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9日傍晚,一位为我国妇女儿童解放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老人,带着对祖国人民的牵挂在北京离世,享年106岁。
这位老人名叫雷洁琼,她的人生可以堪称一场传奇。
作为一名爱国主义者,她一直活跃于我国的政治生活中;
作为一名学者,她曾经担任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多所顶尖大学的教授;
作为一名女性,她积极组织各种妇女解放运动。
雷洁琼的一生横跨百年、波澜壮阔。她所取得的的丰硕成果,她所付出的卓越贡献,其实都源于她一直以来的理想:拯救中华民族。
一、救国救民的理想诞生1905年,雷洁琼出生于广州,她的父亲雷子昌是前清的举人,但思想开放,接收了许多先进思想,也经常将这些思想传授给小雷洁琼。因此,儿时的她深受当时进步思潮的熏陶。
在这种环境下,雷洁琼形成了富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品格,也为她种下了救国救民理想的萌芽。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随后便蔓延至上海、广州等城市,那时的雷洁琼未满14周岁。
就读于广州省立女子师范学校的她,看着烧遍全国的革命烽火,内心非常兴奋,她渴望能够参加到革命运动当中,为革命出一份力。
但雷洁琼心中尚有不安,她年纪太小,也从未见过如此激烈的革命态势,很担心自己是否能够真正帮助到这场革命运动。
因此,她决定与身边的同学商议,组成革命团体。人多力量大,以集体的名义参加运动,不仅能够保护自身安全,更能够凝聚众人的力量,壮大革命的浪潮。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雷洁琼的努力下,她和身边的同学组成革命团体,自己则被推举为女校学生联合会的宣传部长,肩负起革命宣传的重任。
她带领同学们积极投身于爱国救亡运动当中。在雷洁琼的号召下,许许多多的同学们走上街头,向广州市民露北洋政府的卖国行为,宣传反帝爱国运动,为争取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推翻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积极奔走。
就这样,14岁,雷洁琼便扛起了女性参加爱国主义运动的一面旗帜。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救亡理想,她决定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二、远渡重洋的求学求知
少女时期的雷洁琼,穿着雪白的衣服,有着一头乌黑浓密的秀发,秀发下,是一双明亮清澈的大眼睛。
在这样一双眼睛中,透露出的从来不是对于男女情爱的艳羡,而是对于知识的渴求,是对于救国救民的期盼。
19岁时,阅读了大量西方著作的雷洁琼认识到西方的先进之后,萌生了留洋美国的想法,便去和父亲商议。
父女二人都明白,在当时那个交通落后的年代,出国留学就意味着几年都不能回家,不能见到家乡的朋友和亲人。
面对女儿的请求,雷子昌虽心有不舍,但还是决定尊重女儿的想法,将她送往美国学习。在美国,雷洁琼辗转了几所大学,所学内容也从化学变成了远东问题。
最后,她决定在南加州大学的社会学系进行深造。在这里,雷洁琼深深喜欢上了社会学,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
在南加州大学的几年中,她一直名列前茅,最后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结束了学业。
与此同时,雷洁琼也通过大量阅读各个国家有关社会工作的书籍,找到了一条未来能够拯救国家的道路,那就是通过社会工作改造社会。
在美国留学期间,雷洁琼曾写道:“不羡千金闺阁女,逍遥海外效雄飞”,以此抒发自己的志向,意思是自己身为女性,不羡慕闺阁中的千金小姐,而是只身来到海外求学,立志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三、发展民生的艰苦奋斗
雷洁琼在海外学成归来后,便投身至抗日救亡运动中,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也是在这时,雷洁琼开始进行妇女解放运动,为我国妇女解放事业的发展和儿童福利政策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在民国时期,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女性不仅在社会地位上低于男性,同样在工作机会、教育机会等方面处于劣势,甚至常常被当做商品一样被人挑选和贩卖。
她不只一次看到没有婚姻自由的女性在街头被自己的丈夫暴打,流离失所的妇女带着衣衫褴褛、瘦骨如柴的孩子沿路乞讨,血淋淋的现实不断刺痛着雷洁琼的心。
1937年,日本侵略的态势不断加剧,作为坚定地爱国主义者,雷洁琼心急如焚,她渴望能够找到一条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效路径。
因此,她辞去了燕京大学的教务工作,来到江西农村,亲自指导妇女运动并带领当地妇女开展抗日运动。
那时的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思想传统,几乎没有妇女拥有进步意识,妇女工作的难度极其之大。
面对这种情况,雷洁琼不辞辛苦地一家一家向妇女介绍新思想、进行教育培训,积极培养妇女干部。
在江西工作的这段日子,雷洁琼深深地扎根于人民当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历。
后来,她将自己在这段时期内主持工作的方法以及学习到的知识整理出了一篇文章,名为《江西怎样组训农村妇女》,成为了后来人学习模仿的对象。
同样,雷洁琼也写作了一篇名为《妇女问题讲座》的文章,在这片文章中,她深刻地剖析了妇女问题产生的根源。
在讨论妇女问题的具体内容时,雷洁琼认为妇女问题反映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男女不平等。为了解决妇女问题,她在妇女中倡导“平等、自由”的思想,以人为本,为妇女争取和男子相同的权利。
在江西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妇女运动后,当地妇女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有不少人认识到了自己所拥有的权利,也尝试着用自己的力量抗击日寇的侵略。
时至今日,雷洁琼的妇女解放思想依旧被许多人研究着,她的精神也鼓舞无数女性同志去争取、保护自己的权利。
抗战胜利后,为了促进中国的民主进程,1945年12月30日,雷洁琼和严景耀、马叙伦、王绍鏊等人共同组建了中国民主促进会。如今,中国民主促进会依然是我国参政的八个民主党派之一。
此外,雷洁琼以及她所建立的中国民主促进会也为新中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1949年1月22日,民主促进会发表了《为争取永久和平宣言》,在宣言中表明了对建立新中国的鼎力支持。
雷洁琼也曾作为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代表参加我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
这部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凝结着新中国领导人的心血,也同样寄托着雷洁琼对于新中国美好生活的期盼。
新中国成立后,雷洁琼仍然坚持着致力于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
1949年12月,亚洲妇女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这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场国际会议。
亚洲各个国家的优秀妇女代表悉数参会,在会议中发表了各自对于提升妇女地位,发展妇女解放运动的意见和建议,除雷洁琼女士外,参加这场会议的我国代表还包括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邓颖超、宋庆龄等。
雷洁琼在这次会议中倾听了许多妇女代表的发言,并积极与她们沟通,收获了许多对于妇女解放运动的珍贵建议。
在雷洁琼过世后,人们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了一枚珍贵的纪念章,这正是她在1949参加亚洲妇女代表会议时留下的。
改革开放后,雷洁琼也一直致力于在高校开设社会学课程,培养社会学人才、不断促进我国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发展。
“社会工作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这句话是雷洁琼对于社会工作作用的一句总结,发表于1999年召开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第二届年会暨——“面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学术研讨会。
作为我国高校社会学专业的奠基人,雷洁琼对于培养我国社会学专业人才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因此,有人认为雷洁琼是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系统讲授社会工作课程的第一人。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高等学府从未开设过社会学专业。
面对这种情况,雷洁琼坚持认为,社会学是一门发展成熟的学科,开设社会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社会工作。
在雷洁琼的努力下,1985年,教育部在中山大学召开了有关开设社会学专业的会议,带来了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曙光。
1987年9月12—14日,民政部在北京市马甸桥附近的北京对外经济交流中心大厦召开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论证会。
在这次会议上,雷洁琼做出了发言,多角度论证了目前社会学的发展阶段,以及高校开设社会学专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会议不久后的1988年,北京大学与民政部协定,从1988年开始的十年内,由北京大学培养养 100 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这场协定正是雷洁琼在场的情况下决定的。
可以说,是雷洁琼为中国的大学带来了社会学专业,也帮助中国培养了多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者。
四、勤俭朴素的晚年生活进入晚年的雷洁琼,依旧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态度。
在生活中,雷洁琼坚持简朴的生活方式,从不浪费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身为人大副委员长的她,三餐从未出现过大鱼大肉,而是一些清淡营养的家常便饭。
她为数不多爱吃的小菜是广东台山的特产咸鱼腐乳,每当有家乡的朋友、家人来探望她时,她总会嘱咐道,不要带名贵的礼品,她不收,如果想带东西来,可以带一些台山的咸鱼腐乳。
对于热爱工作的雷洁琼来说,年龄从来不是影响工作的因素。晚年的雷洁琼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已经80岁的雷洁琼仍坚持到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任教,她在200多人的大教室上课,依旧能保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甚至不需要佩戴扩音器。
除教学工作外,雷洁琼晚年也对我国的内政外交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1985年开始,雷洁琼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面对这个重任,雷洁琼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为此,她曾经与一些委员多次飞往香港地区听取当地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法案进行修改。
最终,她拟定的法案收到了香港地区各界人士的一致同意,也促成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当天,92岁的雷洁琼不辞辛苦来到香港,亲眼见证了这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在工作以外的日常生活中,雷洁琼也非常热爱旅行和运动。她热爱登山,常常游览我国壮美的名山大川。
90岁时,她跟随考察京九铁路的开通,与其他领导人一同攀登井冈山。耄耋之年的雷洁琼步履矫健、随着阶梯拾阶而上,获得了周围人的连连称赞。
1994年,雷洁琼前往韶山参观,在参观完成后,韶山的同志开车带大家前往韶山滴水洞。到达地点之后,雷洁琼一直在滴水洞一号楼宽大的走廊上参观。即使有陪同人士请她坐下休息,她也连忙拒绝。
在韶山的旅程中,雷洁琼还顺道参观了韶山茶场。她说,在韶山参观是一种乐趣,韶山美丽的风景、旅程中的风土人情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参观时,雷洁琼还不忘关心群众生活,她时不时地向周围人打听“韶山每年参观的人数有多少?韶山人均生活水平怎么样”,在听到人们回答“每年都在提高”之后,雷洁琼脸上浮现出欣慰笑容,不住地说“好,人们生活好,我就高兴”。
即将离开韶山时,秘书问雷洁琼是否要在纪念馆留言,雷洁琼大声道“当然要写”。
爽朗的声音回荡在纪念馆中,周围的一圈人都开心地笑了。在留言时,众人团团围住雷洁琼,都很好奇她会写什么内容。
只见她大笔一挥,写下八个大字“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公者千古,私者一时。这句话表达了她对于毛主席的敬仰,也体现出雷洁琼对于自我的要求和追求的目标。
百岁老人雷洁琼,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发展和繁荣。
2000年,雷洁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起1949年10月1日发生的事。那天,雷洁琼曾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庄严的开国大典。
在宣布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她再也忍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喜悦的泪水湿润了眼眶,她向前方眺望,看着天安门城楼下欢欣鼓舞的人民,她知道,自己前半生树立的救国救民的理想,终于实现了。
她曾经目睹的苦难和悲伤,再也不会出现在这片土地上,这个国家的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走上了自立自强的新道路。95岁的雷洁琼对记者激动地说:“建立了新中国,国人幸甚!”。
从1905年至今,百年岁月翩迁,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都消失在了时间的洪流中,唯有真正挂念人民,为人民付出心血的人,才会被大家永远铭记。雷洁琼同志便是这样一个人,她为新中国、为华夏民族所做出的努力,永久的印刻在人民的心中,永远不会被时间冲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