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2月1日,下午4点多,蓝白相间的斯莫尔尼宫第三层的电梯门开启,走出来的是它的主人——苏联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州委第一书记基洛夫。

48岁的基洛夫年富力强,威信日隆,谁也没想到,他的生命会在这一天戛然而止。

基洛夫独自一人走向办公室,他这个级别拥有23名警卫的配置,但在自己办公楼里显然用不着这么多人,此时只有一名警卫鲍里索夫在20步以外跟随——这是基洛夫自己的要求,命令警卫不得近于20-25步。

当基洛夫走过一个楼道口,正打算进入州第二书记丘多夫办公室,隐藏在这里的一个黑影冲到他身后,毫不犹豫地拔枪射向他头部。

只听两声枪响,前途无量的基洛夫一头栽倒在地,再也没有了动静。

办公室内聚集着二十几位市和州的官员,大家正在等待基洛夫来开会。听到枪声,众人冲出门外,发现了倒地的基洛夫和右手拿枪坐倒在地的凶手。

凶手立刻被控制,基洛夫被抬进屋内,此时他已死亡,立即赶来的医生确认了这点。

基洛夫被刺案(疑点重重的基洛夫遇刺案)(1)

谢尔盖·米隆诺维奇 基洛夫,出生于1886年,1923年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他是斯大林的热情支持者,积极参与斯大林反对托洛茨基、布哈林的斗争,1930年当选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是苏联政坛上一位重量级人物。

得知基洛夫遇刺的消息,斯大林暴跳如雷,第二天就带着日丹诺夫、莫洛托夫、弗罗希洛夫等高官赶到列宁格勒,亲自领导基洛夫案的审查侦破。

凶手是列德尼昂 尼古拉耶夫,此人曾是苏共党员,在内务部和历史研究所工作过,后来被开除出党,1934年失业。失业3个多月的尼古拉耶夫并不算生计艰难,他妻子米丽达仍担任着公职,他家在城外还有别墅,尼古拉耶夫的母亲也证实了这点。

斯大林的雷霆之怒下,案件很快宣布被破,根据发表的通报,尼古拉耶夫是一个名为“列宁格勒总部”的地下恐怖组织成员,12月27日,法院对案件进行审判,宣布尼古拉耶夫接受该组织的科托雷诺夫指示杀害了基洛夫,尼古拉耶夫已承认从某外国领事那里得到了5000卢布,该领事是托洛茨基和阴谋者之间的联系人。

12月29日,包括尼古拉耶夫在内的14名被告被全部处决。

这当然远远不是基洛夫案的全部,随之拉开的,是苏联30年代令人闻风色变的大清洗。

托洛茨基在与斯大林的斗争中失败,此时已被驱逐出苏联,远走墨西哥,仍然在坚持着他的反斯大林事业。

既然把基洛夫案与托洛茨基联系起来,说明老托虽然人不在国内,但苏联境内的托洛茨基分子力量依然强大,强大到连基洛夫都可以被刺杀,谁能保证下一个不是斯大林。

1935年1月17日,斯大林亲自起草了一封信《与基洛夫惨遭凶杀相关联的事件的教训》,提议“今天就讨论这一案件并做出决议”。信中的结论是列宁格勒总部归属于莫斯科总部领导,它们都是季诺维也夫分子,这个派别是“白匪组织最阴险、最卑鄙的隐蔽形式,要像对待白匪那样对待他们。”

根据这封信中的意思,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首脑,秘密警察的老大叶若夫写了一本小册子,其中断言:季诺维也夫分子与托洛茨基分子定期互相通报自己的活动情况...业已表明,托洛茨基分子也走上了恐怖集团的道路。

换句话说季诺维也夫分子就是托洛茨基分子,托洛茨基分子又是反对派,那么打击面就可以扩展到所有反对派。

托洛茨基此刻正在亡命天涯,走到哪都有被行刺的可能,斯大林显然对当初仅仅驱逐他后悔了。要说托洛茨基对斯大林仇恨是真的,但他自己时刻朝不保夕,哪里有能力支持并资助国内的反对派。

基洛夫被刺案(疑点重重的基洛夫遇刺案)(2)

叶若夫和内务部不管这些,总之按照斯大林的意图干就完了。

从1935年初起,内务部开始逮人,首先从案发地列宁格勒开始,1-2月逮捕并流放了843名被指控为季诺维也夫分子的人。

随后是克里姆林宫各机关职员和他们家属,共计判处100多人徒刑,其中克里姆林宫管理局代理书记西涅罗波夫和情报部部长切尔尼亚夫斯基被判处死刑。

1935年,在高尔基、基辅、莫斯科、明斯克等城市又逮捕了100多人,他们被指控为托洛茨基分子。

相比后来的人,开始这批人里不少是幸运的,1936年3月,苏联国家安全部门首脑亚戈达向斯大林建议,将参与恐怖活动的托洛茨基分子交付法庭,全部处死。

5月20日,斯大林签署决议,建议由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审判厅审判被告发参与恐怖活动的所有托洛茨基分子,将他们处以极刑。

顺便说一句,开始提出这个建议的亚戈达本人,由于镇压不力,达不到斯大林的要求,在1936年9月26日被叶若夫取代,并在1938年3月15日被处死,罪名是参与托洛茨基集团,谋杀基洛夫等,其妻同年6月也被枪决。

目睹亚戈达遭遇,叶若夫上台后快马加鞭干活,他提出“必须镇压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恶棍,不仅镇压被捕者,而且还要镇压早些时候被流放的人”。

这实际上把国内战争时期在托洛茨基手下工作过的人都包括在内,甚至包括了仅参加托派组织,或是曾经支持托派观点的人。

托洛茨基分子很快牵扯到了军队,叶若夫呈送了一份从巴黎搞到的“俄国军人大同盟”材料,说苏联有一批高级指挥官正准备发动军事政变,为首的是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图哈切夫斯基。

图哈切夫斯基是第一批苏联元帅之一,列宁特授他金剑一柄,纵深作战理论就是他提出来的,为此他还曾和斯大林发生过争执。

基洛夫被刺案(疑点重重的基洛夫遇刺案)(3)

1937年5月,新的逮捕浪潮开始了。首先被捕的是福龙之军事学院院长、二级集团军司令科尔克和莫斯科军区副司令费尔德曼,5月11日,图哈切夫斯基被免职,22日被捕;其余被捕的还有基辅军区司令亚基尔、白俄罗斯军区司令乌博列维奇等人。

6月11日,经过秘密开庭审理,图哈切夫斯基等人被指控接受德军总参谋部和托洛茨基指示,建立托洛茨基军事组织,8名被告全部判处死刑,第二天被枪决。

审判图哈切夫斯基9天后,又在军队中逮捕了980人,8月又逮捕了142名军官,这批人里有401人被处决。

1937年7月,根据斯大林的安排,叶若夫发布第00447号命令,要求发起逮捕前富农分子和反苏维埃分子战役,并具体规定了各地区应逮捕的人数,要求在4个月内完成。

这场战役实际用了1年多时间。从1937年8月到1938年11月,逮捕了787397人,而原定逮捕的人数是34.2万人,其中枪决的为386798人(原定7.2万人),流放到集中营的为380559人(原定27万人)。

1922年俄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列宁最后一次出席的大会,会上选出了27名中央委员,后来有16人被处决。

1923年4月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后选举产生了7名政治局委员,除了列宁和斯大林,其他5人都被置于死地:加米涅夫、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李可夫、托姆斯基。

1934年1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七次大会有1966名代表,被称为“胜利者代表大会”,后来这些代表有56%被逮捕,人数是1108人。

军队也无法幸免,30年代苏联的5个元帅里,3个被镇压,只有伏罗希洛夫和布琼尼幸免。布柳赫尔曾任远东共和国总司令,是五次红旗勋章获得者,他曾在中国任广州革命政府首席军事顾问,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加仑将军,1938年在张鼓峰击败日军的也是他。布柳赫尔在11月被秘密处死,另一位元帅叶格罗夫在1939年2月被害。

元帅如此,其他将领被镇压的规模更加巨大。16位集团军司令、副司令中的15人;67名军长中的60人;199名师长中的136人等都被处决,8万名军官里被判刑、处死的有3.5万名。

这些只是其中一部分,清洗浪潮席卷苏联各界,精英们几乎被一扫而空。

基洛夫被刺案(疑点重重的基洛夫遇刺案)(4)

那么斯大林为什么要进行清洗呢,这并不是心血来潮,是在当时的苏联国内矛盾激化,危机日益显现的背景下,经过长期酝酿发展和多方准备后出现的。

斯大林在1927年战胜最大对手托洛茨基,又排斥了布哈林等人后,就已经大权独掌,他要按自己的计划来建功立业。

斯大林推行的是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运动,这些运动取得了不小成果,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大。斯大林不顾工人和农民的实际困难,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行,人为加快重工业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因此下降,出现不满情绪。为了应对不满和继续计划,强制和半强制劳动的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开始动荡。

群众和各级官员开始对斯大林的政策产生疑问,这是危机的前兆。

斯大林是铁腕人物,他不可能妥协,那样等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他的应对办法是加强专政,清洗反对派,镇压不满者。

30年代初期,开始对党外人士的镇压,但党内清洗还没有大规模开始,基洛夫案的出现正是一声惊雷,点燃了这根早有准备的导火索。

基洛夫被刺案(疑点重重的基洛夫遇刺案)(5)

基洛夫案的真相到底如何,到现在也没弄清楚,或许永远也没法弄清楚了。

总结起来,基洛夫案还有以下几点疑点。

一是凶手尼古拉耶夫。

在行刺基洛夫之前,已有过两次企图行刺领导失败的举动,他因此被捕,但很快被释放,并且手枪也没有被没收,这把手枪正是行刺基洛夫这把。

尼古拉耶夫是怎么进入斯莫尔尼宫的,又是怎么潜伏到楼道里的,这些都没弄清楚。并且楼内本来应该每层都有执勤的警卫人员,当时也并不在。

二是另一个直接当事人,基洛夫的警卫鲍里索夫。

斯大林亲自审问了尼古拉耶夫,正打算审问鲍里索夫。谁知押解鲍里索夫的车辆在半路发生车祸,鲍里索夫当场死亡,车上其他人则无恙。根据事后的医疗鉴定,鲍里索夫是死于车祸,但到1959年,幸存下来的医生证明,鲍里索夫是头顶被击打而死。更离奇的是,鲍里索夫的妻子后来也不明不白地死了,当时开车的司机则被关入了集中营。

三是基洛夫本人。

基洛夫始终是斯大林的坚定支持者,但他始终不是斯大林最亲密圈子中的人。

在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进行过程中,曾发生过一次秘密集会,由北高加索边疆区第一书记社博尔达耶夫发起,会议的内容之一是用基洛夫来取代斯大林,基洛夫本人也参加了,这个建议被他当场拒绝。这次集会很快被斯大林得知,许多人认为是基洛夫主动告诉他的。

在随后会议的选举上,斯大林本应全票当选,但最后的选票却少了近300票。这次选举的结果扑朔迷离,最后有292张选票被烧掉,选举委员会63名成员在大清洗中全部遭到迫害,40人被杀,只有3人活到50年代中期。后来的苏联研究者认为这次选举对斯大林产生不小影响,与基洛夫之死也有很大关系。

基洛夫被刺案(疑点重重的基洛夫遇刺案)(6)

到赫鲁晓夫年代后,已经能确定尼古拉耶夫不是什么白卫分子或季诺维也夫分子,但由于没有可靠资料,相关人员都已死亡,要想查清真相已不可能。

不管如何,有个结果是可以确定的,基洛夫案成为斯大林发起大清洗的源头,拉开了30年代苏联大清洗的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