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9日,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专场,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早期作品《致郭右之二帖卷》,以2.3亿元人民币落槌,加上佣金,成交价将近2.7亿元人民币,创下赵孟頫作品拍卖最高纪录,也把《致郭右之二帖卷》推上了2019年嘉德秋拍最贵拍品的宝座。

两个郭天锡,谁是收信人?

《致郭右之二帖卷》,两封书信寄给了同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他叫郭天锡,是赵孟頫的朋友。

在赵孟頫的朋友圈里,其实有两个郭天锡。

一个郭天锡是山西人,擅长书法,更擅长收藏字画,是元朝著名的书画鉴赏家和收藏大家。这个郭天锡虽然说家在山西,但却长期在江南做官,与年轻时的赵孟頫住处相近,喜好相同,所以经常来往。

另一个郭天锡是江苏人,既擅长书法,也擅长绘画,有过一段穷困潦倒的日子。为了混口饭吃,他曾经模仿赵孟頫的技法,画了很多赝品,冒充赵孟頫真迹公开出售。赵孟頫知道了,也只是付之一笑,没有深究,反倒慷慨解囊,帮他解决经济问题。

由此可见,这第二个郭天锡跟赵孟頫的交情也不浅。

一个山西郭天锡,一个江苏郭天锡,都跟赵孟頫有交集。那么,今年在嘉德拍场上以两个多亿成交的《致郭右之二帖卷》,究竟是写给哪个郭天锡的呢?

答案是,它们是赵孟頫给山西郭天锡写的。

从祐之到右之,赵孟頫有没有写错别字?

山西郭天锡,名天锡,字祐之,号北山。赵孟頫给他写信,称字而不称名,有时喊“郭祐之”,有时喊“祐之二兄”——山西郭天锡在家排行第二,“祐之二兄”就是“郭祐之郭二哥”的意思。

江苏郭天锡,名郭畀(bì),天锡是他的字。赵孟頫如果给他写信,也是称字不称名。也就是说,如果你在赵孟頫信札当中读到“致郭天锡”这样的字样,那才是写给江苏郭天锡的;如果写的是“致郭祐之”,那甭问,收信人一定是山西郭天锡。

现在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山西郭天锡字祐之,而在《致郭右之二帖卷》当中,赵孟頫的称呼为何是“右之”呢?难道赵孟頫写了错别字吗?

赵孟頫确实写了错别字。

不过在宋元之际,上至朝堂,中至官场,下至民间,人们为了让书写更快捷,常常用结构更简单的同音字来代替比较复杂的字,甚至会创造一些更容易书写的新字,来代替笔画复杂的旧字。这些新造的字在古代并不算错别字,而是被称作“俗体字”。宋朝和元朝的俗体字越来越多,越来越流行,以至于民间书坊会为此出版专门的《俗字谱》,也就是俗体字大全。

应酬失宜,赵孟頫因何忧烦?

先看第一封(如图)——

发生在赵孟頫身上的故事(两封信卖两个亿)(1)

赵孟頫《应酬失宜帖》

孟頫拜覆右之二兄坐前:

孟頫早间承伯正传道尊意,自知叠数干渎为罪,掷还三物已领。但此番应酬失宜,遂有远役之忧。今虽见尔辞之,尚未知得免否?若必欲行,将何以处之?忧烦不可言,奈何奈何!外见伯正言及前此《王维》《兰亭》二卷,此乃他人不知兄所以相与之厚,故有此谤,今谨以归还,使知孟頫亦非为利而然,示入幸也。

专此代面,闷中作字,或直率告,不见罪。孟頫拜覆二司户位。

这封信因内文有“应酬失宜”4个字,所以被后世收藏家称为《应酬失宜帖》。

信尾称山西郭天锡为“司户”,是因为郭天锡担任“镇江路判官”,相当于唐朝地方官里的“司户参军”。

赵孟頫几次三番请山西郭天锡办事,究竟办的是什么事呢?山西郭天锡退还了赵孟頫的三件礼物,那些又是什么礼物呢?限于史料匮乏,目前不得而知。

但是,赵孟頫在信中说他“应酬失宜”,以至于有“远役之忧”,这个是可以考证出来的。查《元史·赵孟頫传》,结合赵孟頫年谱,这封信应该写于1291年赵孟頫被解除“兵部郎中”一职之后、1292年出任“济南路总管”一职之前。

兵部郎中与济南路总管,两个职位是平级调动,但是赵孟頫并不想离开京城。

在给岳父的信中,他说“孟頫除授未定,苦多乐少”;在给朋友的信中,又说“不肖上言失当,欲罢不能”。

从这封《应酬失宜帖》里也能看出端倪:“今虽见尔辞之,尚未知得免否?若必欲行,将何以处之?忧烦不可言,奈何奈何!”不知道能不能“得免”,一想到下放就“忧烦不可言”,这才是赵孟頫的真实心理。

两封信作于何时?

再看第二封(如图)——

发生在赵孟頫身上的故事(两封信卖两个亿)(2)

赵孟頫《奉别帖》

孟頫再拜右之二兄坐前:

孟頫奉别以来,已复三年矣。夙兴夜寐,无往而不在尘埃俗梦间,视故吾已无复存者,但羸得面皮皱折,筋骨衰败而已。意谓吾右之优游闾里中,峨冠博带,与琴书为友朋,不使一毫尘事芥乎胸臆,静中所得,便可与安期羡门同调。近忽得家书,知右之因库役事,被扰异常,家事亦大非昔比,今见挈家在苕玉兄处,令人惆怅无已!然时节如此,切不可动吾心,是有命焉。但安时处顺,自可胜之耳。不肖一出之后,欲罢不能,每南望矫首,不觉涕泪之横集。今秋累辈既归,孑然一身,在四千里外,仅有一小厮自随,形影相吊,知复何时可以侍教耶?

因黄簿便,草草奉状,拜问起居,时中唯善自爱。拜意苕玉兄长及阿嫂,各请善保,不宣。十二月廿九日,孟頫再拜。

这封信因开头提到“奉别”,于是被取名《奉别帖》。这封信有具体的日期落款,但没有写年份。根据内容判断,《应酬失宜帖》是赵孟頫在预测到自己将要被迫下放时写的,而《奉别帖》则是下放任命已经不可挽回,赵孟頫让家属南归以后写的,所以《应酬失宜帖》必然写在《奉别帖》之前。再推测年份,这两封信应该是写于同一年,即1291年。

(文 / 李开周 文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