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店可以停尸吗(殡葬店遭抵制背后)(1)

□冯麒薇(上海政法学院)

近日,武汉市江夏区纸坊街建设里的居民得知,常出入的地铁口对面要开一家殡葬服务的门店,不少业主展开了强烈抵制。而殡葬店的商家认为,自己是合法经营,铺面也是单独的铺面,居民的行为让他无法理解。(8月29日 《中国新闻周刊》)

事实上,殡葬行业被人们所“忌讳”的情况屡见不鲜,但死亡本是常事,殡葬行业也仅仅是服务行业的一个分支,是什么让殡葬行业在今天仍然难有容身之所呢?

其实,人对未知存在着本能的恐惧,这无可厚非。但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环节,殡葬行业饱受偏见的背后,实则是死亡教育的缺位。要破除“忌讳”思想、认识生命,填补死亡教育的空缺是必经之路。

自古以来,我国关于死亡的阐释中就透露着人们对死亡的避讳,人们通过传说来认识死亡,更加深了“死亡”二字的神秘感。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对时间、地点、葬制等都有细致的要求和忌讳——自成体系的丧葬流程本身是我国文化底蕴深厚的表现之一,表现出古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严肃对待。但是,由于古代科技的不发达,人们很难解释“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问题,便将人们对生命与死亡的探究寄托在“灵魂转世”“黑白无常”“十殿阎罗”等身上,代代相传的志怪故事流传至今,比起科学的死亡教育,人们对死亡的认识更多受到志异故事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为殡葬行业增添了几分“勾连阴阳”的神秘色彩。

而在当下,科技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人们“逃避”死亡的期盼,死亡教育则继续被忽略。据国家卫健委7月12日发布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8.2岁,而在1949年的时候,我国人均寿命约为35岁,这样的增长与我国的医疗科技水平发展是分不开的。借助医疗手段,断骨可以接续、肿瘤可以切除,许多疾病都有了治愈的希望,因此我们常称赞医务人员是在“与死神赛跑”,但在称赞背后,也表现了人们利用科技避免死亡的期望。

但是,必须正视的是,疾病可能被治愈,但死亡是无可避免的。正因为科技并不能扭转死亡,通过死亡教育认识生命之可贵、死亡之必然才更应当提上日程。从生物学上来说,死亡指丧失生命,生命终止,是生存的反面。哲学上说,死亡是生命结束,而且所有的本来维持其存在的属性的丧失,不可逆转的永久性的终止。但事实上,人们恐惧死亡,更恐惧与死亡所关联的志怪奇谈——归根结底,这就是死亡教育缺位的结果。我们需要科技的发展帮助我们治愈病痛,更需要死亡教育代替“忌讳”来引导我们认识生命的起源与终结。

要破除“思想忌讳”,死亡教育需要“两手抓”。首先,引导人们认识生命的过程,揭示死亡的必然。但是,由于传统的志怪奇谈也承载着人们对逝者的哀思,因此在进行死亡教育时也不应完全一刀切,而应该秉持“取精去糟”的态度,逐渐弱化消除根植于人们对死亡、丧葬的忌讳偏见。其次,通过文艺作品等软宣传手段,弱化恐惧、避讳的心理。如今年暑期档的电影《人生大事》就因讲述了殡葬行业的故事使人们对生死、殡葬行业有了更多的认识、更高的接受度,可谓是为死亡教育添上了重要的一笔。

正如电影里提到的:“人生就像一本书,哪个都要翻到最后一页。有的人画的是句号,有的人画的是省略号。人生没有标准答案,珍惜当下永远是最优解。”死亡教育的意义并非让人们不再害怕死亡,而是为了让人们破除对与“死亡”二字相关的避讳与偏见,更加珍重地对待生命、更加坦然地面对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