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9月17日上午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88位志愿军英烈在祖国大地安息。极目新闻记者分别探访泰兴杨根思烈士陵园,湖南新化罗盛教纪念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以及采访黄继光侄儿。再现英烈们的伟大壮举。

泪目缅怀英烈(追访英烈往昔再现伟大壮举)(1)

杨根思雕塑 杨根思烈士陵园供图

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留言墙上写满了对烈士的敬仰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毅 刘楒睿

辽宁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门口雕刻着“1950”和“1953”的字样,那是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17日,极目新闻记者采访中发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外的留言墙上,写满了人们对烈士的敬仰。

9月16日上午,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南门,市民们早早地就在等待烈士们的到来。

67岁的刘生怀替自己已过世的父亲刘学忠来迎接战友,他抱着父亲的遗照来到了现场。刘学忠曾是一名志愿军战士,去世前,每遇迎接烈士回归,他都会到现场参加仪式。

刘生怀说,以前每次参加完仪式,父亲都笑着跟家人说,看到战友回家很高兴。“来迎接战友们回家是父亲的心愿。”刘生怀说。

在现场,一位胸前佩戴三枚勋章的老人引起市民关注,不时有人高喊“向英雄致敬”。

泪目缅怀英烈(追访英烈往昔再现伟大壮举)(2)

李述亚老人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刘毅 刘楒睿摄

这是95岁的李述亚,她曾是志愿军高炮509团的文化教员,从吉林大学毕业后参军,1952年2月赴朝。

李述亚坐在轮椅上,虽行动不便,但思维十分活跃。

“我当年的指导员战死在战场,现在就葬在陵园。”李述亚说,想到牺牲的战友们,她便感到悲伤。说罢,她直掉眼泪。

末了,李述亚要来笔,用颤抖的手在卡片上写下“迎接志愿军烈士归来”。

下午2时许,护送烈士遗骸的车队缓缓驶来。“欢迎英雄回家!”人群中爆发出一声声呼喊。

17日,沈阳天空放晴。第九批88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上午10时,陵园的下沉式纪念广场周围,苍松含悲、翠柏哭泣。环形的烈士英名墙下摆满了黄白相间的菊花。上午10时,仪式正式开始。军乐队奏响婉转的《思念曲》,在解放军战士持枪护卫下,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棺椁缓缓步入现场,全场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80岁的市民田爷爷也来到了现场,为迎接烈士回家,他手绘了“山河锦绣英雄归来”纪念信封,给孙女作为纪念。

“欢迎英雄回家,谢谢你们保护了祖国!”“向志愿军先烈敬礼!军礼!”……陵园外的留言墙上,写满了人们对烈士的敬仰。

志愿军首位特级英雄杨根思 故乡为其改名为“根思乡”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余渊 张奇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在位于江苏泰州泰兴市的根思乡,这句铿锵有力的宣言,书写在杨根思烈士陵园内。

在举国迎接烈士们回家的时刻,人们也再一次想起了这位生命定格在28岁的烈士。

杨根思烈士陵园中央位置,矗立着一座高8.13米的杨根思人物雕塑。雕塑上的杨根思怀抱炸药包,脚踩美军士兵,怒视敌方,创作者再现了这位烈士与敌军同归于尽的壮举。

1950年11月29日,在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后,彼时阵地上只剩下他和两名伤员,手榴弹、子弹均已用光,而仍有40多名敌军爬近山顶。“人在阵地在”,杨根思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冲向敌群,壮烈牺牲。他付出生命,保住了小高岭阵地。

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将他生前所在连队命名为“杨根思连”,这是志愿军第一支以英雄姓名命名的连队。

杨根思的故乡是江苏泰兴“羊货郎店”,1955年,为了纪念他,当地改名为“根思乡”。

杨根思牺牲后,人们从他牺牲的小高岭上捧一抔泥土,连同他生前的几件衣物,安葬在陵园内的衣冠冢。

每个在根思乡长大的人都对杨根思的事迹耳熟能详。出生于1952年的老人张爹爹(化姓)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在他小时候,父母会给他讲杨根思牺牲的经过和生前的事迹,到如今他仍记得清楚。

48岁的旅店老板陈先生(化姓)说,他上小学和初中时,老师们就经常讲述杨根思的事迹,每年清明节,学校会组织到杨根思烈士陵园祭扫、缅怀。

“儿子去年看了电影《长津湖》后,就拉着我们要去杨根思烈士陵园参观。”一名居住在此的外地人说,8岁的儿子看过电影后,就一直很想去陵园参观,不久前已经成行。儿子崇拜民族英雄,这让她感到欣慰,她自己也被烈士事迹感动。

(本文参考资料由杨根思烈士陵园、中共泰兴市委宣传部提供,部分资料来源中国军网。)

侄子追忆黄继光 家中十多人受感召参军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周浩

今年10月20日,是黄继光牺牲70周年。17日,极目新闻记者连线黄继光侄子黄拥军,以及黄继光所在连连长万福来的儿子万爱军,回忆这位特级英雄。

黄拥军说,三爸黄继光出发当天,家里拿不出一套像样的衣服,当天穿的衣服还是向邻居家借的。出发前,乡亲给黄继光送了一条白色手帕作纪念,手帕上用红色丝线绣着“可爱祖国”。黄继光的母亲和弟弟送别他时,母亲邓芳芝殷切嘱托他,黄继光给了母亲一个拥抱,并把手帕留给了她,说:“您想儿子时就把手帕拿出来看,儿子就在您身边。”

万福来儿子万爱军向记者介绍,父亲对黄继光的第一印象是个子不高,但人很机灵。起初,黄继光在连队从事后勤工作,和敌人作战机会少,后来托人向万福来表达了想打仗的想法,万福来最终同意了黄继光的请求。

黄拥军说,三爸黄继光牺牲的消息传回家乡后,平时回家一个小时的山路,心情沉重的奶奶足足走了五个小时,夜里还到后山哭泣,拿出黄继光生前留给她的手帕一遍遍地看。从那以后,那条手帕基本就没有离开过奶奶。

邓芳芝此后又作出一个重大的决定:将最小的儿子黄继恕(黄拥军的父亲)送到朝鲜前线。邓芳芝说:“我不需要任何照顾,但国家更需要黄继恕,需要弟弟黄继恕接过哥哥的枪,继续完成哥哥没有完成的。”

回国前,黄继恕曾收到母亲的信,希望他到哥哥牺牲的地方看看,给哥哥说说话,捧一抔土回来。黄继恕去了,说了一些对哥哥的心里话,又摘了一些山坡上的花,放在他堵住机枪的地方。临走时,他捡了一些子弹壳,捧了一抔土,小心地把它们包好带回家。

从黄继光算起,黄拥军已是家中第12个参军的。黄拥军说,他的名字是奶奶取的,因为他从小和三爸黄继光长得很像,可能奶奶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黄拥军说,如今黄家已经有16人参军,他认为这个数字以后会继续增加。

泪目缅怀英烈(追访英烈往昔再现伟大壮举)(3)

黄继光纪念馆 受访者供图

黄继光的英雄事迹,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万爱军说,父亲万福来生前就将宣传黄继光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1962年10月,四川省中江县人民政府建立了黄继光纪念馆,退役后的黄拥军,在2001年初进入黄继光纪念馆工作,一直工作至今,成为纪念馆副馆长。为了当好讲解员,黄拥军做了很多工作,目的是更好地通过讲解传承黄继光精神。光是在纪念馆,他就讲过上百场。

不止纪念馆,黄拥军还曾多次被邀请到“黄继光英雄连”作报告。空降兵某部“黄继光英雄连”是黄继光生前所在连队,连队官兵称黄继光为老班长。每天点名,队列里点的第一个名字,永远是“黄继光”。一人点名,全体答“到”。

志愿军烈士罗盛教亲属 他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毅 见习记者 舒隆焕

泪目缅怀英烈(追访英烈往昔再现伟大壮举)(4)

罗盛教的弟媳陈纯老人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舒隆焕摄

提起罗盛教,人们都会想起小学语文课本中,那个跃入冰窟,为救落水朝鲜少年而牺牲的志愿军战士。

9月17日,第九批88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罗盛教也在其中。

17日上午,极目新闻记者探访了位于湖南省新化县的罗盛教纪念馆。

17日早晨,一缕阳光透过云雾洒向新化县城,资江河畔的罗盛教纪念馆庄严肃穆,不时有人进馆参观,缅怀先烈。“罗盛教烈士的事迹,在新化县早已是家喻户晓,代代相传。”当地群众向极目新闻记者说道。

1985年4月22日,在罗盛教烈士诞辰54周年之际,罗盛教纪念馆落成开馆。纪念馆展厅内,一幅幅图片、一行行文字,讲述着罗盛教不平凡的一生。

“纪念馆开馆的第一天,我还在读小学四年级,当天我戴着红领巾在罗盛教烈士雕像前献花,敬礼。”纪念馆馆长张树全是听着罗盛教烈士的故事长大的,如今成为罗盛教烈士事迹的传播者。

17日上午,极目新闻记者在纪念馆见到了罗盛教的弟媳陈纯老人。听闻又一批志愿军遗骸归国,已过古稀之年的陈纯老人几度哽咽,“70多年了,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志愿军英魂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祖国强大了,没有忘记他们。”

“罗盛教牺牲了,但他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他身后也涌现出了更多的‘罗盛教’。”陈纯说。

在探访中,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罗盛教纪念馆已是闻名全国的“红色旅游”打卡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罗盛教是新化人的骄傲,讲好英雄的故事是我们的责任。”张树全说。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