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文化地理 历史

历史上大多数时期,内蒙古中西部尤其是河套地区处于南部古中国农业文明和北方匈奴、鲜卑、契丹、女真、突厥以及蒙古游牧民族的交替统治之下。严格说来内蒙古东部隶属于满洲,当地历史叙事中更多注重于不同部落间的交替而不是游牧文明与中华农业文明之间的冲突。

周朝时期,内蒙古中西部(河套以及周围地区)由楼烦、林胡,狄族等游牧民族居住,东部地区居住着东胡族。战国时期,赵武灵王(340-295)以如今河北省和山西省为据点,对此地区奉行扩张政策。灭狄族中山国(如今河北省)之后,赵武灵王击败林胡以及楼烦二族,设云中郡,与近代意义上的呼和浩特相临。赵武灵王还修筑长城,绵延至河套地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始皇派蒙田逐匈奴驱出该地区,后并入赵国原有的长城,形成了中国的万里长城。始皇保留当地两大郡:九原郡以及云中郡,并迁入三万户人以巩固该地区。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这些举措被废。

西汉时期,公元前127年,武帝派卫青大将军再次北驱匈奴以取得河套地区。之后,武帝继续实行在河套地区建居住地的政策,以抵御匈奴。同年,武帝在河套地区设立朔方郡、武原郡。如今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在当时由鲜卑控制,后期鲜卑在力量以及影响上都令匈奴黯然失色。

东汉时期(25-220AD),曾降于汉朝的匈奴开始在河套地区定居,并在当地与汉族移民相互来往。西晋时期,匈奴贵族刘渊在该地区建立汉赵帝国,由此开启了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在汉族政权与其他政权(包括匈奴以及鲜卑)的交替中逐渐衰落。

隋朝(581-618)以及唐朝(618-907)时期,中央集权国家再次建立。当朝皇帝仿效前人所为,征服了河套地区,并迁入人口。不过,唐朝国力衰弱后,这些举措也再次宣告失败。河套(以及如今的内蒙古其他地区)当时由契丹族建立的契丹国(辽代)统治,该民族是发源于如今满洲南部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一支游牧民族。契丹之后,唐古特族建立西夏,西夏控制了如今的内蒙古西部(包括河套西部地区)。契丹后被女真族取代,女真族是今满洲人的祖先,女真族在满洲以及中国北部建立了金朝。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部落,建立了蒙古国。公元1227年,唐古特族建立的西夏最终被其征服。1234年,女真金朝被灭。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忽必烈的夏都元上都(aka Xanadu)临近当今的多伦淖尔。当时,汪古部和弘吉剌部统治着内蒙古地区。1368年,元朝被汉族领导的明朝驱逐之后,明朝在如今的位置重建万里长里。重修工程大致沿着当代内蒙古自治区的南部边界(不过在河北-内蒙边界显著偏离)。明朝设三卫,主要是由降服明朝的蒙古首领组成。1450年土木堡事变之后,蒙古人从蒙古北部大量涌至蒙古南部。直至1635年,内蒙古为北元朝的中心。

艺术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西北地区与蒙古国和俄罗斯相邻,总面积约为118万平方公里,简称“蒙”,省会是呼和浩特市,民族以蒙古族和汉族为主。内蒙古的全境都是以高原为主,大多数的地区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通称为内蒙古高原。在中国春秋战国以前,现在的内蒙古地区主要是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匈奴以及东胡人在此过着游牧生活。在战国末期,当时的燕国、赵国以及秦国的领土已经拓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后来中原的华夏民族便逐渐开始迁移到内蒙古南部地区定居。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至今仍保持着很多传统的习惯。蒙古人喜欢住在蒙古包,在迎送客人或是交往中有着献哈达的礼节,往往还会伴随着吟唱和祝词,蒙古族的饮食文化可以精确的概括为“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茶、手扒肉,请你吃个够。”这首祝酒歌。

【传统民俗】

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古老的体育活动形式,更是一种充满了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现今的锡林郭勒盟所举行的那达慕最具传统代表性。“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是“娱乐、游戏”的意思,用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在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四,羊肥马壮和草绿花红的日子开始,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那达慕的历史已经非常久远,据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所载,那达慕最早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的初期,在公元1206年,当时的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为了检阅自己的部队,以及对草场进行维护以及分配,每年七八月间都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起来,为了表示团结友谊和庆祝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那达慕在元朝时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开展得十分广泛,并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军事体育项目。此俗每年蒙古族人民都会举行并且一直沿习至今。

【传统技艺】

“搏克”是蒙古语,有着结实的意思,被意为摔跤,是蒙古族的“男儿三艺”之一,属于蒙古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搏克发展至今已有约两千年的历史,早在西汉初期便开始流行,元朝时开展最为广泛,到清代时在草原上已经广为流传。搏克的历史发展和规则大致可分为“最野蛮、野蛮、文明、现代文明”四个演变的阶段。搏克运动有着古朴而庄重的比赛形式,都会在激情悠扬的“乌日亚”赞歌声中开始,比赛的场地没有特殊要求,一块平坦的草地或是土质地面就可以了。选手们均身着特制的“卓得戈”,挥舞着壮实的手臂,跳着模仿狮子、鹿、鹰等动物形态的舞步入场。比赛的规则更是简单明了,没有时间限制,参赛者也不分体重,只要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即为负。

【传统舞蹈】

安代舞有着“蒙古族舞蹈活化石”的美誉,是主要流行于内蒙古通辽市四周地区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据相关历史的考证,安代舞最早起源于库伦旗地区,大约于明末清初时期形成。清朝中期的时候,由于当时草原涌入大量各地闯关东的移民,许多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逐渐融合便形成了库伦蒙古族文化,进而孕育出有着广泛群众性的安代舞。安代舞通常会在节庆或是闲暇的时候进行,由一人领唱众人相合,成群的人们载歌载舞。安代舞不分男女老少均可以入场欢跳,也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只要根据音乐的节奏与领唱的歌手相应和即可。在安代舞发展的几百年来,以其浓郁的“民间本色”和“癫狂之舞”的特性而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爱戴,并逐渐发展成为现今内蒙古地区,在蒙古族的宗教仪礼以及“那达慕”盛会上最受欢迎的“狂欢之舞”。

【传统音乐】

马头琴在蒙古族的音乐文化中起着代表作用,不论它的造型和制作材料,还是其音色音质或者音乐表现风格及演奏方法,都体现出蒙古人的性格特点,影射出蒙古族世代的游牧生活。蒙古族马头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蒙古族形成的时候,马头琴就已经存在了,因此可以这样说,马头琴与蒙古族一起从草原和历史中发展走来,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马头琴不仅出现在正式和隆重的场合,也会在传统民间的婚典仪典以及亲友聚会等日常活动中演奏,社会以及民俗传统基础十分浓厚。在蒙古族文化中,马头琴极受尊崇,是蒙古族文化中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在2006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戏曲】

乌力格尔是一种集蒙古说唱艺术之大成的曲艺形式,蒙语意为“说书”,民间称为“蒙古书”、“蒙古说书”或是“蒙古琴书”,其主要流传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以及相邻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蒙古族聚集的地区。乌力格尔主要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是口头说唱但没有乐器伴奏,被称为“雅巴干乌力格尔”,另外一种便为有乐器伴奏的。在乐器伴奏中使用马头琴伴奏的乌力格尔被称为“潮仁乌力格尔”,而采用四胡伴奏的乌力格尔被称为“胡仁乌力格尔”。乌力格尔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成吉思汗时代便出现了这种艺术形式,起初表演的题材大多为神话故事,后逐渐丰富。乌力格尔对于广大的蒙古族人民众来说,已经不仅是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更是他们用以学习知识以及培育精神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因此乌力格尔在蒙古人的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环境

内蒙古属半干湿的中温带季风气候,东部为半湿润地带,西部为半干旱地带。最主要的特点是昼夜温差较大,一般可达10度左右,所以到这里旅游要多带衣服。内蒙古的灾害性天气有春旱和冬季暴风雪。

内蒙古从东至西可分作两大气候区:草原气候区,从东端呼伦贝尔草原至阴山河套平原一带,冬季冰天雪地,历达半年之久,平均气温为摄氏零下28°c左右。夏、春、秋几乎相连,五月至九月气候温和,是旅游草原最佳季节。沙漠气候区,从阴山以西阿拉善沙漠高原至巴丹吉林沙漠,春日(四月中至五月底)多风暴,夏日酷热,冬日奇寒,只有秋季(八月中至九月底,约40天)气候温和,是涉足沙漠最佳季节。

内蒙古节日

节庆名称:春节

活动特色:蒙古族过春节叫“白日”,这是因为蒙古族崇拜蓝色和白色的缘故。蓝色代表蒙古族,在元代,成吉思汗的宫殿是白色的,史称“八白室”,而蒙古族的毡子也是白色的,所以春节也叫“白日”。

活动地点:内蒙古

节庆日期:农历年初一

-------

内蒙古拥有悠久的历史民俗文化(内蒙古传统文化有哪些)(1)

节庆名称:那达慕大会

活动特色:最初带有宗教色彩,意在通过祭“敖包”,祈求吉祥幸福,同时也举办一些体育活动,后来演变成那达慕大会。

活动地点:内蒙古牧区

节庆日期:每年七、八月份

------

节庆名称:阿尔山冰雪节

活动特色:隆冬时节,北国雪城阿尔山,雪原广阔无垠,冰川雄奇壮丽,温泉云雾蒸腾,雾凇莹透妖娆,宛如银装素裹童话般的冰雪世界。素有神泉雪城之乡的阿尔山,把一道道精心烹制的冰雪大餐呈现在人们面前。

活动地点:阿尔山

节庆日期:每年12月份

--------

节庆名称:马奶节

活动特色:在这个收获的季节,牧民们为了祝愿健康、幸福、吉祥,人畜兴旺,所以以洁白的马奶来命名这一节日。

活动地点: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一带

节庆日期:每年的农历八月末

内蒙古当地特色

内蒙古拥有悠久的历史民俗文化(内蒙古传统文化有哪些)(2)

蒙古包:蒙古包一词来自于满族人对蒙古族住所的称呼,是游牧生活的产物。

献哈达:哈达以白布帛或丝绸为主,长短不一,一段约一尺二寸至一尺五寸长,两端有丝脱出,约半寸许,其长短均视被交者和场合而定。献哈达是蒙古族迎送客人、馈赠礼品、年节交往中的礼节,有时还伴随吟唱和祝词,更染敬重的气氛。

安代舞:安代流行内蒙古,起源于库伦旗。传统安代以唱为主,伴以舞蹈动作,是科尔沁“博”治病的一种方式,带有迷信色彩。1949年以后,逐渐变为自娱性民间舞蹈,经过不断完善与发展,由民间进入剧场,成为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形式。

鄂尔多斯婚礼: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婚礼,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尔多斯婚礼广为传颂,驰名中外,它的许多健康的内容,优美的情节,至今还保留着,沿用着。

来源:蒙古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