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回顾140多年前的第一次海防大争论、130多年前的第二次海防大争论时,有一个现象一直被我们忽略。即左宗棠在第一次海防讨论中,非常清楚地说:讨论中的观点都是为了国家,没有谁是卖国贼。所以,左宗棠并不认为李鸿章在陷害他。而是表明一种观点。他们二人的决裂是在“中法战争”之前。

李鸿章为什么无法改变晚清结局(因李鸿章不懂以夷制夷)(1)

2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看得比左宗棠更远更细更全面很正常

仅从主张看,从整个洋务运动期间表现看,李鸿章的主张更全面、更具体、更有实操性,也更是对清政府“不思进取”思维扭转更大的人。这很正常,毋庸讳言。

可以说,李鸿章一年见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比左宗棠十年都要多。一年处理洋务问题的数量,比左宗棠十年都多。毕竟,左宗棠远在大西北,李鸿章在京津沪这些中国最发达、最接近权利中枢的地方。

左宗棠关于“电报电话”“铁路”等方面,左宗棠也确实不如李鸿章。但在晚清修铁路好还是坏呢?打仗就是坏,侵略者长驱直入。平时好坏各半,便于双方物资运输发展经济。但铁路也确实如左宗棠担心的那样,成了侵略者入侵中国的工具。

所以,左宗棠和李鸿章之间的根本性区别就出来了——对外敌的态度。因为李鸿章始终没有看清楚外敌的目的,左宗棠则早在1860年代就看得清清楚楚——外敌如犬,肉尽而食骨!

李鸿章为什么无法改变晚清结局(因李鸿章不懂以夷制夷)(2)

李鸿章

(3)以夷制夷的手段运用方法,仅这一点李鸿章的历史地位就不会比左宗棠高

因为李鸿章没有看清楚这一点,处处希望用“以夷制夷”的方法对付侵略者。然而,“以夷制夷”要想有效首先是自身本领要越来越强,利用“以夷制夷”所创造的时间来加快自身本领,最终用自己打败对方。

本质上“以夷制夷”其实是不管用的,因为谁都不是傻子儿。你所采用的“以夷制夷”无非就是利用好处吸引对方;对方占据的好处可能被你要“制”的“夷”侵占的危险来吓唬对方,总体上就是这两种方式。然而,如果因为你自身弱而主动让出了好处,那么,“以夷”的“夷”就会恨你了,结果联合“制夷”的“夷”一起对付你。

“八国联军”中的德国就是这种情况,威廉二世一听到李鸿章恨得牙根子疼,说其:这只老犬,只会挑拨。所以,李鸿章对德国的联合制“夷”就是失败的。

同样,“以夷制夷”还要看对方上不上你的计策,比如“联俄抗日”沙俄就根本没当真;再比如19世纪60年代的“联日抗英”日本也同样没有没当真过。所以,总体上,李鸿章“以夷制夷”的策略总体失败,因为他没有在这段时间加快自身实力增长,并在较为有利时期的“中法战争”进行拼搏,从而总是自我丢弃“扬起”的时间。

翁同龢的户部尚书有钱没?咱们用数字谈谈历史

俄罗斯败得最惨的战争:一位沙皇自杀一位被刺杀,还卖了阿拉斯加

用《元史》看四种人制度的虚:赵孟頫、张弘范、史天泽、贺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