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怎么死的?鲁四老爷家的短工说了一句“还不是穷死的”。

可真的是这样吗?那时的人不都穷么?只要有一身力气,还能做活,不至于穷死啊!况且祥林嫂曾也被称赞“一个女人可以顶两个男人”,是个非常能干的劳动力,怎么会穷死了呢?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倘若死者不埋在活人心中)(1)

哦,原来她失业了,原来她又成寡妇了!

寡妇本身就是谬种,是不详的人。死了丈夫,就该清心欲寡守节可是,祥林嫂她竟然改嫁了,虽然是被婆婆强迫的,但也应该像柳妈说的那样“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是啊,撞死就好了。死了就不会有儿子阿毛,死了也不会有后来的罪名——下了地狱,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倘若死者不埋在活人心中)(2)

于是,为了赎罪,祥林嫂用所有的工钱,去寺庙里捐了门槛,千人踏,万人跨,乞求神灵赦免她的罪过。

冬至的祭祖时节又到了,祥林嫂坦然地去摆弄祭祀用品,鲁四太太慌忙说“你放着罢,祥林嫂!”

短短七个字,要了祥林嫂的命!

祥林嫂从此更加木讷,记性也更坏,总不记得为主家淘米做饭,终于,把她打发走了,祥林嫂沦为乞丐,慢慢枯萎死了!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倘若死者不埋在活人心中)(3)

祥林嫂原先不是这样的,她那么能干,那么勤快,不懒不偷,多么讨鲁四太太喜欢,尽管那时也是刚刚死了丈夫不久,但工钱上的获利,让对祥林嫂皱眉的鲁四老爷也默许她留下。祥林嫂果不让人失望——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她自己也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好景不长,婆婆带人来把她抢回家去了,以八十千卖给山坳里的贺老六。祥林嫂誓死反抗,封建礼教也教她反抗——好女不侍二夫啊!但是婆婆小叔子不会同意她的反抗——不嫁人,哪里来的彩礼,没有彩礼,贫穷的小叔子拿什么去娶老婆?

非嫁不可呀!

婆婆小叔子胜利了,祥林嫂成了牺牲品。牺牲品就牺牲品呗,好歹还有点价值,还有人在乎她的生死。到第二任丈夫贺老六死了,儿子死了,大伯子来收房子,把她扫地出门;到祥林嫂干活能力急剧下降,鲁家毫不迟疑打发她出门时;鲁镇没有一个人对她有同情,他们觉得理所当然。

完全麻木不仁!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倘若死者不埋在活人心中)(4)

鲁迅先生认为,拯救中国,有强健的身体又怎样?祥林嫂先前倒是体强力壮,可结果怎么样呢?经过封建礼教,夫权,族权的摧残,不也死在雪地里吗?

所以,他要弃医从文,要写小说。他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他强调的是“用自力克服一切困难,并非真劝人都到山里去”;他自己更是绝不愿意躲到“鹤唳一声,白云郁然而起”的田园诗中去,他要“活在人间”,即使是遭到人们的孤立,排挤,也仍然不离开“人海”,让生命的“沉钟”永远“深深地在人海的底里寂寞地鸣动”。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我们中华名族最宝贵的性格。他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人的精魂,鲁迅的精魂将不断奋斗,向上,闪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