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8月12日是农历的七月半,正值中元节,按照习俗,中元节是一个祭祀先祖、追怀先人的文化传统节日,在汉字文化圈和海外华人地区有着广泛影响,也被称为盂兰盆节,按照习俗,中元节这一天一般会祭祀先祖、放河灯祈福,还有不少地方会在中元节这一天特意吃鸭子,还有一种已经快要被人们忘却的中元节旧俗,看目连戏。

目连戏是专门演“目连救母”戏文的传统戏曲剧种,也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剧种,是历史上最为有名、剧目保存最为完整、内涵最为丰富、规模最为宏大的佛教戏剧,因为是中国戏曲史中第一个有证可考的剧目,因此被称作中国戏曲的“戏祖”。目连救母故事最初源于佛教传说,到唐、五代时期出现了不少目连救母的变文,目连救母这个故事渐渐完整,到了宋朝目连戏盛极一时,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曾说“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

鲁迅社戏详解(写入过鲁迅社戏)(1)

到了明代,在宋元杂剧的基础上目连戏加入了杂技表演,并且拆分成了诸多简短的折子戏,比如《下山》《戏目连》等,清朝仍旧大演目连救母,还增添了不少新内容,演完要十天之久。虽说目连戏并非是指定必须在中元节上演的剧目,但却是中元节最为应景的剧目。目连救母算得上是古代的鬼故事,但并不是一个吓人的故事,说来还比较感人。讲的是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为富不仁,好杀生,其子目连极有孝心,青提夫人死后进了地狱,已经得道的目连为了拯救母亲,于七月十五建盂兰盆会,以得母亲安息。基本上这是一个劝子行孝、劝人行善的故事,除了被改编为戏曲外,也被改编成连环画广为流传。

鲁迅社戏详解(写入过鲁迅社戏)(2)

在鲁迅的名篇《社戏》中,鲁迅先生写到他看的三场戏,其中令他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儿时在老家绍兴看的社戏。社戏是村子里请戏班子来搭台演出,演的什么戏?很有可能演过目连戏,绍兴目连戏是绍兴市的传统戏剧,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绍兴水乡社戏最主要的剧种,除了《社戏》这篇文章,《五猖会》中也有看目连戏的场景,《无常》《女吊》两篇也与目连戏有着难以分割的关联,绍兴文理学院的刘家思在研究绍兴目连戏与鲁迅时提出绍兴目连戏作为鲁迅的家乡剧种,对鲁迅的艺术审美和审美心理定势起到重要的影响,绍兴目连戏中悲喜交织、人性与个性相融的剧场审美对鲁迅文学艺术审美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鲁迅社戏详解(写入过鲁迅社戏)(3)

目连戏的演出带有浓厚的祭神意味,场面庄严肃穆,甚至有点恐怖,但同时目连戏中还有丰富的武术特技表演,对演员的要求也相当高。目连戏诞生之初是在北宋的勾栏瓦舍,是一个与观众互动很强的艺术表演项目,延续至今目连戏还是一种时常出现台上台下打成一片的场面。目连戏过去基本依靠师徒之间口口相传得到传承,也曾一度面临着无人看戏、濒临失传的险境,目连戏中不少剧目仅在乡村流传,因演出减少、艺人老迈,大量资料已经损毁、失传,在八九十年代后大量学者专家开始投入到抢救性保护目连戏的队伍。而今目连戏在国内多有演出,虽则不能与京、昆大剧种相较,但这一非遗文化还是得到了传承和保护。如今中元节看目连戏的民俗基本已经随着历史的推移而消散,但目连戏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依然值得一观。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李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