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自己的心性人心是一个复杂的容器,里面既有好的东西,又有坏的东西做人首先要分清心中的善与恶,然后则能控制住它们,所以《礼记》里说:“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象傲气、欲望,往往是引导恶的源头人不可无志,但志满则非好事志满就是骄,骄又与傲联在一起,所以志不可满人也不能没有快乐,但快乐不能达到极点,乐极生悲,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抑制傲气与欲望,调节志气与快乐,都是一个目的,即使人心保持平衡,不要偏颇,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礼记经典名句 礼记中的名言选录?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礼记经典名句 礼记中的名言选录

礼记经典名句 礼记中的名言选录

控制自己的心性

人心是一个复杂的容器,里面既有好的东西,又有坏的东西。做人首先要分清心中的善与恶,然后则能控制住它们,所以《礼记》里说:“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象傲气、欲望,往往是引导恶的源头。人不可无志,但志满则非好事。志满就是骄,骄又与傲联在一起,所以志不可满。人也不能没有快乐,但快乐不能达到极点,乐极生悲,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抑制傲气与欲望,调节志气与快乐,都是一个目的,即使人心保持平衡,不要偏颇。

贤者要知人

贤者对待别人的态度有其特点,《礼记》说:“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

朱熹解释说:“此言贤者对他亲近的人,又能敬重之,对他所爱的人,又能了解其不足,对他所憎恨的人,又能看到其长处,自己积聚的钱财,又能散施于人,生活虽然优裕,也不忘遵守道义,不敢放纵。”

贤者的态度,无非是要人保持冷静而全面,不为情感所迷惑,这就是以理智支配感情。

怎样面对钱财和祸难

《礼记》的《曲礼》篇中,多有古代的格言,宋代的思想家张载说:“物我两尽,自《曲礼》入。”可见古人把《曲礼》看作教人立身处世的基本教材。《曲礼》中有这样一句话:“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就是一条很好的格言。

苟得,就是不择手段地攫取。苟免,就是不讲原则地逃脱。所以,临财毋苟得,就是要人见利而思义。临难毋苟免,就是要人敢为道义而献身。

强硬斗狠,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良方,何况求胜者未必能胜。贪多无厌,不是对待分配的正道,何况求多者未必能多。所以,很(就是狠)毋求胜,就是要人思考后果而控制怒气。分毋求多,就是要人无私而谦让。

疑事毋质,是要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不要疑心生暗鬼,到处打听别人的小道消息。直而勿有,是要尊重他人的判断力,不要好为人师,非要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朱熹说:“直而勿有,谓陈述我之所见,让别人自行抉择,不可据而有之,专务强辩。”

此六“毋”,都是从自律入手,这正是中国传统的自省式修养的基本特点。不能自省,专挑别人的毛病,这样的人群,必然充满火药味。

礼的精神是什么

礼是中国古代调整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它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自身的要求,一是如何对待别人。每个人都能按照礼的精神自律与待人,整个社会就会处于非常和洽的状态。这就是中国人所以重视礼的原因所在。《礼记》里说: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庄不诚。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惟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1]。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有礼知礼行礼,这是人的标志。无礼不知礼不行礼,这是禽兽的标志。人不能降格于禽兽,所以人必须以礼自律。礼的产生,当然不是一两个圣人的发明,而是人们的共同选择。为人而不知礼行礼,就与禽兽一样。这样的人,必然遭到人们的唾弃,所以说人无礼则危。礼不是人心中自然产生的东西,所以必然依靠后天的学习,才能知礼有礼。这种学习,也不是一次两次的告诫就能奏效的,必然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来培养,还必须依靠一整套的制度来维持。这些训练与制度,不学习,又怎能深入人心,转化为人的自觉性呢?《礼记》所以特别重视人的学习,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

礼的内容,十分丰富,古人曾说:“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或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这都是形容礼的繁多。礼的繁多,表明中国人对人的思想行为观察得细,针对人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具体的礼仪规定。这些具体的东西,我们今天当然不必一一死扣,但礼的基本精神,则必须了解。能按照礼的基本精神来做人,也就足够了。

礼的基本精神有哪些?《礼记》里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由此可见,礼就是要人以谦让的精神处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把自己放低一点,对别人尊重一些,这就是礼的基本精神。掌握了礼的基本精神,就能如《礼记》所说:

“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礼是对人的尊重,不是对等级或贫富的尊重,所以,负贩之人,也要尊重他,当然,富贵之人,一样要尊重他。这都是对人的尊重,而不是对富贵的尊重。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记住这一点,所以富贵时要好礼,贫贱时也要好礼。好礼一方面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同时也能调节自己的心性,做到不骄不淫,有志不慑。所谓不卑不亢,坦荡磊落,大大方方,这就是知礼行礼的结果。

礼有基本的精神,也有具体的规定,《礼记》里简单列出几条,供人们参考:

“礼从宜,使从俗。”───礼不可过于死板僵硬,成为教条,只有适宜,就算合礼。使从俗,古人说,五方皆有性,千里不同风,所以入国而必问俗。人们常说“礼俗”,可见礼与俗是分不开的。

“礼不妄说人,不辞费。”───说,就是悦,即取悦于人。求人悦己,本身已失处心之正,何况妄求?要妄求人悦己,必然费话连篇,这叫躁人之辞多。君子之辞,达意则止,言者若烦,听者必厌。

“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礼讲究守本分,逾节,就是超越本分,超越本分,就对别人造成侵侮,而失去谦让之仪。与人狎昵,也是超越本分的一种表现,狎昵的害处在于失去应有的礼敬。所以古人说,逾节则招辱,侵侮则忘让,好狎则忘敬,三者皆叛礼之事。能做到三不,则有以持其庄敬纯实之诚,而远于耻辱矣。

“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古人讲,人之所以为人,只在言行两件事上。言谈不离正道,身行不违所言,表里如一,就是知礼之人。

“礼闻取人,不闻取于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朱熹解释说,取人,就是人不来而我引取之,指我主动学人长处。取于人,就是被人取法,指做别人的榜样。有这种心态,即通常所说的好为人师,当然不合乎礼。不往教,即不取于人。来学,即取人。取人和来学,体现了谦虚好学。取于人和往教,反映出自大无知。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德最值得尊贵,比它次一点的,就是重视回报。德是全方位的,而回报则是具体的。德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到,而回报别人则是马上就可实现的。重要的是要有务施报的心情。所谓施报或回报,体现的就是礼的精神。人对我有来,我必回报之。所以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我对人有往,人也必须对我有来,这也是礼。若我往而人不来,这是非礼。人与人的关系,就在这种来来往往的礼仪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礼的作用是调整人心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耕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以学而不合之于仁,犹耨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弗肥也。”

人的学问与他的人格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则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春秋》者也。”

君子做人的准则

“三不失”与“三足”

“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

避祸与远耻

子曰:“君子慎以辟祸,笃以不掩,恭以远耻。”

用人之智去其诈

“故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

谋算别人的结局

君子曰:“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谋人之邦邑,危而亡之。”

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小雅》曰:‘盗言孔甘,乱是用■。’”

口惠而实不至

君子不以口誉人,子曰:“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是故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己怨。《国风》曰:‘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爱人的标准

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君子的能与不能

君子不以其所能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小雅》曰:“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仕途进退的难与易

子曰:“事君难进而易退,则位有序。易进而难退,则乱也。故君子三揖而进,一辞而退,以远乱也。”

真情还需巧辞

子曰:“君子不以色亲人,情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与!”子曰:“情欲信,辞欲巧。”


[1] 麀,母鹿,指雌性动物。动物不分长幼,故有父子聚麀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