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农历腊月二十七,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窎沟片区的麻家庄村静谧中带着喜气,村道两边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屋檐下挂着的红灯笼写满了乡亲们对新生活的热爱与憧憬,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我们的生活比蜜甜省略号表示什么?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我们的生活比蜜甜省略号表示什么(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我们的生活比蜜甜省略号表示什么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农历腊月二十七,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窎沟片区的麻家庄村静谧中带着喜气,村道两边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屋檐下挂着的红灯笼写满了乡亲们对新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麻家庄村隶属大通县朔北藏族乡,从县城出发朝着东南方向大约10公里的路程就到了。三年前的麻家庄村是个典型的“靠天吃饭”的贫困村,而今天的麻家庄村却翻了身、变了样。

“看病有保障,上学不用愁,居住有新房,致富有产业,日子越过越红火!”在村委会院子里,记者跟随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安的脚步走进了干净明亮的村医务室、爱心超市,唠起了村民现在的新生活。

诊断室、医疗室、观察室,标准的“三室”,各类药品摆放整齐有序,各种免费发放药品的宣传册摆在最显著的位置……据村卫生室的村医唐世浩介绍,现在随着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村卫生室建成了标准的“三室”,村民看病就医更方便了,村民的基本用药都可以在这里买到,如果需要打针输液,乡镇卫生院就在附近,非常方便。

民生怎么样还得听听“民声”。

“屋子里今年刚安装了暖气,你们进来感觉一下热不?”今年74岁的麻延福满是笑。屋子里,他的老伴儿正倚着被子,坐在炕头,晒着太阳。

“前一段时间,老伴儿因为心脏病住院,一共花了1.8万元,报销完后自己承担了8000元。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让我们看病不用愁,也不用担心生病返贫了,现在我们的日子比蜜甜!”麻延福说,如今,挣钱的路子多了,花钱的地方少了,女儿女婿出去打工挣的钱,实打实都装进了腰包。

麻延福的两个外孙女一个在县城读高二,一个在离家不远的窎沟中心小学读五年级,两个孩子上学不用再掏学费,每天中午,小孙女还能吃到一顿免费的营养午餐。而他自己和老伴每月分别能领190元的养老金和110元的高龄补贴,日子越过越舒心。

77岁的刘玉梅老人是村里的孤寡老人,也是全村惟一一个低保兜底户,这几年,沐浴着党的好政策,她过上了“领工资”的好日子。

“低保兜底金每年4800元、养老金2200元、高龄补贴1300元……”老人的账目上每个月都会有一笔资金打进来。她告诉记者,一年下来,各种各样的收入能有七八千元,这样的好日子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

去年,周有福被评为村上惟一的“脱贫光荣户”,靠着自己多年积累的养殖技术和经验,在产业项目扶持购买2头母牛后又自己购买了1头母牛和9头猪,由于喂养用心、管理得当,现在他的养殖规模扩大了,养殖水平提高了,收入增加了。去年7月份,儿子也从大学毕业顺利就业了,他说:“今年终于过上了一个踏实的年。”

脱贫底气足不足,要看产业旺不旺。为了找到适合本村持续发展的产业,曾经以种植土豆、油菜等农作物为主的麻家庄村开始种植具有高经济附加值的当归,当归产业让群众从地里“掘金”,也让村民换了一种新活法。

驻村第一书记杨海军说:“2017年我们整村脱贫,收入一半以上来自当归种植。2018年,我们为了巩固脱贫成效,形成了规模种植,现在全村种植达到了1000亩(66.67公顷)以上。”

“2015年村民年人均收入3200元,2019年人均收入11000元;脱贫户2015年人均收入2000元,2019年度核定的脱贫户人均收入为9800元。”这一组“直线上升”的人均收入写满了麻家庄村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随着各项民生福利的落地,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项目也次第开花结果:2014年实现了通信、网络户户通;2015年完成水电力改造;2016年完成综合办公楼建设;2017年实施了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巷道路面硬化、亮化工程和村级卫生室改建工作,利用西部矿业帮扶捐赠的30万元资金修建了休闲文化广场;2018年修建完成了老年幸福院……

“我村的主要农业收入来自种植当归,但是有投资成本大、价格不稳定的市场波动风险。另外,个别困难群众依然存在致富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扶贫扶志扶智仍需加强。”面对下一步的发展,杨海军也有自己的担忧,但他说,这点困难难不倒他们,只要有恒心、有信心,走进群众,倾听心声,就一定能让群众过上安心的好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