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印度75周年纪日那天,在新德里红堡举办的独立日庆典上,莫迪,掷地有声地表示,“我们必须在未来25年,在我们有生之年,把印度变成一个发达国家”。

与此同时,今天早上,又跳出一个与此“前后呼应”的新闻,印度《商业标准报》8月12日,说出了一句话,“它们(外国公司)可能正在对印度失去兴趣”,去年年底,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戈亚尔称,从2014年至2021年,共有2783家跨国公司关闭其在印度的子公司或办事处,印度负责企业事务的国务部长辛格日前表示,截至2022年7月27日,1777家在印度注册的跨国公司“走了”,而全印总共只有5068家注册跨国公司。

印度政府的年度报告也显示,形势很严峻。该报告称,每年在印度注册的跨国公司数量,从2014财年的216家下降到2021财年的63家,而“活跃”外企在所有注册外企中所占的比例,从2014财年的80%下降到2021财年的66%。

一边是信心满满,25年内要成为发达国家,一边是5分之2的外企,迫不及待地跑路,现实就是如此荒谬,欧美不是一直说,印度的劳动力很便宜,前途甚广,只要肯给与机会,取代某某,似乎只在刹那之间,可为啥说的和做的完全不同!

印度崛起之梦(大印度之梦碎了)(1)

上面这张图是印度2021年到2022的贸易数据,很清晰地看到,2021年贸易逆差就已经开始逐渐扩大,为了更准确点,我们再看下面这张图。

印度崛起之梦(大印度之梦碎了)(2)

2020年上半年,印度贸易额度,冲破了十年新高,悲剧的是,这股幸福感,只维持半年,从下半年就开始呈波浪线,止不的住往下掉。

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这两个数据,形象点比喻,就是一个人的收入和支出,当一个国家开始出现长期贸易逆差,可以认定开始吃老本,而底子并不雄厚的印度,已经连续吃了49年,虽然我不清楚,这两年的逆差开始失控,是不是买了太多大鹅的石油,还是能源高涨引发的开支加大,但明显不是什么好事。

1997的亚洲金融风暴,告诉后发国家两件事!

1,外债不可以借太多,不然到了强美元周期,资本大量出逃,以债还债的游戏,就很难再玩下去,一不小心,暴雷了,后面免不得被人收割。

2,外贸顺差不能太少,不然世界一出现动荡,资本出于避险情绪,再次大规模出逃,一个国家的运行都要出故障,一不小心,同样也得暴雷,还是少不了被收割。

不幸的是,平常以土豪形象示人的印度,两样全占了!

根据印度央行官方网站8月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29日,印度央行外汇储备升至5738.75亿美元,如果只看这些,虽说和我们3.2万亿之巨没法比,放眼整个世界,也能排到第7,属于最靠前的一排,但这些都是表面光鲜。

去年的时候就已经有报道,印度的外债规模已经高达1.4万亿美元,即使耗尽掉印度储备的5738.75亿美元,叠加今年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保守估计起码有8000亿的纯外债,印度算是一个贸易大国,储备的银子是拿来周转贸易的,全拿来还债,明显的不可能,所以需要承担债务的总规模依旧是1.4万亿美元。

由于外债规模实在太大,以债还债的游戏还想玩下去,成本开始直线攀升,平均利息已经高达8%,每年需要偿还的利息,已经涨到1120亿美元,是其财政收入的26%,对一个还出于发展初期,需要大量用银子的后发国来说,着实有些可怕,尤其是如今,全球还身处于美元收割的大循环中,美元不够用,扛不住风暴,是真的会崩的!

然而,印度是什么国家?向来以思维清奇,特立独行闻名全球,又号称低配版美国,别的有没有学会咱也不好说,但是论起搞银子的手段,颇有美国之风。

印度崛起之梦(大印度之梦碎了)(3)

前两日我有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一节,印度最近黑手齐出,对咱们的手机商,老是开罚单搞偷袭,其实何止是咱们,面对外企,一样毫不手软,印度税务部门,已经先后对诺基亚、IBM、沃尔玛、凯恩能源等多家外企都进行了税务调查并开出高额罚单。

当然,咱们都清楚,印度,根本不在乎你有没有问题,也未必不知道这么做,会让自己的名声,在全球“广为流传”,但是没办法,缺银子,眼下这关过不去,那里还有以后,这一点到是和美国很像,理由像,手段更像,美国在全球割,印度在内部割,一个大镰刀,一个小镰刀,这外割內补的操作,一般的国家还真心做不出来,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可是流传很久了!

客观地说,印度整套操作的核心,就是缺银子,尤其是美国进入收割期,印度虽然未必就是美国的最想收割的,但印度的外债太庞大了,又刚好赶上能源高涨引发的贸易逆差,仅仅是余波,它也未必承受得住,为了不被收割,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可为啥缺银子会缺到这种程度?谁到底印度还是选择了一条先易后难,产业无法自主的路!

制造业这个行业,是又苦又累,还没多少银子,但这已经是,除了澳大利亚这种资源禀赋强大之外的最好的一条路!

可能有些人会说,服务业呢,不是都说它挺好?服务业,严格说起来也是一种卷,它收入的来源是来自它方的消费,它本身是无法产生增量财富,属于内在财富的一种再分配,制造业则是凭着工业优势,通过向他国兜售工业品,获取额外财富之外的的一种手段。

但是制造业也没那么容易,后发国之所以后发,不就是因为大多不仅没赶上西方的大工业时代,反而成了先发国掠夺资源,发展工业的养料嘛,等到二战后,美国为彻底瓦解老霸主的根基,开始有意无意的推动,主权独立,各国才有了些机会,但也只是如此罢了!

全球现如今197个国家,但是真正富裕的国家依旧是100年前的8国集团,原因何在?不就是因为资源太少,试错成本太低!

印度在我眼里,一直是个很奇特的国家,整个管理体系,是先学苏联,后学美国,可悲的是,方法是对的,但具体执行的过程完全是一塌糊涂!

印度崛起之梦(大印度之梦碎了)(4)

一个后发国,想要出现跨越式发展,我自己总结出,认为至少要满足四个条件!

1,人口,至少要达到5000W以上。

2,效率,体系运转不仅高效,还要一捅到底。

3,共识,全社会的劲,一定要往一处使。

4,天时,一切准备好了,最后还要看时机如何。

现在我来依次解释一下,为什么至少要四条!

后发国如果不是天赋异禀,能够提取,能够利用的剩余资源,就只有人力,你需要以某种方式将土地资源重新分配,在以人力的方式调动土地的资源,将他们的剩余价值提出来,投入到重工业行业,这是一个高投入,低回报,周期长的行业,私企很难在上面有所作为,大多都是依靠国家来推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同时如果你不能像一个竹杆一样,从顶层捅到底层,剩余价值的提取就变得非常艰难,而且还会出现大量的无效行为。

印度的工业化之所以没成功,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土地和人力的资源没有调配好,从英国独立后当家的虽然换了,但内部的各个山头依旧维持着原有的模样,并没有被打散,打乱,以这种方式形成的国家,多数是大而不强,中央的权威不够,地方多数是听调不听宣,表面上是统一的,但调动资源的能力却是高度分散。

资源提取的艰难就不用说了,关键是他各个运转环节,充满了规则(吃拿卡要),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一些人的印度纪录片,这一点到如今都没什么改变,而且是明目张胆,都不能叫潜规则,应该说是明规则。

共识则是贯穿一个国家的兴衰,前期如果没有形成共识,你就很难让一方让出剩余价值,进而利用这些剩余进入重工业,而且一搞就是几十年,这种时间的长度,可不是一般国家所能承受的!

等跨过这个阶段,你还得和他解释为啥现在不能这么做了,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成年人是没法再教育的,说得有一定道理,如果没办法说服他们,他们就很难从过去的模式里走出来,社会上就形成两条路线,到底是向左还是向右(形容词),如果过于争论不休,整个社会就会形成无限的内耗,前期的一切铺垫都会被浪费,眼前的一切机遇都会被错失。

这里举一个例子,我国从1980到2022年一共经历三轮经济转型。

1980到2000,前十年放松价格管制(价格双轨制),释放了一大批被压制的需求,后十年股权再分配(都应该懂),释放了一大批被限制的供给,这一阶段,出口虽有,但不是主流,还是以满足内部需求的为主,那段时间,倒爷,倒奶奶之所以,盛况空前,就是这个因素,这一阶段以内需为主,是第1次经济转型。

印度崛起之梦(大印度之梦碎了)(5)

到了2000年,情况又出现新的变化,当时我国的沿海地区(并不是只有这里),三角债问题非常突出,你欠我银子,我欠你货物,一团乱嘛似的,根本就理不清,内部需求开始饱和,产能开始日益过剩。

有意思的是,这个节点的美国开始爆发互联网泡沫破裂,小布什为拉美国经济出坑,提出新美国梦,号称只要实现居者有其屋,有房子,就代表你的美国梦成真了,买房和爱国扯在了一起,买了房,才代表你忠于美国。

通过一系列的包装,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但这轮复苏是源于美元刺激的复苏,并不是生产效率的提升,一下多出这么多的美元,以当时美国的朋友圈,难以出现足量的商品供给,供给不足,通货膨胀就无法避免,这大大的降低了美国人的幸福感。

正好此时咱们的产能过剩,经过艰难的谈判,2001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全球贸易大循环(世-贸),借着美国的贸易渠道,产能过剩不仅缓解了,由于商品实在过于物美价廉,外部的需求又格外庞大,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扩张。

这一轮的扩张,可称为努力和机遇的双重加持,如果不是1990年到2000年释放了市场活力,产能过剩或许没那么快,但当美国爆发危机,需要商品时,怕也会让我们丧失这次机遇,无缘彻底的全球化,类似于谁吃亏了,意义已经不大,那个节点,不论是我国还是美国,选择的余地都已所剩无几!这一阶段,是全力的以外需为主,属于第2次经济转型。

直到2007年8月,美国金融危机再次爆发,这种外需为主的势头,才稍微得到停止,由于欧美没办法找到其它够分量的生产基地,这种一方生产,一方消费的模式总体还在继续,但经过这一轮危机,美国的中产,又被榨干不少,需求疲软下,生产一方的产能却在大水的冲击下,得到进一步扩大,这一少一多,产能过剩又出现了。

随后就是以房地产为中心,拉动消费,进入产业升级的周期,本来这事是以前者为主,后者为铺,结果却伤到了美国的玻璃心,以2018年川宝引发的贸易PK为起点,房地产被限制,产业升级摆上日程,经济开始进入第3次转型,内外并存,大循环正式上线,在可以遇见的未来,这种模式还会存在好长一段时间。

再看看印度,能做好这些嘛?内部的高度分散,组织的效率较为低下,让它的每一次掉转船头都显得无比艰难,也就是莫迪上去后,别出心裁地通过印度教,来凝聚人心,又试图完全模仿我国,才有些成效。

但也仅仅如此了,这一轮康波周期已经进入了下半场,全球的需求开始出现断崖式的下跌,还想复制咱们走过的路,需求这里就不太容易,再者说,有了咱们这个例子 ,很难相信,美国会毫无顾忌地再扶持一个相同的,这就是典型的,能力不行,天时不在,想要有所作为,会比处于上升期,难上数倍都不止!

以至于印度的制造业干的是磕磕绊绊,赚的银子还没有花得多,一遇到的危机,就想着对外企下手,营商环境肉眼可见的进一步变差,杀鸡取卵亦不过如此。

全文完,如果喜欢,请点个赞,帮忙转发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