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赵氏考进士与他姓一样也很难,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宋朝赵氏族谱大全?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宋朝赵氏族谱大全
宋朝赵氏考进士与他姓一样也很难
赵汗青
虽然宋朝皇帝姓赵,但科举制度特严,连皇室后人考进士,与他姓一样,所以,状元、榜眼、探花极少。
宋朝是科举承前启后的朝代,也是臻于成熟的朝代。宋朝以后直到清末宣统年间,科举制基本上没有什么本质的改变。
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南征北伐的半战争状态,但赵匡胤对开科取士却没有丝毫懈怠,建国当年(960)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19人。为什么要录取19人呢?唐、五代以来,每科进士都掌握在二三十人上下,而且宁缺毋滥。宋朝的首科,当然需要为今后做出表率,所以挑来挑去,选了19名佼佼者。第二年再次举行考试,只录取了11人。此后数年,每榜进士大约都在十人左右,最少的乾德四年(966)仅录取了六个人,可谓凤毛麟角。
赵匡胤实行的是文人治国,靠这么几个人哪能填补全国众多的职位?为了笼络士子,开宝三年(970),他给主持科举的礼部下了道圣旨,命他们整理近十年以及后周乃至后汉的举子档案,统计一下,看历经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没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浦为首共计106人的名字。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实在不易,得了,统统赐本科进士出身。在宋朝,这种进士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恩科进士”,即皇帝开恩特赐的进士。赵匡胤这次“恩科”玩儿得大了些,但也不是没有道理,起码能看出这位大政治家治国是何等灵活,笼络人才是何等大手笔。此后的“恩科”一般只涉及极少数人,这种情况在整个儿宋朝也不算罕见。
说完“恩科”这个特殊现象,还回到常规性科考上来。宋朝前期的科举基本上承袭唐和五代,依旧是常科和制科两大系统。
“常科”就是常设之科,类似今天高考等公开考试,国家规定大纲、内容、时间和具体程式。除进士科之外,还有诸科,包括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明经、明法、明字等科。所有举子都是每年秋季参加乡试,中乡举者冬末会集到京城,次年开春,由礼部主持国家级统一会试。所谓“九经”,即唐朝定下的九部儒家经典,“五经”则是西汉时确定的五部儒家经典,“开元礼”是唐朝修纂的一部大型礼书,也可以看成是实用“礼学”的专科考试,“三史”指《史记》、两《汉书》和《三国志》,可以理解为史科的专科考试,“三礼”指十三经当中的《周礼》、《仪礼》和《礼记》,可以看成是礼学理论的专科考试,“三传”指《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可以看成是经部史书的专门考试,“明经”指全部经书的统考,可以看成是传统经学训诂类的考试,“明法”是法学考试,“明字”是字学考试。
关于“进士”和“明经”,则需要多说几句。从唐代以来,举子们最看重的就这两大科,两大科中,又以进士科为最。原因很简单:中进士者日后仕途非常乐观,往往能爬到宰辅的高位,及第明经的前途要坎坷得多,最终能做到高官的人寥若晨星。其他各小科一看就知道,即使考中,也不过终生是个小业务官,很难掌握到权力。
“制科”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小范围考试,这种考试形态源于汉朝的射策,唐代已经非常普遍,到宋朝,逐渐形成了一些“常科”性质的制科,也就是经常重复考试的制科题目。如太祖时设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三科;仁宗时设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坟典明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详明吏理可使从政、识洞韬略运筹帷幄、军谋宏远材任边寄六科,都是从唐朝承袭来的。制科考试的范围虽然不大,应试者的资格却放得很宽,不论是在任官员,还是山野小民,都可由宰相重臣举荐参加考试。已经中过进士的人也可以参加制科考试。北宋名臣富弼,原本是想参加进士科考试的,偏巧那年他老丈人晏殊当大主考,需要回避,只得参加当年的制科考试;再如苏轼、苏辙兄弟,嘉祐二年(1057)已经中了进士,还不甘心,又双双参加了嘉祐六年(1061)的制科考试,入第三等。据宋人郎晔考证,苏轼应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这和苏轼后来的自嘲甚相吻合——在经历了多重磨难后,苏轼不无感慨地叹道:“当年应制科考试,成绩甚优,于是飘飘然自以为真的可以‘直言极谏’了。殊不知谏一回灭一回,如今灭到黄州凉快来了。”
宋朝科考的题量相当大,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答一张卷子就能获取功名。以进士考为例,需要“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这其中以诗、赋、论三项为最重。所谓“帖”,全称为“帖经”,即默写经典中的段落;所谓“墨义”,即笔答经义,规定为十条。默写经书为什么叫“帖”呢,因为这类考试是将经典原文的前、后句子裁去,只露出中间的某一两句或某一两行,让举子们把前、后补齐。除“帖经”、“墨义”外,还有回答“时务策”三条。这三项在进士试中属于捎带脚儿的,不很重要,而在明经科则很重要,几乎是该科考试的全部,要不然为啥进士历来看不起明经及第的呢,就因为考明经大多靠死记硬背,不像考进士那样可以文采飞扬。因为考题量大,不论是乡试还是会试,举子们都要在考场里呆上三四天,才能把所有内容答完。
宋朝完善了此前的很多弊端,也确立了最佳的考试内容。相较于唐朝,宋朝科举有很多新变革。
这方面最该肯定的,其一是糊名制度的确立,就是把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可能作弊的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宋朝初年,请托、投献风气依旧,直到真宗时,才采用了糊名制度。当时很多人对糊名持反对态度,如范仲淹、苏颂等,都曾提到糊名过于冒险:平时声名狼藉,考试成绩上佳,你录取他不录取他?随着时间的推移,证明糊名是最合理最公允最无话可说的一种手段。苏轼参加礼部会试那年,主考官是欧阳修。当时欧阳修最看好的是曾巩,拿到苏轼考卷一看,眉飞色舞,认定必是曾巩的答卷,定为状头。等到拆开糊名一看,原来是苏轼。不论欧阳修是出于公还是出于私,总之他当主考时,想给得意门生打高分儿也很难做到了。
其二是考试时间的最终确立。唐朝每年一考,国家动用的财力、物力、人力可想而知。宋朝自英宗时期的治平二年(1065),定为三年一大比。这个时间直到宣统间最后一次科举,没有任何改变。小说中提到的“大比之年”,就是指这一年有礼部会试,要出状元了。
其三是文风的转变。嘉祐二年,欧阳修知贡举。他一向厌恶无病呻吟的程式化文章,当他取得了绝对话语权时,将延续了百年的程文考卷全部黜落,所取文章,都是言之有物论之成理的“古文”,所以苏轼、苏辙就占了大便宜,因为这两兄弟最善于议论古今成败之理。人称欧阳修是宋朝古文运动的“旗手”,就是从这时确立的。
其四是考试内容和科目的转变。宋朝前期的拿手绝活儿还是诗、赋、论,前两项更是绝活儿中的绝活儿,那是要按照韵书去写的,一旦出韵,再好的文章也是零分。考试内容的改变是王安石变法的后果之一。他给神宗上书说:“古之取士俱本于学,请兴建学校以复古。其明经、诸科欲行废黜,取明经人数增进士额。”意思是不要设那么多科,什么明经、明法,统统取消,只留进士一科。还有,今后的考试只考经义,不必再考诗、赋。理由是:一个人从小写诗作赋,熟知音韵,对圣人之言却知之甚少,一旦当了官儿,怎么可能懂得治国理民?由此开始,后世科举不再考诗、赋而专考经义。
我们读古书时,经常能见到“进士甲科”、“进士乙科”之类的词语,总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唐朝的科举,最初并没有甲、乙科的区别,从高祖李渊到唐明皇前期,所有进士都称为“乙科”。唐明皇为彰显文德,下了道诏旨说:“近世没有甲科,从朕开始,就要打开甲科大门,让最优秀的人才成为天下人的表率。”终唐一代,“甲科”成为进士科中前三名的代称。
宋朝发生了很大变化,前期的进士考试,甲科、乙科还都是指进士而言,且甲科一定是优于乙科的。如名臣张咏,本传就明确记载他是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乙科”。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大文豪苏轼中的都是乙科。直到北宋后期,甲、乙科还都是进士分档的概念,即甲科为一档,乙科为二档,甚至出现了第三档。
到了南宋,明确规定进士考试共分五甲。如理宗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榜共录取了六百零一人,其中一甲二十一人,二甲四十人,谢枋得为二甲第一,其余为三甲、四甲、五甲。《宋史·谢枋得传》则说他宝祐中参加进士考试,“意擢高第矣,及奏名,中乙科。除抚州司户参军,即弃去”。意思是谢氏本想登一甲高第,结果仅仅“中乙科”,内心不服,干脆不要了。这两个材料相互对照可以看出,南宋的“二甲”和“乙科”是等同的概念,所以说南宋以后已经没有官方的“乙科”,只是民间还把二档进士叫做“乙科”而已。
如此看来,进士尤为难考。现整理一下赵氏考中进士名录。
太平兴国二年登进士:赵昂,澶州顿丘人,延进子。
太平兴国三年进士:赵昌言(945~1009)字仲谟,一作幼谟,汾州孝义人。
雍熙二年:赵安仁字乐道,河南洛阳人,孚子。
端拱二年第进士:赵稹(963~1038)字表微,单父人,徙宣城。
淳化三年进士:赵湘字叔灵,衢州西安人,抃祖。
天圣八年进士:赵咸熙,真定人,承彬子。
天圣五年进士:赵佑(1001~1045)字寿臣,磁州滏阳人。赵諴字希平,一作希中,晋江人。赵既木=赵禋(996~1083)初名禋,南京虞城人,官拜观文殿学士,赠太子太师,谥康靖。
庆历六年进士:赵瞻(1019~1090)其先亳州永城人,后徙凤翔之盩屋,今陕西省周至县二曲镇辛头寺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卒于宋哲宗元佑五年。
皇佑元年进士:赵谷,字道卿,连江人。
皇佑进士:赵嗣业,四川人。
嘉佑间进士:赵蒙,眉州眉山人。
熙宁六年进士:赵睿,字彦思,荥阳人。
熙宁进士:赵挺之(1040~1107)字正夫,密州诸城人。
元丰五年进士:赵彦道字景平,亳人。
元佑六年进士:赵子栎(?~1137)字梦授,德昭五世孙。赵鼎臣(1070~?)字承之,号苇溪翁,卫城人。
元佑进士:赵子棣,太祖六世孙。元佑进士,为汝州太守
绍圣元年进士:赵旸,字乂若,杭州人,徒汴中,南渡后居信州玉山。
绍圣四年进士:赵俊字德进,应天宋城人。
元符三年进士:赵开(1066~1141)字应祥,普州安岳人。
元符元年:赵士暕,字明发,汉王元佐玄孙。
崇宁二年进士:赵霄(1062~1109)字彦昭,其先会稽人,徙永康。
崇宁五年进士:赵子崧,字伯山,自号鉴堂居士,德昭五世孙。赵鼎(1085~1147)字符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人。
大观元年进士:赵子昼(1089~1142)字叔问,信安人,德昭五世孙。
政和二年进士:赵野(1084~1127)开封人。赵训之字诲道,廷美五世孙。
政和八年登进士:赵伯玮,德昭六世孙,南渡避地居吉州安福县。
政和八年举进士:赵楷,徽宗第三子。
宣和六年沈晦榜进士:赵卫字干臣。赵伯振,太祖七世孙。
宣和进士:赵子潚(1102~1167)字清卿,德芳五世孙,令奥子。
赵子偁(?-1144)秦王德芳后裔,高宗族兄。宣和元年(1119)。舍试合格,任嘉兴丞。同年,其子伯琮诞生,后选入宫,是为孝宗。改宣教郎,通判湖州,旋除直秘阁。后累官左朝奉大夫。绍兴十三年(1143)致仕。死于秀州。加赠太师、中书令,封秀王,谥安僖。
赵士衡宣和三年辛丑(1121)科 登进士第630人:
宣和六年甲辰(1124)科
进士:赵卫字干臣。
赵伯振,太祖七世孙。
赵子潚(1102~1167)字清卿,德芳五世孙,令奥子。
嘉兴赵垞夫、赵?夫。
赵子? 嵊县人 龙图阁学士,知泉州(一作上虞人)。
赵与谥,广德人。
赵德载,(一一三六)知渠州
宋高宗(赵构)朝 西元1127-1162年
建炎二年戊申(1128年) 科 登进士第554人:
进士:赵伯药,字石言,乐清人,是赵匡胤的七世孙,燕懿王赵德昭的后裔。
赵善宣,太宗七世孙,高宗绍兴三年(一一三三)知通山县。
绍兴元年庚戌余复榜
赵善岐,字民先,善峙之弟。
赵彦俑,字伯侔。
赵希锡,字景纯。
赵善琪,寄居连江
赵善佳,字庭瑞。
赵善然,字褒之,寄居连江。
赵善牧。字咨卿。
绍兴二年壬子(1132年)科 登进士第392人:
赵之辅、湖州人。
赵时善,宣化人。
赵善晤,太宗七世孙,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进士,为汀州通判。
绍兴四年(1134年)武状元:赵鼎
绍兴五年乙卯(1135年)科 登进士第357人:
进士;赵敦临字庇民,鄞人。
绍兴八年戊午(1138年) 科 登进士第395人:
进士:赵彦端(1121~1175),字德庄,号介庵,宋宗室。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进士,调建州观察推官。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为江南东路转运副使,六年,知建宁府、权发遣福建路转运副使。
赵公称,字子显,宗室。
赵子侢,年未十五附入州小学,十五入大学,许依进士就举,未出官者亦许入学听读,及一年,听参选。"高宗纳其说。迁朝奉郎、秘阁修撰,知处州。已而乞祠,许之。累官左朝奉大夫。绍兴十三年秋致仕,明年春,卒于秀州。
绍兴十二年壬戌(1142年) 科 登进士第397人:
进士:赵天辅,晋江人。
绍兴十八年戊辰(1148年) 科 登进士第353人:
进士:赵善屾(1121~?)字山甫,太宗七世孙 。
赵彦文(1108~?)字元质,廷美七世孙。
赵不愧(1117~?)字守正,太宗六世孙。
赵邦(1101~?)字邦光,建昌南丰人。
赵善玉,字彦德,不傲子。
赵彦龄(1123~?)字寿卿,廷美七世孙。
赵严之,字民望,廷美五世孙。
赵公懋(1115~?)字元功,魏王廷美六世孙。
赵伯茂(1100~?)字少卓,晋江人,太祖七世孙。
赵彦恂(1123~?)字汉卿,廷美七世孙,公称子。
赵伯瑷(1119~?)一作伯瑗,字德甫,太祖七世孙。
赵公斌(1125~?)字贵全,开封祥符人。
赵不悔(1123~?)字敦夫,太宗六世孙,士荫子。
赵子修(1126~?)字安道,太祖六世孙。
赵不危(1127~?)字伯正,太宗六世孙。
赵师孟(1109~1172)字醇叟,德昭七世孙。
赵可大(1121~1188)名伯术,以字行,太祖七世孙。
赵像之(1128~1202)字明则,一作民则,延美五世孙。
赵伯摅(1114~1168)字德蕴,南渡寓徽州婺源,徙清江,太祖七世。
绍兴二十一年辛未(1151年) 科 登进士第422人:
赵善远,榜名伟之,士衡长子
赵善章,榜名偁之,士衡次子
赵善和,榜名侃之。士衡五子
赵彦儋,字欣叟,终朝请大夫知赣州,宋宗室居临海。
赵公硕(1121~?),浚仪(今河南开封)人。魏王廷美六世孙(《宋史》卷二三七)。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二十六年,知余杭县(清嘉庆《余杭县志》卷一九)。孝宗淳熙二年(1175)为四川总领(《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一之四○)。六年,除福建路转运副使(同上书职官六二之二二),知建州(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五)。徙知宁国府、巴州(《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一五)。十二年,为浙东提刑。
赵彦博,字富文,武康人,廷美七世孙
赵鉴
赵不槁,武夷山。
绍兴二十四年甲戌(1154年) 科 登进士第419人:
进士:赵荆,官至朝奉郎,出任钦州、高州判官。
赵伯溥,字时泽,太祖七世孙(《宋史》卷二一九《宗室世系表》五)。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孝宗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累官至饶州知府。
赵善渊。
赵师训,一作师诎,字从道,太祖八世孙。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孝宗乾道九年(一一七三)除秘书郎,迁起居舍人兼侍读,权兵部侍郎。淳熙元年(一一七四),除敷文阁待制。
赵粹中(1124~1187)字叔达,自密州徙居鄞县。
赵思(1125~1194)字再可,洛阳人,居常熟,孝孙子。
赵公迈(1115~1179)字志行,廷美六世孙,南渡寓徽州。
赵廱,字和仲,号竹潭,,太原清源(今山西清徐)人(《宋诗纪事小传补正》)。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二十六年,监车辂院,累迁宗正丞。孝宗淳熙二年知肇庆府。
赵彦泽,字泽民,黄岩人。
赵不迂,中奉大夫,直敷文阁学士;。
赵不遂,隆兴元年进士,朝请郞。
赵不迹,隆兴元年进士,华文阁侍制,赠通奉大夫
赵载,字厚之,宣教郎。怀安。
绍兴二十七年丁丑(1157年) 科 登进士第445人:
进士:赵不息(1121~1187),一作不{百/心},字仁仲,太宗六世孙。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进士。通判永州,迁夔州路转运判官。孝宗淳熙六年(一一七九)权知大宗正事(《宋会要辑稿》崇儒一之一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七。封崇国公,谥宣简。
赵伯洙,字彦文,居黄岩,太祖七世孙。赵子英之子,知南外宗正。
赵伯淔,字彦正,居黄岩,伯洙弟。与兄伯洙同榜进士,知建昌军。
赵汝能,字公举,号云谷道人,寓海盐,太宗八世孙。
赵善俊(1132~1195)字俊臣,不衰长子。邵武.
赵汝譓。晋江人。
赵汝舟,建宁人。
绍兴三十年庚辰(1160年) 科 登进士第428人:
进士:赵师止,大夫伯全第五子。
赵师登,大夫伯全第六子,与兄同榜,其子赵与权,进士及第,官至开府仪同三司。
赵彦逾,字德老,一字德光,廷美七世孙。崇简国公叔寓曾孙也。绍兴三十年登第。淳熙五年,知秀州。迁户部侍郎、工部尚书。改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彦逾为政不扰,蜀人便安之。以定策勋,累迁资政殿大学士。嘉泰间,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
赵善佐(1134~1185)字左卿,一曰佐卿,不衰次子。邵武.
赵善佑,婺源县.
赵公豫,字仲谦,居常熟,廷美六世孙。绍兴人。
赵公逮,公迵之兄。
赵衮,字良弼,一作希甫,哲宗元佑二年(一○八七)知广安军,以殿中丞致仕,归隐嘉禾。
隆兴元年癸未(1163年) 登进士第538人:
进士:赵公逮。晋江人。
赵汝作,里安人。
赵学宪
赵伯泌 上虞人,子涸子。
赵师仁 嵊县人。
崇德,赵汝愚、赵学宪。
赵彦真(一一四三~一一九六),原名彦能,字从简,魏王廷美七世孙(《宋史·宗室世系》二三)。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一六),调抚州录事参军。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知吴县(清同治《苏州府志》卷五三)。秩满,通判袁州(明正德《姑苏志》卷四一)。宁宗庆元二年命知兴化军,未赴卒,年五十四。
赵彦秬字周锡,廷美七世孙,寓东阳。
赵彦卫,字景安,浚仪(今河南开封)人。魏王廷美七世孙(《宋史》卷二三七《宗室世系》二三)。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一六)。光宗绍熙间知乌程县。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通判台州(《嘉定赤城志》卷一○)。嘉泰二年(一二○二),权知随州(《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三二)。开禧元年(一二○五)以朝议大夫知徽州。
赵彦瑷,字中玉,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南渡后侨居仙居(今属浙江)。魏王廷美七世孙(《宋史》卷二三六《宗室世系》二二)。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终平江府观察推官(《嘉定赤城志》卷三四)。
赵师龙(1143~1193)字舜臣,一字德言,德昭七世孙,居余姚
赵善待(1128~1188)字时举,士说孙,太宗七世孙。
赵善期,字成父。太宗七世孙(《宋史》卷二二八《宗室世系表》)。孝宗淳熙六年(一一七九),为巴州化城丞。
赵不逷,华文阁侍制。
赵容,里安人,福州教授。
赵善滂,邵武。
赵善彬,古田。
赵善括,号应斋居士。约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前后。以荫入武阶,约绍兴二十一年(1151)前后,始任州县差遣。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释褐为县丞。乾道四年(1168)六月至七年(1171)十一月,知平江府常熟县(今江苏常熟市)。八月,阶官特转左宣教郎。乾道七年十一月,通判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一带)。八年(1172)二月,犹在此任。淳熙四年(1177)十一月,已以朝奉郎通判镇江府(今江苏镇江一带)。五年(1178)六月,犹在此任。至迟淳熙五年(1178),已权知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一带)。六年(1179)九月,放罢。淳熙十年(1183)四月,新差知连州,为言官论罢。淳熙十二年(1185),起为荆湖南路安抚使司参议官。十五年(1188)五月后,解任。淳熙十六年(1189)十二月,新知常州,为言官论罢,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卒于宁宗庆元四年(1198)或稍前,官终朝请大夫。
乾道二年丙戌(1166年) 登进士第494人:
【榜眼】:赵汝愚,字子直。宗室,居饶州余干县。乾道二年登进士第二名,授左宣教郎、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累拜枢密使,右丞相。卒谥忠定。
【探花】:赵烨,字景明。本开封府人,徙福州闽县人。乾道二年中进士第三名,授左承事郎、签书奉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终朝奉郎、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吕祖谦门人。
进士:赵彦、赵彦括、赵宋昌,字奕之。赵永福、赵公迥、赵彦陷。
赵善括,字无咎,号应斋居士,寓隆兴(今江西南昌)(《应斋杂著》卷二《迓黄枢密知隆兴府启》)。太宗七世孙(《宋史·宗室世系表》一七)。第进士。孝宗乾道四年(一一六八)知常熟。七年,通判平江府。淳熙间历知鄂州、连州、常州。后入荆湖北路转运使幕。赵汝翼字元辅,居临海。
赵彦敏字茂功,廷美七世孙,居仙居。
赵彦橚(1148~1218)字文长,居建德,训之孙。
赵善坚字德固,居袁州,太宗七世孙。
赵善悉,乐清人。(一一四一~一一九八),字寿卿,宋宗室。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进士。调无锡县丞,知宁德县,通判临安府。淳熙十年(一一八三),知秀州(《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一之二七)。十三年,知江州(同上书兵一九之三三)。历江西、两浙运判,迁两浙转运副使。宁宗庆元四年卒,年五十八。
赵善竦,衢州知州。
赵伯珒,宁德知县、建宁府通判 。
赵伯晟,太祖七世孙(《宋史·宗室世系》四)。孝宗淳熙六年(一一七九),以奉议郎知上元县。
赵幼闻,里安人,知邵武军。
赵善恭,榜名俅之。士衡四子。
赵善疏,连江。
赵伯珒,宗子。
赵宋昌,永泰人。
乾道五年己丑(1169年)科 登进士第391人:
进士:赵彦括,原名彦为。漳州。
赵伯遏,原名伯逊,字致远,漳州知州、西外宗正寺知事。
赵彦陷、赵善昈、赵伯易(下“辶)晋江人。
漳州,赵伯逊、赵彦、赵孟宋。
赵彦鼒,字国器,廷美七世孙。黄岩,处州通判。师谠,大夫伯全长子。孝宗干道五年(1169)乙丑科取试应中,补承节郎,授义乌县丞,累迁东阳县令,余干县令,吉安州通判。定居卢陵。赵彦中字大本,开封人,廷美七世孙。
赵善泽=赵善择,字守道,居金坛,太宗七世孙。
赵师蒸,大夫伯全第三子。
赵善誉字静之,父不倚,太宗之后也。善誉幼敏慧,力学。乾道五年,试礼部第一。初调昌国簿,移潼川路提刑、转运判官。
赵鼐,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武举进士,补保义郎(《宋会要辑稿》选举八之一三)。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知澧州(同上书食货六二之六六、职官七二之四○)。后知邵州。
赵善漮(一一四五~一二二三),字清之,缙云(今属浙江)人。宋宗室。孝宗乾道四年(一一六八)乡贡进士。后以特奏名出身,历国子博士、兵部员外郎、观察使,谢政而归。宁宗嘉定十六年卒,年七十九。
赵彦橚(一一四八~一二一八),字文长,严州建德(今浙江建德东北)人。宋宗室。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调乐清尉,迁福建路运干。宁宗庆元初知晋陵县。召监登闻检院。以不附韩侂胄,嘉泰三年(一二○三)出知汀州。历广西提刑,湖广总领。嘉定十年(一二一七)知平江府。次年,卒于官,年七十一。
赵彦中,字大本,魏王廷美七世孙(《宋史·宗室世系表》二四)。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淳熙五年(一一七八)除秘书省正字。累迁著作佐郎,权直学士院。十年,为起居舍人兼国史院编修官。十一年,除中书舍人。
乾道八年壬辰(1172年)科 登进士第389人:
【武状元】:赵鼎
进士:赵师渊,字几道,号讷斋。南宋时归工部,置将作(监)丞、主簿等官。将作太常,管宗庙、社稷坛、陵寝等事),司农太常丞(司农寺,主管粮食积储等事),后为肃皇后安葬山陵事,与宰相不合,出为提举天台崇道观。
赵巩字子固,号西林,钱塘人。
赵师渊字几道,号讷斋,太祖八世孙。
赵师誉字师道,太祖八世孙,居宁海。
赵善共心=赵善恭=赵善仪(1148~1217)或善恭,字作肃,改名善仪,字麟之,邵武。
赵善珍,字子良,金华人。
赵梦极,字子中,江阴人。
赵焯(?~1183)字景昭,开封人,烨之兄。居闽县。
赵师诤,大夫伯全第四子。
赵彦曦,连江人。
赵善侃,邵武。
赵善艭,邵武。
淳熙二年乙未(1175年) 科 登进士第426人:
进士:赵师璱,字德玉,德庆府知府。
赵善欣、赵善稼,海宁 。
赵彦真,山阴人,抚州录事参军。
赵师侠(生卒年不详)一名师使,字介之,号坦庵,太祖子燕王赵德昭七世孙,居于新淦(今江西新干)。十五年为江华郡丞。
赵善沛字济世,一字兴甫,长安人,太宗七世孙。武夷山。
赵师浔=赵师信(1148~1199)字深甫,初名师信,居鄞县,太祖八世孙。
赵师山乃字会叔,居宁海,师誉弟。
赵师侠=赵师使一作师使,字介之,号坦庵,居新淦,伯摅次子
赵师睾廾(1148~1217)字从善,自号无著居士,又号东墙,伯骕子
赵不,赵士礽子。
赵汝珗,连江人。
赵善鲁,榜名僖之。士衡三子
赵彦呐,字敏若,彭州(今属四川)人。宁宗嘉定十二年(一二一九)经理西和州,在州五年,转利州西路安抚使。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移利州东路安抚使。三年,罢。端平元年(一二三四)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兴元府(《宋史》卷四一《理宗一》)。三年,为金兵所败贬衡州,卒。
赵汝能,字公举,自号云谷道人,海盐(今属浙江)人。太宗八世孙。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进士。历知海陵县,知鬰林州,知全州。卒年八十。
淳熙五年戊戌(1178年) 科 登进士第417人:
进士:赵师逮 泉州人。
赵师程 漳州,赵伯谷 。
赵彦真 山阴人,抚州录事参军
赵汝鏏,号训武,原名汝皓。太宗八世孙(《宋史》卷二二七《宗室世系表》)。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进士。官知温州。
赵汝伋,字季思,善誉次子。居临海(今属浙江)。太宗八世孙(《宋史》卷二二九《宗室世系表》)。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进士。终通判信州。
赵汝俨,赵彦侀、湖州人。
赵伯谷,漳州,
赵与泳,太祖十世孙,孝宗淳熙十二年(一一八五),官永州通判。
赵师{睾/廾}(一一四八~一二一七),字从善,自号无著居士,又号东墙。太祖八世孙伯骕子。举进士第,累迁司农卿,三知临安府,除宝谟阁直学士,进兵部尚书。卒年七十。
《淳熙八年辛丑(1181年) 登进士第380人:
进士:赵善。
赵汝僚,里安人。龙图阁学士。
赵庚,字叔初,广西常平干官。
漳州,赵师程、赵善侈、赵庚淳、赵师楷。
赵方(?~1221)字彦直,衡山人。棠子。少从张栻学。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进士,调蒲圻尉。授大宁监教授,改知青阳县。京湖帅李大性辟, 知随州。提举京西常平兼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改京湖北转运判官兼知鄂州。宁宗嘉定八年(一二一五)知江陵府。十年,改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数败金人。十四年,以端明殿学士致仕。
赵庚,字叔初,泉州晋江人
赵炳(1144~1223)字公明,江州德安人
赵德辉 赵兴通,富顺人。
赵师程,漳州。
淳熙十一年甲辰(1184年) 科 登进士第394人:
进士:赵师 赵崇椿。晋江人。
赵汝述,字明可,善待长子,太宗八世孙。曾祖士说,从二帝北迁,临河骂敌而死。汝述登淳熙十一年进士第。调南剑州顺昌尉。嘉定六年,诏主管官告院,自是常兼宰士,累迁将作少监,权侍立修注官。八年,除起居郎兼密院都承旨,俄迁兵部侍郎。以母忧去,服阕,改邢部侍郎,迁尚书,知平江府,卒。
赵汝谈(?~一二三七),字履常,号南塘,余杭(今浙江余杭西南)人。太宗八世孙。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进士。调汀州教授,召除太社令。宁宗开禧三年(一二○七)擢秘书正字。嘉定间通判嘉兴府,改知无为军、温州,迁江西提举常平。理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迁宗正少卿。权吏部侍郎,升侍读,以言去。三年,起知婺州。官至权刑部尚书。嘉熙元年卒。
赵善{言盍},字安之,太宗七世孙(《宋史·宗室世系表》一九)。宁宗庆元四年(一一九八)知连州,嘉定间封永州侯。
赵师端字知道,黄岩人,德昭七世孙。
赵善悉,累官敷文阁直学士、两浙转运副使。
赵善篔字庆长,居临海,宗室。
赵崇宪(1160~1219)字履常,居余干,汝愚长子
赵师瑛,泉州人。
赵师误,泉州人.
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年) 科 登进士第435人:
进士:赵善谧,字宁甫,仁和知县、军器监簿。
赵希宰、赵汝章。
赵师雍,字然道,黄岩人。官至朝议大夫,直宝章阁学士。
赵师端,字知道,赵师雍堂兄。淳熙十四(1187)年进士,婺州知府。
赵崇朴,字屡性,开封祥符人,寓居饶州余干。
赵崇讵,字可大,居临海。
赵汝俞字仁父,太宗八世孙,居临海。
赵希言(1164~1224 )字若讷,令广心玄孙,燕王赵德昭八世孙,调任衢州司户,后改任吉州司理,因功任临安府仁和县知县,终年61岁。
赵希怿(1155~1212)字伯和,一字叔和,德昭八世孙。
赵彦演,公衡长子,南渡后居进贤县。
赵彦璋,公衡次子。
赵汝遇字时可,濮安人,善待子。
赵崇椿,婺源县。
赵善涟(一一四二~一二一七),字澄之,缙云(今属浙江)人。宋宗室。历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殿中侍御史,直登闻鼓院。宁宗嘉定十年卒于官。
南宋光宗(赵惇)朝 西元1190-1194年
绍熙元年庚戌(1190年)科 登进士第558人:
进士:赵汝偰,晋江人,宾州知州。
赵善新,晋江人,封州通判。
赵汝仿,字唐卿,晋江人,宾州知州,提举广东常平茶盐。
赵汝仿 赵伯 ? 诸暨人。
赵伯浒,字彦泽,黄岩赵子英之子,常熟县丞。
赵师夏,字致道,绍熙元年(1190)进士,历官朝奉大夫。
赵汝泓,乐清人。
赵汝津,乐清人。
赵伸夫(1162~1222)字通道,居常熟,廷美七世孙
赵师共,字共甫,一作共父,号择善,伯淔子,居临海
赵师秀(1170~1219) 字紫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宋太祖八世孙。宁宗庆元元年(1195)任上元主簿,后为筠州(今江西高安)推官。仕途不佳,自言“官是三年满,身无一事忙”。晚年宦游,寓居钱塘(今浙江杭州),逝于临安,葬于西湖。
赵师夏,字志道,号远庵,师雍弟
赵崇祉,字伯厚,寓福州
赵善諆 锁模京秩 。连江人。
赵善然 锁模京秩 连江人。
赵师岩 连江人。
湖州人赵善勋、赵汝?、赵希贤、赵汝焸、赵时逢、赵正国、赵师道、赵师鼎、赵汝溱、
绍熙四年癸丑(1193年) 科 登进士第396人:
进士:赵善谥、晋江。
赵师偈,晋江。
赵师楷 赵师古 上虞人。赵善琩(今属鲤城)。
赵善瀛,乐清人。银塘人。
赵时逢,字遯可,廷美九世孙
赵元孺,字德父,温州里安人
赵汝简,字敬行,居临海,太宗八世孙
赵伯浒,字彦泽,居黄岩,德昭六世孙
赵希旦,字周卿,居临海,德昭九世孙
赵彦珗,赵彦珖,毗陵(今江苏常州)人,宋宗室。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进士。曾知容州。
赵政夫,字仲礼,居鄞,彦逾子。赵{/政}夫,初名筠夫,字仲礼,居鄞(今浙江宁波)。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进士。宁宗嘉定二年(一二○九),为由太府寺丞任放罢。知袁州。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迁提点福建刑狱。
赵师楷,漳州龙溪人,宋宗室。
赵元孺,里安人。
赵师皻,三山人,兄师棠、师懿。
赵汝朴,三山人,父善漴。
赵师棠,三山人,弟师懿、师皻。
赵彦延,福州人,叔公嘏。
赵彦翿,福州人,字伯羽,兄彦代、彦侯、彦侗、彦傅。
赵彦假,福州人,交之元孙、公宾之子、公佳侄。
赵善蓬,福州人,善彬之弟、汝钺之叔。
赵汝悉,福州人,字明之,汝孝之弟。
赵希粱,福州人,希魏之弟。
赵希灏,福州人,字商卿,师董之子、师宰侄。
赵崇恪,福州人,字端夫。
赵彦搢,福州人,字大圭,彦拯之弟、彦挻之兄。
赵洵夫,福州人,字深卿,彦括之侄、沂夫之兄。
庆元二年(1196)丙辰科:
进士:赵汝洙 上虞人 国史编修。
赵汝倕,善新之孙
赵汝暧 上虞人 谏议大夫。
银塘人,赵善封。
漳州,赵师业、赵摎。
晋江人,赵善嵩。
赵希混,资州(今四川资中)人。太祖九世孙(《宋史·宗室世系》四)。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进士,嘉定八年(一二一五)由知德安府任放罢。
赵希錧=赵希吉(1176~1233)原名希吉,字君锡,自号畤隐居士,太祖九世孙。
赵希玙(省志作“希玙”) 字璧玉,寓宁化县。
赵彦假,字显父,居闽(今福建福州)。公宾子。
赵时侃,字和仲,居金坛,彦恂孙。
赵时通(1161~1221)字宜伯,居星水县,廷美九世孙。
赵善湘(一一七○?~一二四二),字清臣,鄞(今浙江宁波)人。濮安懿王五世孙。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进士,调金坛县丞。五年,知余姚县。开禧元年(一二○五),添差通判婺州。嘉定元年(一二○八),判无为军兼淮南转运判官、淮西提点刑狱。历知常州、湖州、和州、庐州、镇江府。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为沿海制置使兼知建康府、江东安抚使。绍定元年(一二二八),兼江东转运副使。嘉熙二年(一二三八),授沿海制置使兼知庆元府,改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淳佑二年卒。
赵至道字师鲁,钱塘人。赵至道,字竹逸,生平未详。按《南宋馆阁续录》卷七、九有赵至道,字师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进士。历秘书丞、监察御史。理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以权兵部尚书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疑为同一人,存以备参。
泉州人赵汝倕、赵善嵩、赵邹夫、赵汝侒(今属鲤城)。
赵汝佞,泉州人。
赵希玙,宁化人。
赵善蓬,字道山,善彬之弟。
赵彦假,公宾之子。
赵崇恪,字端夫。
赵希梁,字正臣,希魏之弟。
赵彦搢,字大圭,彦拯之弟。
赵彦寿羽,字伯羽,彦侗、彦傅、彦代之弟。
赵汝悉,字明之,汝孝之弟。
赵希灏,字商卿,师董之子。授忠翊郎。
赵洵夫,字深卿,沂夫之兄。
赵宠夫,授保义郎。福建莆田,
赵汝{日/爰},原名汝暌,号文林,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太宗八世孙(《宋史·宗室世系表》一三)。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进士。官至谏议大夫。
庆元五年(1199)己未科曾从龙榜:
晋江人,赵时和、赵艺夫 赵公贶。
赵善庠,承信郎师浩第四子,时三祖皇族在漳定居者,有数百之众,携八岁儿子与仿公定居山青水秀的北溪银塘。
赵善昈。银塘人,
赵汝諿,居余杭,太宗八世孙。
赵万年,字方叔,长溪人。庆元武举。
赵师开,字通道,伯氵直之子,庆元五年(1199)进士,浦县知县。
赵师羽,字由道,与兄师开同榜进士,都大坑冶司干官,居黄岩。
赵震,字东卿,特奏名。长乐人。
赵崇节,字伯谨,崇皋之弟。
赵椿夫,字大节,彦早之子。
赵綦夫,字伯文,侯官人。
赵与{/?/心}(?~一二六○),字德渊,处州(今浙江丽水西北)人,居湖州(今属浙江)。太祖十世孙。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进士。历知嘉兴、庆元、临安、绍兴、平江、建康、扬州、镇江等州府。理宗景定元年卒。
嘉泰二年(1202)壬戌科傅行简榜:
进士:赵汝梧、赵希赞、赵汝恕。泉州人。
赵希商;银塘人,承信郎师浩次子,迁莆田。子与偰。
赵彦,临海,
赵琡夫字温玉,终嘉兴府判官,赵彦儋子。
赵师开,字通道,伯氵直之子,黄岩,浦县知县。
赵师羽,字由道,与兄师开同榜进士,都大坑冶司干官。
赵汝鐩(一一七二~一二四六),字明翁,号野谷,袁州(今江西宜, 春)人。太宗八世孙。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进士。历东阳主簿,崇陵桥道顿递官,诸暨主簿,荆湖南路刑狱司属官,知临川县,监镇江府榷货务,临安通判,诸军审计司军器监主簿,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知郴州,四年,为荆湖南路提点刑狱(明万历《郴州志》卷二),改转运使。移广南东路转运使。后以刑部郎中召,淳佑五年(一二四五)出知温州
赵性夫(1176~1252)字景善,廷美八世孙,浙东安抚。
赵琡夫,字温玉,居临海,彦儋子
赵 管,字伯达, 朝散郎 连江人。
赵 綝,字君善, 连江人。
赵慈夫,连江人。
赵汝臣,连江人。
赵楹夫 ,连江人。
赵崇贾,里安人。
赵希氵不字于长。
赵汝臣,字季良。
赵绎夫,字季思,彦夔之子。
赵汝仞,字千之,善秉之子。
赵汝珫
赵彦侯,字伯岳,彦传之弟。
赵希洵,字仁叔。
赵绳夫,字伯直,綦夫之弟。
赵崇洽,字德润。
赵汝鄹,字景礼。
赵汝□sui(1171~1245) 南宋诗人。字明翁。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宁宗嘉泰二年(1202)进士。嘉泰三年,辛弃疾帅部绍兴时,应邀入其幕府。官至刑部郎中。
开禧元年(1205)乙丑科:
进士:赵犹夫,《八闽通志》、《闽书》作偤夫。
赵彦佻。泉州人。
赵汝褒,字德华,施州知州。
赵汝音。银塘人,汝褒之从弟。知欎林州。
赵希侒。
漳州,赵希安 赵汝袭。
临海,赵希尹,字吉甫。
赵师蒧,字訁永道,开禧元年(1205)进士,铅山知县。
赵汝求,字叔艺,寓长汀县。调临安府。福州观察推官。
赵彦悈,字元道,余姚人。陆九渊门人。
赵立夫,字德成,乐清(今属浙江)人。宋宗室。宁宗开禧元年(一二○五)进士,调龙泉县主簿。再中法科,除大理评事,出知湖州。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知严州(《淳熙严州图经》卷一)。理宗绍定元年(一二二八),以太府少卿兼知临安府。端平三年(一二三六),知平江府(《吴郡志》卷一一)。嘉熙二年(一二三八),除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
赵汝固,字孟坚,连江人。朝议大夫。
赵汝淳,字子野,号静斋,昆山(今属江苏)人。历知清江县,通判临安府。
赵伯豫,福清。
赵师蒧,字咏道,黄岩人,伯淔子。
赵叔艺,长汀人,仁和主簿、万安县丞、终福州观察推官。
赵汝郛,武夷山。
赵汝云,字景瑞。
赵师詹,字景阳。
赵彦珽,字国器。
赵必广,字子大,崇璟之子。
赵汝玖,字景玉。
赵伯豫,字顺卿。
赵汝竣,字退翁。赵彦侗,字伯训,彦代之弟。
赵汝嗣,字继卿,汝悉之弟。
赵汝倍,字益之,善秉之子。
嘉定元年(1208)戊辰科:
进士:赵公逗,从事郎。
赵汝淦,字成父,武义人
赵汝驭,乐清(今属浙江)人。太宗八世孙。理宗淳佑三年(一二四三)知惠州。
赵汝湜,号澹轩,太宗八世孙(《宋史·宗室世系表》一○),居余杭(今浙江余杭西南)。
赵汝譡(《宋史》作谠)(?~一二二三),字蹈中,号懒庵,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迁居余杭(今浙江余杭西南)。汝谈弟,叶适门人。以祖荫补承务郎,历泉州市舶务、利州大军仓属。荐为监左藏库。忤韩侂胄,坐废十年。宁宗嘉定元年(一二○八)进士,除太社令,迁将作监簿、大理丞,知漳州。迁湖南、江西提举常平,湖南、江西、江东提点刑狱。知温州,十六年,卒于官。
赵彦仞,赵彦侯之弟,字高叔
赵时望字民瞻,居天台
赵善王,字德纯,寓新安,太宗七世孙
赵汝言遂,字献可,居会稽,太宗八世孙
赵与衮,字宽夫,古田人。嘉定元年省试第一,举进士
赵希玑,富顺人。
赵公
赵师念,燕王赵德昭后。
赵希参,尤溪人。
赵子克,南平、上舍释褐。
赵崇彪,南平。
赵崇藩,南平。
赵崇廑,南平。
赵汝抚,南平。
赵希咏,南平。
赵师介,漳州。
赵汝畋,漳州。
赵缜夫,字季粟。福清县
赵繇夫,字仲至。福清县
赵綖夫,字季度。上三人俱彦夔之子。福清县
赵彦徭,字宽甫。福清县
赵与衮,字宽夫,古田人,知南安军。
赵必兴,字世名,崇祉之子。
赵崇萃,字德聚,汝孚之子,崇祉、崇洽之弟,知崇安县,爱民、待士,捐俸置学田,又请佃废寺租以养士。
赵彦仞,字高叔,公宾之子。
赵汝庞,字伯元,善障之子。
赵崇廑,字有卿,汝采之子。
赵善璙,字德纯,歙县(今属安徽)人。宋宗室。宁宗嘉定元年(一二○八)进士,调德清县主簿。复中法科。六年,除大理评事。历知武宁县,通判广德军,知兴国军、江州。
嘉定四年(1211)辛未科:
状元:赵建大,字嗣勋,温州人。
进士:赵汝啻,汝音之弟。
赵希瑵。
赵崇隆,南平。
赵崇鲁,南平。
赵崇璘,南平。
赵时夫,南平。
赵时淳,南平。
赵汝■〈木彝〉
赵与侀,希宰侄,与通志作兴。
赵汝佟,善新子。字台卿,韶州知州。
赵善嵏,善嵩弟。字本厚,潮州通判
赵南《闽书》作谢南。
赵汝 。
赵时□。
赵必取,字世颖,必典之弟,朝奉郎。寓福州赵时慥寓昌国,时恪弟
赵崇大,永嘉人,太宗九世孙,登嘉定进士
赵希亮,字自明,师端侄,绍兴盐场监。
赵希廙,字钦夫,师端之子。
赵希悦,字习之,师夏之子。
湖州人,赵彦境、
赵栉夫,字少密,居连江,剑浦知县。
赵崇贺、里安人。
赵崇奎,里安人。
赵毅,里安人。
赵丰亨,字仲谦,居平江。
赵崇元,婺源县。
赵彦遏,字杨善。
赵希布,字景敷。
赵时嘉,字会卿。
赵绛夫,字子周,彦榗之子。
赵与玑,字仲瓒。
赵董夫,字正臣。
赵俞夫,字景允。
赵希王棘,字宗溪。
赵涘夫,字清叔。
赵谱夫,字系叔。
赵崇春,字惟仁。
赵希予,字岩起。
嘉定七年(1214)甲戌:
进士:赵必魁。
赵汝镌,里安人。
赵希恪,字元恭,师渊侄,
赵希洁,,字崇矩,伯遏之孙。主管西外睦宗院,吏部郎中。
赵希婴,字崇得,晋江人。伯遏之孙。浙东路提点刑狱公事。
赵汝熊,晋江人。
赵希秬。师瑁之子,晋江人。
赵汝叆。福建莆田,
赵时帅。莆田。
海盐,赵汝(王并)、赵崇穑。
福建莆田,赵希澹。
临海,赵崇禹字舜咨,赵汝俞从子。
赵与龄字德远,宋宗室。
赵汝迕,字叔鲁,号寒泉,乐清(今属浙江)人, 。官处州佥判。赵宋宗室,宋太宗第四子、商王元份的七世孙,为赵善官之幼子。
赵师耕,字渊道,泊洙侄。字叔午,一作叔鲁,号寒泉,乐清人,元份七世孙。
赵与欢(权)字悦道,居明州,希言子
赵端颐,字养正,号常庵,临川人
赵时恪,字恭仲,号坡,寓昌国
赵若珪(1187~1229)字玉父,居金坛,时侃子
赵韪夫,字君是。
赵必愿,字立夫,崇宪子。余干(今江西余干西北)人。汝愚孙,以祖荫补承务郎。宁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进士,知崇安县。历湖广总领所干办,知全、常、处、泉、台等州。理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知婺州。召为宗正少卿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以事罢。淳佑五年(一二四五)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居官四年卒。赵汝回字几道,太宗八世孙,居永嘉。
赵汝迕,字叔午,一作叔鲁,号寒泉,乐清人,元份七世孙,官处州佥判。
赵时进,富顺人。
赵崇祉,字伯厚, 连江人。 南剑州知州
赵檖夫,连江人。
赵崇锐,南平.
赵丰亨。闽县。
赵 睢,尤溪。
嘉定十年(1217)丁丑吴潜榜:
晋江人:赵汝 。赵崇伯。赵善沧。赵希璋。
银塘人,赵希流。赵希澹,莆田。
海盐,父子 赵汝(王并)、赵崇穑。
临海,赵希瑀字禹玉,宋宗室。
赵崇正,字端可,赵汝俞从子。
赵汝孖,字孜卿,
赵善筼。
赵崇誉,字君美。
赵崇礼,字君用,赵崇誉弟。
赵方(1133~1221)字彦直,南宋衡山人。湖湘学派钜子。师从张栻。史称“见义必为,勇不可多”、“无日不战,无战不胜”,是与岳飞齐名的英雄。受任为蒲圻尉,后调知青阳县,有善政。再调知随州,嗣后升任湖北路安抚使,招兵择将,延揽人材,誓克金兵。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枣阳之役,历时三月,大小70余战,大败金兵,以功迁龙图阁待制,封长沙县男,赐食邑。嘉定十二年,击杀3万余金兵,以功进焕章阁直学士。淮西再败金兵,追逐60里,擒敌监军合答,晋升显谟阁直学士、太中大夫,权刑部尚书。嗣后进徽猷阁学士、京湖制置大使,扶病犒师。, 嘉定十四年(1221)八月病重,临危时叮咛部将“协心报国”,赍志以终。卒后获赠银青光禄大夫、太师,谥忠肃,葬于今衡山岭坡黄谷村五组贺家岭境内的天子坟山。
赵以夫(1189--1256)南宋词人。字用父,号虚斋。长乐(今福建省福州市)人。宋室后裔,彦括第四子。宁宗嘉定十年(1217)进士。知监利县。理宗端平(1235)初,知漳州。嘉熙初以枢密都丞旨兼国史院编修官。二年(1238),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四年(1240),复除枢密都承旨。淳佑五年(1245),出知建康府,七年,知平江府。以资政殿学士致仕。与刘克庄同修国史,善慢词,有《虚斋乐府》。宝佑四年(1256)卒。
赵必健(1193~1262)字自强,一作宗强,自号石泉居士,居临川
赵汝登,字文举,古田人。
赵崇滋字泽民,号竹所,永嘉人。
赵希静(1194~1251)。
赵汝琈。
赵毂,里安人。
赵汝镌,里安人。
赵崇龙,里安人。
赵崇濂,南平。
赵汝竬,字立父。
赵与官,字清叟。
赵彦传,字伯是。
赵彦嶓,字源叔。
赵喻夫,字义叔,彦代之子。
赵与琳,字仲琅。
赵与玟,字仲英,与琳之兄。
赵汝腴,字味道,不敌之孙。
赵汝佩,字振叔。
赵与侍,字正叟。
赵彦倪,字和甫,公宾之子。
赵汝登,字文举,善蓬之子,知石城县。
赵与枳,字淮卿。
赵与环,字仲循。
赵师弁,字冠卿。
赵与宰,字宗臣。
赵崇棠,字公召。
赵时铸,字士鼎。
赵汝晃,字明叟。
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刘渭榜:
赵时焕(一二○一~一二五七),字文晦,初名时敏,字克勤,晋江(今福建泉州)人。魏王廷美九世孙。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进士,授侯官尉。理宗淳佑五年(一二四五)除秘书郎,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八年,出知抚州,移端州,改广西提刑。宝佑三年(一二五五)提举江西茶盐司。五年卒,年五十七。
赵时远,字无近,一作无逸,号渐磐野老,吴江(今属江苏)人。魏王廷美九世孙。
赵时弥,魏王廷美九世孙,官至资政大夫。
赵与才,晋江人。
赵希旸,晋江人。
赵汝琦,里安人。
赵端夫,里安人.
赵崇贵,里安人。
赵时棣,宠夫子,授泉州法曹。福建莆田
赵希淑。福建莆田。
临海,赵时杲,字元昕,赵彦儋孙。
赵崇谊字子正,宋宗室。
赵与心。太祖十世孙。赵与{/?/心}(?~一二六○),字德渊,处州(今浙江丽水西北)人,居湖州(今属浙江)。太祖十世孙。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进士。历知嘉兴、庆元、临安、绍兴、平江、建康、扬州、镇江等州府。理宗景定元年卒。
赵汝盥(1172~1230)字观之,寓休宁
赵时焕(日奂)=赵时敏,字文晦,始名时敏,字克勤
赵崇侯,字万里,寓福州
赵崇仿,字叔似,寓福州连江。提举、吉安府通判
赵崇栗,字景周,汝国之子。寓福州连江。南安军知军、《通志》安溪知县。
赵彦晟,连江人。
赵垓,富顺人。
赵崇玚,字伯玉。
赵紃夫,字季履,彦夔之子。
赵绹夫,字季直,紃夫之弟。
赵崇能,字君举。
赵希平
赵崇侯,字万里,淮东提举。
赵崇葸
赵汝清,字仲夷。
赵与灏
赵汝仇,字公之。
赵崇性
赵汝造(一一八四~?),字淳山。太宗八世孙(《宋史·宗室世系表》一三)。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进士(清康熙《缙云县志》卷四),调邵武判官。事见《缙云赵氏总祠志》卷一。
嘉定十六年(1223)癸未:
探花:赵良发,字达甫、达夫,士鹏第七世,曾任遂安军节度推官(今浙江淳安)、秘书省。
进士:赵必彰,必魁兄,晋江人。《八闽通志》作必璋。
赵若僖,榜名若武。晋江人。时豪子。
赵希騵,晋江人。
赵师琇,晋江人。
赵时朴,亦宠夫子,福建莆田。
赵麟(麒)夫 福建莆田。
赵必英,福建莆田。
赵时楚 福建莆田。
赵崇校 福建莆田。
赵宁夫,宠夫弟,授福建安抚司参议官。福建莆田。
赵孺采,福建莆田。
赵时弥,魏王廷美九世孙(《宋史·宗室世系表》二一)。上虞人 资政大夫。
赵时瓈,魏王廷美九世孙(《宋史·宗室世系表》二五)。理宗淳佑间知丹阳县。
赵汝铨 诸暨人。
赵希鹄 诸暨人。
临海,赵时恭字国梁,赵潭夫子。
赵崇学,字处文。
赵崇誉,崇礼弟。
赵崇渊,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宋宗室。
赵崇嶓(一作皤、又作磻)(一一九八~一二五五),字汉宗,号白云,居南丰(今属江西)。太宗九世孙(《宋史·宗室世系表》一八)。宁宗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进士,调金溪主簿。历知石城县、淳安县,官至大宗丞。理宗宝佑三年卒,年五十八。
赵潜夫,字景寿,号鹤所,黄岩人,廷美八世孙
赵逢龙(1176~1263)字应甫,鄞人
赵崇垓,字德畅,太宗九世孙,家南海(今广东广州)。宋宗室。宁宗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进士。端平二年(一二三五)权通判端州。,昭封奉直大夫,授江西吉安府卢陵县将领,升领三州牧。
赵发,字达父,江阴人。
赵崇皦,太宗九世孙(《宋史·宗室世系表》一八)。居福州。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进士。淳佑中知南安县。
赵崇渊,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宋宗室。
赵子直,字履道,临安人
赵与汶,字鲁叔,浚仪人,希錧次子
赵希辂,燕王赵德昭后。
赵希麟,里安人。
赵希儯,富阳人。
赵与恪。
赵时钺,武夷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