规则(1885)”中明确规定,“脚踏车及犬不准入内”,“除西人佣仆外,华人不准入内”;法租界更为过分,在强调“中国人严禁入内”的同时,居然允许“洋人牵带的外加口罩的狗入园”——挑衅意味非常明显。
不久,我国其他城市的部分租界,也颁布了“华人不准入园”的规定。譬如1887年建成的天津英租界维多利亚花园(今解放北园),就作出过限制华人并禁止狗入园的规定,“如果华人与外国人不相识者,则不得入内。”“如华人未经董事会理事或巡捕长许可,不得入内。”“自行车、军乐器及狗不许带入园内。”
建国前的“维多利亚花园”
3)“大革命”与“收回租界”综合各方资料看,直到1928年,上海租界内的所有公园才全部取消了“华人不得入园”的规定。换言之,这种歧视意味十足的“规矩”,居然延续了近半个世纪。
取消“华人不得入园”的导火索,可以追溯到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1925年5月30日,上海两千余名学生在英租界内发表演说并散发传单,控诉日本纱厂镇压工人大罢工的举措,并提出了“收回租界”的口号。英国巡捕得知后,当场逮捕了参与示威的合计一百余名学生。
当天下午,近万名群众聚集在英租界,要求英国人释放被捕学生。英国巡捕竟开枪射击,当场打死13人,重伤数十人,逮捕150余人。
惨案发生后,上海公共租界当局本着“大事化小”的原则,仅将总巡麦高云、捕头爱伏生免职,杀害游行群众的凶手根本没有得到严惩。
“五卅惨案”主题油画
英国人的“无所谓态度”,不仅激起包括广大中国人民的愤怒,“收回租界”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了起来。
上海学联拟定的演说提纲中,不仅有与“收回租界”相关的内容,其演讲更一度“震撼了十里洋场”。与此同时,全国学生总会不仅积极声援上海华人的爱国行动,并在第一时间发布了与“收回租界”相关的宣言。
上海租界的扩张
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上海工人先后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在三次起义中,他们始终将“收回租界”作为起义的宣传口号之一。
- 在2月25日发布的 《中共上海区委告同志书》中,“收回租界”不仅是宣传口号之一,而且还要求“普遍地在群众中呼喊起来”;
- 在2月27日发布的《上海总同盟罢工的记录》中,“收回租界”不仅被形容为“上海工人目前的紧急政治口号”,还是“群众行动之大纲”;
- 在3月1日发布的《特委会议记录》中,尽管要求口号“要集中,不要太多”,但“收回租界”依然是得到保留的口号之一。
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并于次日成立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即“上海市民代表会议政府”。在3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上海区委会议记录》中,“收回租界”成为了“反英与反蒋”的宣传口号。
参加上海市总工会升旗典礼的工人武装纠察队
一言概之,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收回租界”成为了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1927年1月,在武汉各界组织召开的“庆祝北伐战争胜利与迁都武汉”的会议上,“收回租界”被提上了会议日程。同年3月,在北伐军逼近镇江时,镇江人民不仅发出了“收回租界”的呼声,并付诸了实践,当地商会“承接了收回租界的各项任务”。
原法租界一角
面对全民人民“收回租界”的呼声,西方列强们开始“慌张”了起来。1928年4月18日,上海公共租界通过了“租界内公园向华人全面开放”的决议,并于同年6月1日起正式生效;7月1日,上海法租界正式通过《法国公园规则》,取消了“禁止华人入园”的相关规定。至此,“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规定,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4)尾声时光荏苒,到了1943年1月,作为“同盟国”盟友的英美两国,彻底废除了过往同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取消了两国在华的治外法权和租界。至此,在国内存在了近百年的租界,至少在法理上“完成了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后,“租界”被正式取消,租界内的外国公产被全部收回,过往的特权彻底不复存在。
到了21世纪的今天,当我们以平和的心态流连于原租界的精美洋房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这些精致建筑的背后,是我们曾经落后挨打的“辛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