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夏历史 孔 森 #先夏历史研究与评论#

山海经当中的故事(山海经探秘之西经故事-下)(1)

七、东方伊甸园

《海外西经》第16条:"此诸夭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百兽相与群聚。在四蛇北。其人两手操卵食之,两鸟居前导之。"

《大荒西经》也有类似描述:"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爰有甘华、甘柤、白柳、视肉、三骓、琁瑰、瑶碧、白木、琅玕、白丹、青丹,多银铁。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

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所欲自从,百味尽有;百鸟歌唱,凤凰起舞;百兽相从,相与群聚。真是人间仙境啊!东晋末年,陶渊明曾写《桃花源记》,桃花源里虽然也"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却又"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也未免太过寂寞了些,而这里是何等的欢愉,何等的热闹啊!

这是什么地方?

原文说,"在四蛇北","四蛇"在什么地方?

《海外西经》第15条:"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其丘方,四蛇盯绕。"

原来"四蛇"在轩辕之丘,轩辕之丘是黄帝居住的地方。

都是些什么人聚集到这里享清福,而且还与黄帝为邻?

原文说,"其人两手操卵食之,两鸟居前导之"。卵,自然是凤凰之卵,鸟,自然是凤鸟。对这两句话,郝懿行特意注曰;"亦言图画如此。"也就是说,整个这第16条,就是依据这幅画想象着写的,这幅画上,只是画着一个人双手捧着一只鸟蛋在吃,前面有两只鸟,好像很友好地为他引路。

这是什么意思?

我明白了。原来他们就是"灭蒙鸟·伯益"那一节说到的摇民(亦即嬴民),他们的首领伯益被夏启夺了帝位又砍了头,他们也就成了夏启追杀的对象,他们在夏启控制的土地上完全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无奈逃到这深山老林里避难,还要靠黄帝他老人家威灵的庇护,因为夏启的官兵"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在这块世外的"乐土"上,他们靠什么生活?只有靠吃他们的祖先鸟——凤鸟的蛋为生。

人间仙境般的东方伊甸园,原来是"摇民"(亦即"嬴民")的避难所!

八、大逃亡

《海外西经》第19条:"肃慎之国在白民北,有树名曰雄常,先入伐帝,于此取衣。"

"先入伐帝,于此取衣"句,郭璞注云:"其俗无衣服,中国有圣帝代立者,则此木生皮可衣。"

《大荒北经》也有类似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海外西经》的肃慎国在观象台的西北角,而《大荒北经》的肃慎国在观象台的东北角。

(因为《山海经》无论《山经》还是《海经》、《荒经》都是以同一地点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展开视角描述的,这个借以向四方观测的地点,就被称为构拟中的观象台。经有关专家考证,这个构拟中的观象台就在河南济源王屋山主峰天坛顶。)

由此可见,在《山海经》产生的年代,肃慎民族在中原地区的族群分布,还不止一处。肃慎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的名称,是女真人的前身,也就是满族的先民。在《山海经》产生的年代,他们还是何等的落后啊!不穿衣服,男男女女,群居一起,面对强悍而放肆的夏朝官兵,是何等的尴尬和恐怖啊!于是,每逢新一代君主即位,雄常树就会长出一层新皮,供人们,首先是女人们做衣服穿。但即使这样,还是难免遭受夏朝官兵的羞辱和抢掠。逃吧,远些,再远些,直到黑龙江边!

山海经当中的故事(山海经探秘之西经故事-下)(2)

古肃慎民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中原撤退到大东北的呢?我想就是在夏启那时开始。

何以见得?

从道理上说,夏启废止了禅让制,部落酋长失去了话语权,部落之间全靠拳头说事,落后、弱小的民族,在中部地区便无立锥之地,只能逃到偏远荒凉的地方,肃慎族群既落后又弱小,当为首批逃离者。

有证据吗?

有。你看:

《海外西经》第20条:"长股之国,在雄常北,被发。一曰长脚。"

《大荒西经》也有类似记载:"西北海之外,赤水之东,有长胫之国。"

股,即大腿;胫,即小腿;又说"一曰长脚"。说明画上的这个人,中等身材,却有一条特别长大的腿脚————大腿也长,小腿也长,脚也很长。因而,不同的作者便有了不同的文字描述。这也证明,《山海经》的确是述图之作,口头转述不可能出现这种差异。

画个长腿人是什么意思?难道真有一个由这种畸形人组成的国家?

那只有白痴才会相信。

那到底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这个长股国紧接着肃慎国,是来为肃慎国服务的——肃慎国的国民正需要一条特别结实的长腿,好一股劲儿跑到黑龙江边嘛!

这说明《山海经》,起码是《海外西经》,不但是述图之作,而且述的是连环画。其中每一幅画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幅画,特别是临近的画有着某种联系的,只是这种联系比较隐蔽罢了。这样,就形成了几幅画紧密联系的意义单元。

比如现在"肃慎国和"长股国"就组成一个最简单的意义单元,前面"轩辕之国"、"穷山"、"诸夭之野"组成一个意义单元,再前面"一臂国"、"奇肱国"、"刑天"、"女祭"、"维鸟"、"丈夫国"、"女丑"、"巫咸国"、女子国"则组成一个较大的意义单元。

正因为这样,顺序也就至关重要,如果把《海外西经》倒过来,从西北角叙述到西南角,也就是把21夈"蓐收"作笫1条而把"第1条"灭蒙鸟"作为最后一条,那就等于拿一本连环画从尾声翻到序幕,会大大增加阅读理解和联想的难度。

《海外西经》的条目和《大荒西经》的条目基本上可以——对应,但《大荒西经》的叙述顺序却基本上是颠倒的,《海外西经》是从西南角叙述到西北角,而《大荒西经》却是从西北角叙述到西南角。所以,读起来更让人摸不着头脑。

不知道为什么《大荒经》没有按《海外经》的顺序安排条目,是不是有意为之?是不是这样更像是一部地理性著作?如果真是这样,那又是为什么?为什么要把这样一部充满着如此惊心动魄的历史内容的著作伪装成地理性著作?

本来,《海外西经》已经作了这样的伪装,条条都写什么山,什么鸟,什么国,其中隐藏的历史真相已经够难破解了,经《大荒西经》这么一颠倒,一搅和,就真的变成天书了。

还是回到题目上来。

东北边城珲春,满族人占相当比例,据说,现在仍有人制作精美的树皮衣物饰品,当手工艺品出售。树皮用的是白桦,我国东北、俄罗斯远东都有一望无际的白桦林。我于是想,当年肃慎民用来做衣服的雄常究竟是什么树呢?会不会就是白桦呢?雄常——雄长,一个俊美的高个子男人,伟岸挺发地站在那里,这岂不就是对白桦树的生动比喻吗?

我突然想起,那年在王屋山天坛顶下面,见到孤零零的一棵白桦树,银白色的树皮反射着落日的余晖,真是美极了。如果《海外西经》里的雄常就是白桦,那当年的肃慎民,他们(她们)穿上白桦皮做的衣服,该是多么的漂亮啊!

九、天谴

《海外西经》第18条:"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

郭璞注:"周书曰‘白民乘黄,似狐,背上有两角。’即飞黄也。淮南子曰:‘天下有道,飞黄伏皂。’

郭璞又引淮南子《览冥训》云::"青龙进驾,飞黄伏皂。"

看来,汉代的学者已经明白《海外西经》写白民国的用意何在了。既然说天下有道,圣皇即位时,飞黄就潜伏不出,那么,现在飞黄出现了,也就等于说现在是无道之时,现在的国君夏启是无道之君。

是谓天谴。

屈原在《离骚》里,为了规劝楚怀王做一个好皇帝,一连举了五个坏君主的例子,第一个就是夏启: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从闻一多《楚辞校补改》,"巷"应为"讧",内讧的讧。把这四句翻译过来就是:夏启从上天窃取了《九辩》与《九歌》,放纵自己,沉湎于歌舞淫乐;不顾恤国难图谋发展,因而造成五个儿子内讧的祸患。

史载:启为了遏止儿子们对继承权的争夺,放逐小儿子武观到黄河西岸,造成了武观叛乱。启死后,大儿子太康即位。太康比启更加荒淫无度,带着妻妾美女到洛水北岸游猎,一连几个月不回来,被后羿抄了后路,后羿攻取夏都安邑(山西安邑县),拒绝太康回来,自己做了君长。

太康失位,逃到同姓部落斟鄩(河南巩县西南),羿灭斟鄩,立仲康。后来,后羿亲信寒浞收买家奴杀死后羿,夺取羿的妻妾家业,又攻杀仲康子相,相妻从墙洞爬出,逃归母家,生子少康。

后少康纠合同姓灭了寒浞,建都于原(现河南省济源市西北火车站附近),被太康失去几十年的帝位,才被少康夺回,史称少康中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家天下",才算稳定下来。

《海外西经》最后一条,第21条:

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

山海经当中的故事(山海经探秘之西经故事-下)(3)

珂案:郭说蓐收,本国语晋语二文。晋语二云:"虢公梦在朝,有神,人面、白毛、虎爪,执钺,立于东阿,公惧而走。神曰:‘无走。帝曰:使晋袭于尔门。’公拜稽首,觉,召史嚣占之,对曰:‘如君之言,则蓐收也,天之刑臣也,天事官成。’公使囚之,且使国人贺梦⋯⋯六年,虢乃亡。"

如果说《海外西经》第1条"灭蒙鸟",拉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活剧的序幕,那么《海外西经》最后一条"蓐收",就该是这场历史活剧的尾声。而被作者当作尾声的"蓐收"竟然是一位"天之刑臣"!让一位"天之刑臣"来给这场历史活剧收场,意味着什么?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在诅咒夏启,希望他受到天帝的惩处。

由此看来,《山海经》,起码是《海外西经》应该是由夏朝初年的人草创初稿,他们对夏启废止禅让,夺帝自立极其仇恨,又不便用文字直接表达(当时恐怕还没有定型的文字),就用壁画形式隐晦地加以记载。而后来据图为文的作者,由于对这些图画的寓意未必很明白,加上识图的障碍,就难以对壁画作出准确的阐释,再后来,那些本人并未见过图画而只见到文本的学者,就更难免做出牵强附会的解释。

写完"西经故事",我更加相信《山海经的智慧》一书作者的观点:"《山经》完全可以称作是地理性著作,但把《海经》和《荒经》当作地理性著作就大错特错了⋯⋯《海经》、《荒经》写的就是这些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的死因或者葬处,它根本不是为地理而著,而是为记载历史人物而著,为祭祀或者警示而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