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师背后的故事(民国大师23岁守寡)(1)

民国最强的虎妈——冯顺弟

1

冯顺弟这个名字也许你是第一次听说,但是她教育出来的儿子,那可是民国时期鼎鼎大名的人物,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他就是胡适。

民国大师背后的故事(民国大师23岁守寡)(2)

胡适是打响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的第一枪;是中国近现代的著名学者,是新文化运动的引领人物;是北大校长;是新中国多门学科奠基人;五四旗手;还是一位顶着35个博士称号的文化巨匠等等

可以说是他的母亲一手培养出了胡适这位文化大师。

而冯顺弟本人,却是大字不识一个,17岁嫁了年近半百的小老头、23岁就守寡的女人;却在极度困境的情况下,给了胡适最好的教育。

胡适在《论家庭教育》一文中有言:

“这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便是母亲。”

在《四十自述》回忆母亲道: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经说:

“家教里头最重要的第一个,是胎教,母教,母亲更重要。做女性,最难的是做一个贤妻良母。”

民国大师背后的故事(民国大师23岁守寡)(3)

胡适故居

2

冯顺第出身于农家,父亲是冯金灶,14岁的时候,冯金灶被太平军掳走,,脸上还烫着“太平天国”四个蓝字。后来趁机出逃,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只看见一片焦土,祖上的产业都被烧成灰烬。

经过冯金灶的努力耕种,没几年就修了砖屋,娶了媳妇。

次年,他们生下女儿冯顺弟,之所以取名叫“顺弟”,是因为冯金灶本想要个儿子,希望下一胎能顺利生个弟弟。

冯金灶后半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振兴祖业。她父亲去村外挑石头盖新房,还是小女孩的冯顺弟便去村口接应父亲,从筐子里取出一两块石头抱到地基外,算是为父亲分担一点辛苦。

17岁时,冯顺弟到了婚娶之年,媒人来提亲。父母很高兴,媒婆还没说完,父母的脸却黑了。

一个名为胡传(原名珊,字铁花)的当地官员,已经49岁了,居然前两任妻子都因病过世,嫁过去就是个做填房的。这要是嫁过去自己委屈、受白眼还得听着邻居们的冷嘲热讽。

冯顺弟却不这么看:

“给人家做晚娘,聘金彩礼应该多些,将来可以帮忙,你们重建祖屋的心愿总能实现了,听说胡先生也是个人人敬重的好人……”

民国大师背后的故事(民国大师23岁守寡)(4)

胡传与冯顺弟

一生为农的父亲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盖上自家的新宅,为了满足父亲的夙愿,她甘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嫁给胡传做填房。

就这样,在1889年3月12日,17岁的冯顺弟嫁给了比她大32岁的胡传。

婚后,胡传教冯顺弟读书识字,还帮老丈人家盖了新房,夫妻生活美满。

两年后,冯顺弟生了个儿子,取名嗣穈,后来有人帮胡嗣穈改了个名字,叫胡适,字适之。

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胡传把妻儿送回老家,自己带病在战乱中奔走忙碌,病逝厦门。

民国大师背后的故事(民国大师23岁守寡)(5)

这一年,胡适刚刚4岁,冯顺弟才23岁,就成了寡妇。

3

之后,这个寡妇成了胡家的掌柜。

大女儿比她17岁;大儿子比她大2岁,而且还吸毒赌博;双胞胎的二儿子和三儿子只比她小4岁;

这个掌柜的并不好当,“以少年作后母,周旋于诸子诸妇之间”,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

民国大师背后的故事(民国大师23岁守寡)(6)

再加上后来家业中落、经济困窘,冯顺弟的困苦艰难有非外人所能喻者。

胡适的大嫂无能而不懂事,二嫂能干却气量窄。总是指桑骂槐,时不时拿些尖酸刻薄的话来刺激下冯顺弟。胡母常装作听不见,不与他们计较。

三流的父母是保姆,二流的父母是教练,一流的父母是榜样,冯顺弟就是胡适最好的榜样,最一流的父母。

因为她知道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则。但她的仁慈大度,并非没有原则。

胡适的五叔本就是个小人,成天在外游荡、赌博、吸食鸦片,一次在烟馆里发牢骚,竟说胡适的母亲生活不检点,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肯定给他不少好处。

这话传到了冯顺弟的耳中,气得冯顺弟大哭起来,哭完之后,冯顺弟将本家的几位长辈请来,并把胡适的五叔叫来,当面质问。最终他在众人面前下跪认错赔罪,还她清白,她这才罢休。

冯顺弟作为母亲的一言一行胡适都看在眼里,他跟母亲一起生活了9年,母亲大大小小的举动也给胡适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就是为什么,对人永远是谦谦君子的胡适,在名族大义面前,敢于当面批评蒋介石。

民国大师背后的故事(民国大师23岁守寡)(7)

▲胡适与蒋介石

4

她连书都没读过,却坚决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

23岁的寡母冯顺弟知道读书重要的重要性,对惟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胡传临终前遗言:

“穈儿天资聪颖,应该令他读书”。

对胡适教育极其严格,是慈母兼严父,并且她的教育方式与众不同。

民国大师背后的故事(民国大师23岁守寡)(8)

胡适最早的照片

胡适开始识字时还不满三岁。当时,父亲就把教母亲的红纸方字教儿子认。母亲在一旁做助教,也借机温习她之前学过的字。胡适三岁多的时候,已经认得近一千字。

胡适还不到4岁,便被她送入送到本家四叔介如先生的学堂去读书。

最初,学堂里只有两个学生,一个是胡适,一个是他四叔的儿子。

嗣秫贪玩不爱学习,但是胡适不一样,母亲管的很严,自己又喜欢念书,因此常常一个人在学堂念书到天黑才回家。

学堂里的学生添加到十几个,别的小孩每年的学费只有两块钱,而胡适的母亲渴望他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六元,以后每年递增,最后一年加到二十元。这样的学金,打破了家乡的记录。

教育方式的不同,

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曾有着详细的记载。

每天天刚亮时,胡适的母亲便会将胡适叫醒。胡适从来都不知道母亲坐了多久,看到胡适醒了,她这才对胡适说他做错了什么事,并且要胡适认错。而且每次在胡适认错之后,还要胡适读书用功。与此同时,冯顺弟还会向胡适讲他父亲的种种好处,从文采到忠心报国,并且对胡适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是“丢脸”,“出丑”的意思。)。”

民国大师背后的故事(民国大师23岁守寡)(9)

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这样回忆他的母亲:

“我的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如果犯的是大错,那也绝对不会姑息,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上房门,该骂的骂,该罚的罚,该打的也要打。

胡适在《四十自述》里写道。

“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有一次吃饭后,胡适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件背心,小姨怕他着凉,就拿了件小衫出来叫他穿上,胡适不肯穿。

小姨说:“穿上吧,凉了。”

胡适随口回了句:“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

胡适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便看见母亲冯顺弟从家里走出来,他赶快把小衫穿上,但是母亲却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到了晚上,冯顺弟把胡适叫来,让他跪在地上,重重地责罚了一顿:“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

冯顺弟气得坐着发抖,不许胡适上床去睡。

民国大师背后的故事(民国大师23岁守寡)(10)

胡适跪在地上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霉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

冯顺弟心里又悔又急。有一回,她听一个乡下医生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天深夜她竟真的把胡适叫醒,用舌头舔胡适的眼翳。

5

胡适14岁的时候,去上海求学,但是深明事理的冯顺弟送儿子上路时没有在儿子和众人面前掉一滴泪,甚至只允许他三年回家一次。

民国大师背后的故事(民国大师23岁守寡)(11)

在胡适留美时期,冯顺弟一度病重,几乎不能起床。

她私下请照相的人来家里照了张相保存起来,跟家里人说:

“吾病若不起,慎勿告吾儿,当仍请人按月作家书,如吾在时。俟吾儿学成归国,乃以此影与之。吾儿见此影,如见我矣。”

后来,冯顺弟病情渐渐好转,即便生活窘迫到要变卖首饰的时候,她依然不忘了处处为儿子读书着想。

最令人敬佩的是,她甚至向别人借了八十块大洋给儿子买了一部图书集成。八十块大洋是什么概念呢?

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的月薪是八块,相当于毛泽东十个月不吃不喝的工资总和,而当时北京一套四合院的房子也不过二百块而已。

这才有了后面的,1917年,胡适获得35个荣誉博士学位留美归来,成为“洋博士”,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后成为北大校长)。之后,他遵从母命娶了江冬秀。

民国大师背后的故事(民国大师23岁守寡)(12)

第二年,儿媳怀孕的消息从北京传来,冯顺弟高兴地合不拢嘴。眼看就要能如愿抱上孙子时,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顺弟却驾鹤西去,享年46岁。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世间最大的遗憾。

胡适都还没来得及从北京赶回来见她最后一面。

胡适悲痛欲绝的写下了纪念文《先母行述》:

“伏念先母一生行实,虽纤细琐屑不出于家庭闾里之间,而其至性至诚,有宜永存而不朽者。”

母亲的与世长辞,胡适非常悲痛,他慎重办理了母亲的后事,将这份对母爱的感念永远埋在了心中!

冯顺弟对胡适的言传身教告诉我们: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本身。

所以在教育孩子这方面,我们理应尊称冯顺弟 一声——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