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一个讲究百般忌讳的民族。对任何一个文明来说,在还没有进入到科学时代之前,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总是基于自己的经验之上,这个任何文化中都存在的普遍现象。中国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中,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的经验教条,这些教条被冠以总总不可突破的文化禁忌,倘若是违反了这样的禁忌,那么就会遭到世俗文化的诅咒。
这种诅咒并非是因果报应,而是独特的文化环境中对一个人自身的影响,这种影响会体现在周围人的议论以及自己内心的反馈中。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化禁忌,可以较为直接和深入的认识到这个民族的文化核心。
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它的组成部分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上层的精英文化,一个是底层的百姓文化。对于这两个部分来说,一直以来人们都是对精英文化非常的关心,皇族和将相的故事历代相传。但是对于底层的百姓文化,却始终没有多少人问津,就算是在史书上,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人的生死存亡,也不过是寥寥几笔带过,这是对民间百姓文化的极大漠视。
这样的漠视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习惯,因为那些书写历史的人,本身就是精英阶层的人,因此他们只会为本阶级的人大书特书。但是虽然笔墨上没有记载多少属于老百姓的文化,可是民间的文化自然有它的一套传播规则,那就是口口相传。甚至这一套文化的传播方式,比起笔墨纸张,更加的富有生命力。有多少书籍毁灭在战火中不知踪影,但是庞大的百姓基数,让民间文化代代相传,形成了一个稳定又欣荣的文化现象。
民间文化中,俗语文化占据了一个很大的类别,今天我们来了解的就是其中一个非常有特点和趣味的俗语,那就是:"春不捡鸡,冬不拾兔"。短短的八字俗语,非常耐人寻味,为什么春天不能捡鸡,冬天不能拾兔呢?鸡是一种很常见的家禽,也是人类千年来最重要的肉食来源之一,而兔子虽然在现代社会不那么常见,可是在地广人稀的古代,却是随处都有的野生动物,也是肉食来源之一。
那么这两个动物却和春冬两个季节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禁忌,这是让人觉得非常有趣的。我们先从"春不捡鸡"说起,鸡在古人的洗目中是属于司晨的代表,所谓的"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鸡鸣天晓,春暖花开,这都是非常具有生机的文化表象,所以在春天如果碰到了死鸡,那么就会寓意着万事的开端都不是那么的顺利,因此古人才具备了这样的忌讳。
说完了"春不捡鸡",再来说"冬不拾兔",就好像是鸡和春天的关系一样,兔子和冬天也是有关的。中国文化中关于"兔"的意向,多数就是广寒宫的玉兔,玉兔陪伴着嫦娥仙子,终年凄凉孤独,因此在人们的心中,冬天的兔子往往也是有不详的征兆,对于这样的死兔,一定要避而远之,以免沾染上什么不吉利的征兆。兔子不单单是因为玉兔而有了文化忌讳,本来兔子这个动物,就生性狡猾,民间常有"狡兔三窟"的说法,所以人们对于自然死亡的兔子都抱有不小的顾虑。
从文化禁忌上来说,这句俗语自然是有它的道理,但是这样单纯的禁忌也显得十分的愚昧,难道千年的俗语文化就没有它的道理吗?答案是有的,之所以人们对春天的鸡和冬天的兔子有这种禁忌,不仅仅是臆想而出的东西,更多的还是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再加上一些附会的神话故事,形成一种独特的劝诫。在春天注意死鸡和冬天注意死兔,本身的来源就是对于瘟疫的防控,因为古代的医疗水平太低,经常会爆发一些恐怖的瘟病。
而在这些长久的经验中,人们发现最容易引起瘟疫的就是动物的尸体,而鸡作为和人类朝夕相处的动物,自然也就是引发瘟疫的来源之一。春天的鸡一般来说都是朝气蓬勃的,在这个季节死去的鸡都是很异常的,同样的也就是冬天的兔子,兔子在冬天是比任何季节都要活跃的,因为草木的凋零,需要它们更加频繁的找寻食物,因此冬天的兔子极为健壮,在冬天死去的兔子,一样是值得人们所警惕的。
了解民间俗语,不单单要知其意,更重要的还要探寻它背后的道理,这样才能够深切了解民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古人基于自身经验所提炼出来的俗语,只要能够认识其合理之处,那么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还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