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分享一个典故:

话说在清朝康熙年间在安徽桐城有一户张姓人家和隔壁吴姓人家因为宅基地问题发生争执,互不相让以至于闹到官府,由于两家都是当地名门望族背景深厚连县官都无法决断……

最后没办法只能托关系找人,中国人很擅长这一套 ,张家人就写了封信给在京城当大官的张英意思是让他出面解决这事,张英时任礼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我们当地人称张宰相,官不可谓不大。

张英接信后大致明白了什么意思就回了封信

如下: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一看明白了张英的意思主动让了三尺,吴家人一看不好意思再争了也让了三尺,中间就形成了一条宽六尺的巷子……

这就是桐城市著名景点六尺巷的由来,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做人要谦和礼让、大度做人,尤其邻里更是要和睦相处。

桐城发展变化(敢称文都的小县城)(1)

六尺巷

我们顺带八卦一下桐城另一个大官,他就是比他老子做官更成功更有影响力的张英之子-张廷玉

张廷玉厉任礼部尚书、吏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拜保和殿大学士,是康雍乾三朝都比较倚重的大臣,当地人称父子宰相……

汉臣中唯一死后配享太庙的大臣,何谓配享太庙?顾名思义百年之后其灵位与皇帝列祖列宗牌位一起供奉在太庙,接受后世皇帝祭拜,荣誉之高前所未有

桐城发展变化(敢称文都的小县城)(2)

张廷玉

桐城——长江之北、大别以东,一个有着七省通衢之称的县级市自古人才辈出、文风鼎盛。素有文都、院士之乡、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等别称,更有文章甲天下 冠盖满京华之美誉……

桐城是徽文化的集中地也是发祥地,文化是桐城的名片、资源、内涵……

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父子双宰相,兄弟四翰林”。

据统计明清两代中进士者多达240余人,举人600多人,桐城隶属于安庆府,安庆府共辖六个县,桐城进士人数是其他五个县的总和还多一倍有余,文风之盛让其他县市望尘莫及,在当地有富不丢猪穷不丢书的说法,再穷也不能把书丢了,表现了桐城人积极向上、努力奋进的进取精神。

勤读苦学知书理,学富五车天下行。纵然不把文墨就,也算知书识礼人。《桐家教儿经》

桐城派是桐城的另一张名片,开宗立派、自成一体、作家之多、遍布之广、绵延之久前所未有,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散文流派,引领清朝文坛达两百年之久(百度)。方苞、刘大櫆、姚鼐被称为桐城派三祖,均系安徽省桐城人,故名

除此之外桐城名人更是多不胜数

左光斗、方以智、戴名世、吴樾、施剑翘

美学大师朱光潜,黄梅戏大师严凤英,著名教育家吴汝伦,中国计算机之父慈云桂,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据说也是桐城人,等等等等吧!

到目前为止桐城籍两院院士近20位另外诞生了3000名博士……

真可谓人文荟萃,群星璀璨

除此以外桐城名胜古迹众多

文庙、六尺巷、孔城老街、龙眠山……

如果你来桐城必将被它浓厚的文化氛围所感染又会为传统的美食而流连

桐城发展变化(敢称文都的小县城)(3)

孔城老街

桐城 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都之名名副其实,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在未来也必将迎来属于它的时代绽放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