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从文字的演变看人类进步的踪迹

一、“母”字说

当初,盘古开天辟地,以身躯造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始现日之东升,月之西沉,山初突,水初浪,草木初萌,大地寂然。孤独的女娲,屏气凝神抟黄土做人。一个个泥人,黄肤黑睛,下地便有了声息,唇齿开阖间发出那两个甜美、最最母性的鼻音——“母妈”,煞费苦心的女神听得儿女们深情的呼唤,慈心更柔,遂跪于大地之上,引绳在泥浆里沁了又沁,然后挥向天涯。遍布芳草地的儿女们如鸟飞散开去,想起母妈,奔走于无垠大地的儿女们双足便有了着落,有了支持。母妈的“母”字是大地承载万物的美德,懂得母妈的“母”字,便拥有了母妈那颗无私纯净的赤子之心。

故而,老子在《道德经》说:“有名万物之母”。言之未尽又说:“以为天下母”。《易经·说卦》则言之:“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礼记·表记》也告之:“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

也许,女娲造人的形象在先民的心里太深入了,所以,造字之初,在构想“母”字时,首先想到始母女娲的形象,其次又想到含辛茹苦哺育子女的母亲,于是,象形字“母”创造出来了。甲骨文“母”是在“女”的胸部位置加两点指事符号,表示妇女因生育而发达的两乳。这很好理解,母亲是女性,乳房是哺育生命的源泉,是母亲的象征,婴儿刚出生没牙齿,只能吸吮母乳成长,所以“母”字这两点是强调母亲哺育孩子的能力,“母”就是有以乳汁哺育后代能力的女子。因此,“母”的造字本义就是:两胸饱满的妇人,能生育、哺乳的人类中雌性。金文、小篆承续甲骨文字形,到了隶书有所变形,与现代字“母”已没有什么区别。《説文解字》云:“母,牧也。从女,象褱子形。一曰象乳子也”。《苍颉篇》云:“母其中有两点,象人乳形”。

“母”字形成的时间比较早,当是在母系社会时期。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必然经历的阶段,在那个社会里,只承认母系的血缘关系,“母”掌管着族群里所有人的生活。可以想象,在母系社会中,氏族首领母亲或者祖母带领着自己的一大群孩子,象赶着羊群一样在广袤的原野上奔走,这就是《説文解字》里说的:“母,牧也”。母亲怀抱正在吮乳的孩子也就是“象褱子形”。

“母”字创造出来后,就是它的应用,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其本义:母爱、母乳、母亲、母体、母权、母系等等;其次是对亲族中长辈女性的称呼:伯母、姑母、岳母、舅母、慈母、祖母等等;其三的形容雌性:母牛、母羊、母猪、母狗、母老虎等等;其四是指事物的本源:母本、母树、母株、母法、母机、母线、母液、母音、母语、母国、母校、字母等等。

母亲是无私的,传说中的始母是可敬的,现实中的母亲我们一般都把她称为慈母。慈母就是慈祥的母亲,这在我们的心里已经是根深蒂固的概念。但是,“慈母”最初与“慈祥”无关。

“慈母”一词最早现身于《仪礼》,同时还伴有诸多令人瞠目结舌的限定:“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此处“女”通“汝”,指你。)由此可知,不是随便哪个女人都可以成为“慈母”,也不是随便哪个儿子都可以拥有“慈母”。  

想要成为“慈母”,以下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具有小妾身份;必须没有或者不会生育(至少是没有生育男孩);更为关键的是,丈夫必须还有另外的妾,且这个妾恰好一命呜呼并正好遗留下一男孩。在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时候,还需要丈夫下达明确的指令:“你把这个死了母亲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养起来吧!”知道了这些,我们在读到《仪礼·丧服》中“慈母如母”时,才不会感到过于突兀。

既然“慈母”有着这么多明确的限定,为什么以后人们对这些限定都完全无视,只把“慈母”理解为“慈祥之母”呢?这个问题我翻遍古代典籍,没有找到答案。我妄自揣度,其原因有三:

第一,正因为《仪礼》对“慈母”的限定过于苛刻,因此,成为“慈母”的人非常少,不具有普遍社会意义,久而久之,《仪礼》中的所谓“慈母”自然就被人们淘汰,或者说被忘记。

第二,母亲的慈祥恰恰具有普遍社会意义,人们需要有一个专门的词来表达,“慈母”当然是最佳选择。

第三,“慈”字本身所具有的内涵恰能担得住“慈母”这个词。“慈”字造的比较晚,甲骨文中没有这个字,这也符合造字规律,象形字的形成相对要早。金文“慈”写作,等于(丝,表示柔软)加上(心,心肠),造字本义:心肠软如丝,疼惜生命,不杀生,不作恶。小篆将“丝”写成“茲”,下面还是“心”。隶书将篆文的“心”写成。《説文解字》云:“慈,愛也”。这样一个字与“母”字组合起来,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慈祥之母这个义项。

作为一个书法家,我还喜欢从书法角度看汉字。现在通行的印刷体字呈现出来的“母”字是以横平竖直为原则,字看上去胖胖的,毫无美感可言,相比之下“女”字要略显漂亮一些。

从书法的角度看,“母”字与“女”字不仅有着内在关系,在字形上也有紧密的关联。以楷书为例,其对母字的书写,和女字一样,并不是横平竖直的,笔画中有对称的倾斜。先看女字的书写,单一笔画的倾斜和失衡在书写女字时构成相互的对称与呼应,形成的整体却达到了平衡和稳健,且与横平竖直乏味平衡的印刷体字相比,显得更加俏美。

从“母”字书写可以看出,字中包含了“女”字,且在“女”字之外,多了顺势的一笔,又把所含“女”字的那一撇收了回来,并把形成“母”字的竖弯钩伸了出去,这样“女”字蕴含在“母”字之中,含蓄的“女”字多了一层包容,丰满了的“女”字便形成了“母”字。

再结合甲骨文的“母”与“女”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母”字是“女”字的延续,“母”字的美离不开“女”字的美。我以为这便是先人们对母亲的认识,进而在文字的表现上呈现出这种关系。这些都说明,先人们在造字写字时,是以他们对母亲和女人的理解为基础。所需道具:皇后服装和宫女服装各一套,托盘一个,盖布一条,老鹿胶一份,新鹿胶一份,检测报告。环境背景:

第一场景是皇家花园,需大花园一座,中间有凉亭,里面一个台子,背景要有亭台楼阁。

第二场景是九牧皇家鹿业总部,需有山有水有美景,有梅花鹿及总部需展示的各种物品。

象形文字的新生命(麻凡文集第四辑)(1)

象形文字的新生命(麻凡文集第四辑)(2)

象形文字的新生命(麻凡文集第四辑)(3)

象形文字的新生命(麻凡文集第四辑)(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