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是季羡林季羡林,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史学家,被称为国学大师,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再不远行就老了读后感?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再不远行就老了读后感(一生的远行读后感)

再不远行就老了读后感

这本书的作者是季羡林。季羡林,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史学家,被称为国学大师。

这本书主要记录了作者外出求学、访学的历程。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留德十年,第二章是别印度,第三章是日本人之心,第四章是尼泊尔随笔,第五章是曼谷行,第六章是神州游记。

第一章 留德十年

季羡林老师1935年8月1日离开北京去德国留学,到1945年10月6月离开哥廷根回国,留德十年,路上一年,这一章详细记录了这十一年他申请留学的原因、出国一路的惊险历程以及在德国学习梵文的经历。这是作者浓墨重彩的一段过程。

作者在德国的十年,正好是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最困难的几年。通过作者的描述,有几件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是德国科学家的科研精神。在炮弹降落的时候他们不是逃跑,而是赶到现场研究他们的科学实验,把自己的科研、学术至于性命之上。二是德国教授的敬业。这些语言大师学术精湛,治学严谨,他们无关国界,毫无保留的传授学业于作者。三是作者在德国的学习。梵文、印度语言都是最难学的语言,季羡林老师在困难的条件下学得认认真真,兴趣盎然,不以为苦。

第二章 别印度

这一章主要写作者到印度学术交流期间发生的事情。时间主要集中在1978、1979年前后。字里行间能看到作者到印度访问受到印度人民热烈的欢迎,以及印度人民对中国的热爱。

在参观比似“琼楼玉宇”的泰国建筑标志——泰姬陵时,作者写到它的美比不过一个刻有“印中友谊万岁”的大米,背后是印度青年对新中国的热爱。难忘的普拉萨德一家在中国居住很多年,他们代表着印度许多热爱中国的家庭。抗日战争期间到中国支援的印度医生柯棣华,同白求恩一样牺牲在中国大地上。在中印两千多年的友谊史上,无数的高僧、游客来往于中印两国之间,共同培育了这万古长青的友谊。

第三章 日本人之心

这一章只有两篇,记录了作者被邀约到日本访问的所见所闻。两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就是“中日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第四章 尼泊尔随笔

这一章记录了作者在尼泊尔大学讲学的经历。在作者的笔下,连尼泊尔的动物也活得悠闲自在,羡慕煞人。

第五章 曼谷行

这一章记录了作者受邀到泰国讲学的故事,随带把泰国的风土人情介绍了一遍。中泰文化源远流长,从盛大的华侨崇圣大学开学典礼、参观东方文化书院,到奇异的鳄鱼湖、大开眼界的奇石馆,处处感觉不像是在泰国旅游,像是在中国一样。

第六章 神州游记

这一章记录了作者浏览国内的各种风景名胜。透过作者的笔,这些景色栩栩如生呈现在我们眼前,身临其境。这一章的文字描述足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师的语言功底了不得,经典的游记习作范文。

《一生的远行》是季羡林老师唯一亲定自选集。第一次读是因为季羡林老师本人,这次重读给了我很多启发。

1.做真实的自己。在代序一页中,季羡林老师借自己写的文章表明观点,如实表达,以存真相。在“余音袅袅”这一章中提到自己两次写回忆录,都不是瞎回忆,而有日记为据,字斟句酌,慢慢写成。包括自己游览风景名胜、品尝美食的心情真实自然,不造作,给人的感觉不像是一个文学大师,倒像是一个好吃好玩的老人。

2.季羡林老师不愧是语言大师,文章似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妙笔生花形象逼真,引章据典娓娓道来。不管到什么国家,只要是描写景物,我都奇怪在季老师的笔下怎么有那么多优美的词语。尤其是神州游记这一章,很多地方我也去过,仅仅是游览,很惭愧自己的言辞匮乏,但在季老师的笔下,文与景互应,景与史互联,情借诗抒发,很值得大家尤其是学生去读去学习。这次重读这本书还能看到我当年圈圈画画的好词好句,还有注音。因为第一次读的时候竟然发现有不熟悉的字、词,我得一一去查字典。可作者却自感自己“舞笔浓墨,内疚于心,自感自己文笔拙劣”。一代大师的谦卑跃然纸上!

3.两国交流实际上是文化的交流。真诚、信任是国与国、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文化是连结国与国、人与人的桥梁和纽带。民族友爱是人心所向,文化外交意义深远。

看完这本书,我想出去旅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