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旭冉君、曾枯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导读1: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认识一下ABC理论

在房间的四个角落里分别放置了四种情绪指示牌:代表“悲伤、抑郁、伤心”的哀伤,代表“烦躁、生气、恼火”的愤怒,代表“舒服、放松、满足”的快乐,代表“担忧、害怕、惊恐”的恐惧,然后让听课的所有学员,根据听到老师口中描述的一个客观事情,去站在最符合自己情绪的角落里。

老师说:妈妈说好下午14点到我这里来做客的,但是现在14点30分了,她还没有来。

然后一部分学员走向了愤怒的角落,一部分学员走向了恐惧的角落,还有部分学员走向了哀伤的角落,剩下个别学员在快乐的角落。

走向愤怒的学员们,概括出他们的想法是:妈妈作为一个成年人,也这么不守时,没有一点时间观念,这让我很生气。

走向恐惧的学员们,概括出他们的想法是:妈妈迟到了半个小时还没到,是不是路上有什么意外了,很担心!

走向哀伤的学员们,含蓄得概括了他们的想法:妈妈还是不太想到我这里来,因为她其实并没有那么爱我。

少数站在快乐的学员们,他们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妈妈肯定是有她的原因才没准时到我这里来,我相信她有什么情况会和我联系的,所以我很平静。

这个游戏就是去印证CBT【认知行为疗法】的一个核心理论:引起我们情绪反应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我们对【外部刺激】的【认知过程】,导致了我们的【反应】--这个理论被称为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中的不合理信念(情绪ABC理论检视思维的三个标准)(1)

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在情绪ABC理论中:

A(antecedent)代表的是“前因”--【引发反应的情境、事件】B(beliefs)代表的是“信念”--【我们对这个事情的看法,观念】

C(consequences)代表的是“结果”--【我们的情绪、躯体和行为反应】

既然我们对事情的认知是一个系统的加工过程,那么我们也会去重建一套更全面,更客观,更灵活的认知系统,从而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于,ABC情绪理论就引申出了ABCDE理论。

情绪abc理论中的不合理信念(情绪ABC理论检视思维的三个标准)(2)

D(dispute)代表的是“辩驳”--【对原思维系统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深思和辩驳,从而构建更全面的认知系统,让我们从偏执中走出。这本身就是治疗过程,但CBT的治疗已经远远超出了“辩驳”技术】

E(effect)代表的是“效果”--【重新评估新思维对自己的情绪、躯体和行为的调节效果,并使其巩固】

如果说:精神分析的治疗目的是重塑一个人的人格,使其更自由得生活着,那么CBT的治疗目的就是:让一个人改变他能改变的,接纳他不能改变的,并用智慧去区分这两者。

导读2:我怎么知道我现在的思维是否合理?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审视自己的思维:是不是客观?是不是全面?是不是灵活?

NO.1:这是我的臆测还是事实?

实例1:小丽(化名)在QQ上向我说了一件事:她早上起床的时候,看见舍友出门,于是和她打招呼,结果舍友理都没理她。小丽很难过,她说舍友不喜欢她,她感觉到很孤独。

“舍友不喜欢你”,这个是事实,还是小丽的臆测?

实例2:一位同事升职调到总部,大家很开心,决定办个聚会,小刘自告奋勇去买蛋糕,当他回来的时候,却发现,聚会已经快结束了。他很难过,他觉得大家都没有等他,因为大家并不是那么在意他。

“大家并不在意你”,这个是事实,还是小刘的臆测?

实例3:前不久,报道连江一对夫妻,妻子曾经红杏出墙过,后面虽然改了,但丈夫不放心,时时关注。有一天他在楼上心情正郁闷,听到楼下自己的妻子正跟别人打电话有说有笑,以为妻子又跟别人勾搭在一起,一时火大,冲下楼当场掐死了自己的妻子。

“妻子又跟别人勾搭在一起”,这是个事实,还是丈夫的臆测?

CBT并不否认,所有的臆测都不是事实。相反,CBT承认,也许BINGO,你猜的都正确,确实是事实。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要活在猜测里,把猜测事实对联起来,需要证据

基于证据的事实,是CBT的核心。

小丽说:嗯,虽然这个舍友不怎么理我,但是其他舍友对我还是很好的。也许我不是那么孤单。如果我想知道这个舍友对我态度到底怎么样,其实我可以找她聊聊。

小刘也反思:他们确实没有等我就开始了,这让我很不爽,但不能就说明他们就真的不在乎我,因为我进来的时候,有几个人确实意识到应该等等我的,并且也向我道歉了。

至于最后那个新闻报道,也许只有丈夫才能解开谜题。

检查证据,能让我们更客观得看待事情,而不是陷入自己的主观臆测中。

NO.2:对于这件事情,有没有别的解释?

小丽说:也许她当时比较着急,想着赶紧出门,而忽视了我向他打招呼,或者是她心里有事,无暇顾及其他?

小刘说:嗯,也许是大家太快乐了,而忽视了我去买蛋糕了,或者是下班都很晚了,大家也想早开始早结束。并不一定都是针对我的。

也许新闻里那位妻子,只是因为她当时很开心,和谁说话都说说笑笑。(谁知道呢。。)

情绪abc理论中的不合理信念(情绪ABC理论检视思维的三个标准)(3)

多方位视角看事情,会让对事情的理解更全面,而不是像盲人摸象那样,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NO.3:我的想法允许不允许被质疑,或者被反驳?

小王给女朋友打电话,但是女朋友不接,他觉得一定是她女朋友想和他分手了?

难道就没有其他可能?

虽然他也说了,也可能是女朋友现在在忙,没有办法接听,但他始终坚持认为:

她就是想和我分手。

“不能被质疑”,是思维的固执在作祟,这当然和某人的童年经历有关,虽然CBT不过分关注某人的童年过往史,但了解一部分可以有助于看到某人在童年就形成的应对模式。

情绪abc理论中的不合理信念(情绪ABC理论检视思维的三个标准)(4)

针对“不能被质疑”的顽固思维,CBT则强调以目的为导向的思维模式。

既:你现在想解决什么问题?你这样想有利于你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这样想有利于你调节心情吗?如果都没有,那这样想的意义是什么?

我现在不想和女朋友分手,我很爱他。

我坚持认为“她就是想和我分手”这个想法,并不会让我因此就解决了我和女朋友之间的关系紧张问题,也不会让我从难过伤心的情绪中得到好转,甚至会让我更难过,我也不知道这样想的意义是什么!

以目的为导向的思维模式,让我们从固执、无意义得想法中走出来,向着目标前进,更灵活得审视思维。

总结:
  1. 引起我们情绪反应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我们对外部刺激的认知过程,导致了我们的反应。
  2. 以目的为导向的思维模式,让我们从固执、无意义的想法中走出来,向着目标前进,更灵活地审视思维。

首先我们需要去判断,这是事实还是臆测?

然后运用情绪ABC理论,如果是事实,那事实本身有没有其他原因?我坚持认为这件事情是这样的,但这是我想要的结果吗?

最后,对整个思维以及情绪变化过程有了全面的了解。

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