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高跷

◇戴官宝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有一种在庆祝活动中很受人们欢迎的节目,后来由于五八年大跃进、六零年饥荒,逐渐消失了,它就是“踩高跷”。

踩高跷用的主要道具是高跷,高跷是用一根约八十厘米长的木棍,在四十厘米处安上一块踏板,留着踩脚用。踏板是一块整木头刻成P字形,宽长约8×12公分,下面是用钉子钉在木棍上。踏板上钉着厚带子,带子将演员的脚绑在踏板上。另外在木棍上半部钉上几根带子,将演员的小腿绑在木棍上。

训练前,演员坐在木凳子上,两条蹆都绑好高跷后,扶着竹竿或同伴站起来,再抓着横绑的竹杆来回学走路。约莫半个小时,胆大的就可以不扶着竹竿自由地走动了。这样自由行走训练约半天后,队员们就在教练指导下训练队形,各种变化的队形都熟悉后,训练每个人的单个表演动作。

每个队员服装不同,表演的动作也不同,例如“姜太公钓鱼”的队员,头上戴着斗笠,身上披着蓑衣,手拿钓鱼竿,边走边舞动手中钓鱼竿,要有转身、后仰等动作。并和鲤鱼精队员进行组合训练:鲤鱼精要吃姜太公鱼竿上鱼饵,姜太公又想让它吃到,又要耍弄鲤鱼精,这一整套动作本身很滑稽,又加上高跷站立不稳,更增添了不少有趣的动作。有的加上“歪歪精”抢吃“鱼饵”,三人组合更漂亮,引得满场掌声和喝彩声。

玩泥巴散文(踩高跷散文)(1)

其他如“八仙过海”,队员中的铁拐李和张果老,铁拐李走路不能和正常队员一样走,他要拿着一根长“铁拐”,表演一瘸一拐的,正常人表演一瘸一拐不费劲,但高跷队员表演一瘸一拐是很难的,很容易摔跤。张果老演员表演服装主要是小毛驴,尾巴朝前头朝后的,走起路来引人发笑。高跷队伍中,要选几个女队员,她们表演何仙姑、鲤鱼精和歪歪精,并且每个角色都要配两个人,因为女同志容易累,加上事多易请假,需要替补队员。

玩泥巴散文(踩高跷散文)(2)

每逢重大节日,需要高跷队参加表演时,高跷队员会全员出动,替补队员和队里勤杂人员推着小车,小车装着演员的衣服和易损道具,另外要带着十多条长板凳跟着队伍走。队伍一旦休息,勤杂人员赶快递上长板凳,并扶着高跷队员坐下休息。如果休息时间长的话,还要将小蹆和脚上的带子松下来,让队员的小蹆和脚缓缓劲,血液好好流动一下,也让队员们绷紧的神经休息一下。这时周围的店铺商家会很快递上茶食和开水,让队员们补充体力。往往队员休息后,队长会指挥大家在这些商家门前表演一番再走,以表谢意。

这个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形式,到1956年就少见了,是58年大跃进后,在淮阴大地上就几乎绝迹了。

【作者简介】戴官宝:79岁,当过兵,打过仗,干过公安,管理过公路。退休后,以读些书报、写点文章为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