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辞(陶渊明)

绝大多数人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不是眼下的情况,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陶渊明。

殊不知,生活是真真切切地摆在你面前的,现实到一丁点儿旖旎都不会有,想象中的天堂才是真正的天堂,远方没有诗。

每一处风景名胜都有看腻了的本地居民在家里孩子哭老婆叫;最神圣的美女身边也会有一个虎老爷们儿杵倔横丧毫无兴致地辣手摧花。

历年的统计数字中,七成以上的大学生工作后不是从事自己绞尽脑汁选择的本专业。

生活一旦索然无味,就得在自己的内心去寻找乐趣。

我想说说陶渊明潇洒背后的窘迫生活真相,像动物园孔雀开屏,偏偏要从后往前看,这种龌龊的审美会让我们意识到所有的表象都是上帝调节你心情的糖衣药片。

真正的现实很残酷很直白,一点儿诗意都没有!

采菊东篱下”,即使不悠然也会看到南边庐山上的松涛浓岚。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前10篇(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1)

陶渊明自幼修习的是儒家经典,但是魏晋时代老庄盛行,他自然也会受到道家的熏陶,所以在陶渊明身上,同时具有儒家和道家两种思想修养。

在这个世界里,真理是相通的。本来儒道释三家就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一点在《和合图》里早有暗示。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前10篇(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前10篇(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3)

伏羲女娲

本质上说,陶渊明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没有刻意冲虚恬淡,也没有穿凿真朴淡远,更没有刻意否定黑暗官场和不同流合污的高洁,他只是腻歪了社会压力,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而已。

所以他不追求高山流水的情操,想喝就喝;没把天下为己任,采一把菊花,随便插在酒瓶子里,选自家一室清扫。

陶渊明说的很清楚,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而尽其余年。谈不上消极积极,“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即可。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前10篇(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4)

陶渊明在王羲之之子王凝之、桓玄、刘裕、江州刺史刘敬宣手下都做过官,几次出仕,几次辞官,最直接的原因不过是寻求一口饭吃,他不是一个没有理想报复的人,但几次和祸患擦肩而过,他已经磨没了初始的“猛志”,被官场的泥沙涂抹得面目全非,不抽身而出,就会失去自我。

从出身看,陶渊明一家起初还是个中小地主阶层,曾祖陶侃是大司马,祖父陶岱做过太守,父亲陶逸尚有一个小妾,外祖父孟嘉是晋代名士,都说明他家境尚可,只是后来逐渐没落。

陶渊明八岁丧父,十二庶母去逝,到他二十岁的时候,家境尤其贫困,也就是这一年,他开始游宦生涯。一直到四十一岁彭泽令辞职,此后二十二年,都是“归园田居”。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前10篇(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5)

回乡的这段时间,处处都显现他生活的窘迫,从他的轶事里可见一斑:“无弦之琴”、“葛巾漉酒”、“白衣送酒”、“量革履”、“颜公付酒钱”……这种情况下,他不“采菊东篱下”干什么去?

我上高中的时候,食堂每顿都是大头菜炖土豆条,用大板锹当锅铲,每顿吃完后,锅底都是一层泥沙。即使这样,依然吃不饱,我们几个就半夜撬开食堂窗子,偷偷进去找锅巴拌剩菜吃,搞的打饭阿姨以为进了大耗子。

现在回忆起来,都当做少年时期的英雄事迹,充满幸福的回忆。而那些勇敢无畏的镜头,其中的原因又如何简单——我们饿!

你能理解成对现行教学管理的不满和食堂制度的挑战吗?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前10篇(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6)

陶渊明有五个儿子,个顶个的不争气。他有一首《责子》诗: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很多人对此大加分析,恕不赘言。诗的最后,老陶似乎也是任命了,干脆喝酒吧!

八岁丧父,十二丧母。三十丧妻,四十弃官。仕途多舛,家境凄寒,饮酒无钱,有子不学。难怪陶渊明天天借酒浇愁,每喝必醉,有人说他生五个“傻儿子”就是喝酒喝的。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因为前半生他至少折了五次,折累了。

人生很累,且图一醉!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前10篇(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7)

王维 有一首《偶然作》,诗中言道:

陶潜任天真,

其性颇耽酒。

自从弃官来,

家贫不能有。

九月九日时,

菊花空满手。

中心窃自思,

傥有人送否。

白衣携壶觞,

果来遗老叟。

且喜得斟酌,

安问升与斗。

奋衣野田中,

今日嗟无负。

兀傲迷东西,

蓑笠不能守。

倾倒强行行,

酣歌归五柳。

生事不曾问,

肯愧家中妇。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前10篇(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8)

我去黄山,在坑口和宏村之间,看到一处“五柳庄”。一个卖小东西的村民镇守小径隘口,几个写生的青年在那里涂涂抹抹。我仔细找了半天,没看到一棵柳树,“五柳先生”的痕迹也是管啥玩儿意都没有。最后在小溪看一会儿瓜子那么大的小鱼,然后去一趟旅游公厕,悻悻而去。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前10篇(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