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跟于和伟在《悬崖之上》组了一个叫“羡慕不已”的CP。
因为张译的角色叫张宪臣,于和伟的角色叫周乙,宪乙=羡慕不已。
于和伟有多会嗑?不止知道自己的CP,还意味深长地说,不是爱情那种哈。
皇叔别慌!人家张译在电影里跟秦海璐是一对儿,为了完成家国大业,还被迫分开。那句“活着的去找孩子”,不知道看哭了多少人。
从于和伟的剧透不难看出,周乙的卧底身份已经“暴露”。已知张宪臣是好人,他的CP必然也是。
而且在电影上映后,由张译配音的张宪臣遗书,也充分地证明了两人的战友关系。
其实全剧组第一个剧透的是沙溢,他自报家门:我是老冯。(已知张宪臣是好人,那么跟他殊死搏斗的必然是反派。)
你以为他们都是嘴上没把门的“荷兰弟”?非也!
张艺谋首部谍战片不怕剧透、不玩悬念, 敌我双方形势在影片之初已经交代。除了何时、如何等关键性问题,《悬崖之上》靠的是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类共通的情感!
以张译配音的遗书为例,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语气中毫无对自我生命的留恋,更多的是对未完成事业的希冀和对同志们的挂牵。语气平静、淡然,更显出视死如归的铿锵有力。没有气声、没有悲伤,张译用声音的魅力,将观众带入到了张宪臣的世界。
影片背景设定于上世纪30年代,我方被俘人员王子阳成功逃脱。张宪臣、王郁(秦海璐 饰)、王楚良(朱亚文 饰)、张兰(刘浩存 饰)四人组成“乌特拉”行动小组前往哈尔滨,帮助王子阳同志成功撤离。但由于叛徒暴露了行动计划,四名特工身入险境。
出于对“生”的渴望,在同伴被枪决之后,雷佳音饰演的谢子荣叛变。他不止交代了乌特拉行动,还透露了特务科有卧底。
这就是人性,有人为了正义不惜牺牲,也有人为了“生”而苟活。
谢子荣爆料的“买一送一”更显示出他的贪婪,只说出乌特拉行动,那只是4名特工落网。敌方掌握信息之后,任务完成就会把谢子荣灭口,因为他不再有利用价值。然而说出特务科有内鬼,却是个漫长的排查过程。
为了活命,已经不是卖友求荣那么简单。
不管卧底这事是不是谢子荣为了保命顺嘴胡说,他贪生怕死的形象算是牢牢地立住了。也与被逼供仍不屈服,让同伴驾车先走,自己服毒不拖后腿的英雄们,形成鲜明对比。
即便特工、叛徒、卧底身份都交代了,但丝毫不影响《悬崖之上》的好看程度和紧张气氛,双方过招是最过瘾的地方。特工利用暗号交流,特务就把暗号给你改成反义词。然而我方特工训练有素,识破了敌方的篡改。
没有突然降智,没有降维打击,一环扣一环,多重反转看得人手心冒汗。双方势均力敌,但我方信仰强大。
片中不乏“天亮了就好了”“我要你活着”这样的台词,也有“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的大义凛然。这让我想到了陈独秀儿子陈乔年临终前的一句话:“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为了未竟的事业,他们的“生”和“死”都充满了意义!
陈乔年就是在哥哥陈延年牺牲之后,义无反顾地接替了兄长的工作。他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一个29岁,一个26岁。
正是英雄们前仆后继,才有了我们如今幸福的生活。然而在2000多万烈士中,仅有196万人留下姓名。难道这些英雄,不值得一部还原真实历史的影片,来讲述他们的个性与生活吗?
张艺谋在与外国博主聊《悬崖之上》的时候,他说:中国人讲究小我服从大我,同时我们也关注个体。家国情怀,是小我到大我的过程。
从影片中不难看出,夫妻和情侣被迫分开执行任务,张宪臣和王郁对儿子的思念和责任,这都是小我。而他们为了共同的信仰,而彼此信任,那是大我。尤其是王楚良这个角色,原本个性比较冲动感性,他有让恋人小兰活下去的私心,也有牺牲自我的觉悟。
而且他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同志的平安,这也是大我。
片中有太多拷问灵魂的戏份,比如张译遭受电击那一场。换位思考,你会怎么做?
像谢子荣那样苟延残喘,出卖同事?还是像张宪臣那样,视死如归?
既是重逢又是永别,黎明将至,把“生”的希望留给同志。作为一部脉络一早就摊牌的谍战片,难道有血有肉、家国情怀还不足够?
从电影本身来讲,情节不算烧脑,剧情为人物走向服务。大量的航拍视角,小胡同的憋仄,都让白色恐怖气氛烘托到位。经典的黑白色调,让英雄们的认知没有灰色地带。运镜和光影符合国师一贯的审美高度,这是张艺谋个人、谍战题材以及院线大片的创新与突破。
电影背后真实且沉淀的历史,接受过相关教育,加之国人的血性,在看《悬崖之上》的时候都很容易共情。
除了影片质量上乘、演技在线,张艺谋之所以不怕剧透,是因为即便你知道了大体剧情,也有很多二刷才能注意到的细节。没有一句台词是多余的,“内鬼炸弹”一抛,猜忌、怀疑、试探、周旋,值得细品。
与其说是张艺谋自信,不如说是对选材的民族自信,还有对观众品味的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