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活力、高品质、多样化的公共空间,是打造宜居宜业城市环境的重要抓手记者4月15日从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广州市城市家具建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已正式印发实施,广州13类城市家具的设计建设首次有了明确的指引,也代表着广州市的城市家具全面升级改造已经拉开序幕啦,市民将体会到更温暖、更便捷的市政设施,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广州知识城中心城区?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广州知识城中心城区(融入老广元素)

广州知识城中心城区

有活力、高品质、多样化的公共空间,是打造宜居宜业城市环境的重要抓手。记者4月15日从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广州市城市家具建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已正式印发实施,广州13类城市家具的设计建设首次有了明确的指引,也代表着广州市的城市家具全面升级改造已经拉开序幕啦,市民将体会到更温暖、更便捷的市政设施!

广州的城市家具有多少?

“城市家具”一词源于欧美,它是英文“Street Furniture”的中文解释。之所以被称为“家具”,是因为它蕴含了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憧憬 ,户外场所能像家一样方便舒适。小到果皮箱、交通标志,大到公交站台、城市照明设施等城市环境设施,这些都是市民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服务设施,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城市家具”。

据广州市统计局《统计年鉴2020年》统计,到2020年统计时间为止,广州市总道路长度14083.44公里,人行道面积2438.43万平方米,路灯超过58万盏,废物箱超过1.8万个,车止柱超过4.8万个……以广州市盲道为例,长度1130公里长,这相当于从广州一路铺到河南省!

广州城市家具建设历程

广州的城市家具建设从1998年开始,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九运会时期:1998年至2001年——基础建设阶段。为迎接九运会(2001年),广州市开始了城市面貌以“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为目标的整治和建设工作。

亚运会时期:2001年至2010年——亮化美化阶段。为迎接广州亚运会(2010年),以“美化、亮化”为目标,实现广州大变。包括东风路、东濠涌、荔枝湾、猎德大桥等多个工程实施与改造。

宜居城市时期:2014年至2017年——精细化建设阶段。2014年至2017年,为构筑“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力争建设“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城市环境,全面提升市政建设与管理标准化、精细化、品质化水平。

全新版本广州城市家具是什么样的?

《指引》挑选了城市公共空间中最常见的十三种城市家具(护栏、车止柱、灯杆、导向牌、信息牌、座椅、废物箱、电箱、树池、井盖、盲道、路牌、5G微站)为研究对象,对其外观、功能进行全方面的升级。

首先,重建公共空间秩序,各自为政的现象不再有。

以往,公交站前“等车”的电箱、“枝叶茂密”的杆件、垃圾桶当“座椅”、“撞树”的盲道,这些布局不当、粗放型的城市家具设计往往给市民的日常出行带来了太多的不便。

现在,《指引》将城市公共空间梳理为五类空间:家具带空间、慢行空间、退缩空间、街角空间和各类设施所属空间。根据不同空间城市家具功能的不同,统一分类、集约布设,达到优美、实用、整齐的效果,建立公共空间秩序,防止城市家具无序占用城市空间,改变各自为政的建设习惯,释放慢行空间。

其次,明确分区风格要素,每个区都有自己的特色。

《指引》将广州市分为中心城区(重点地区、传统风貌区、现代风貌区)和外围地区,并对每个分区提出不同的设计指引。

重点地区鼓励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公司或名家大师设计,能够形成一整套风格样式协调、展示区域特色的城市家具系统,体现广州国际化大都市水平,市民随手接触到的城市家具,可能就是大师作品。

传统风貌区的家具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在款式上融入地域文化特征,设计能体现片区特色的城市家具及其文化 Logo 构件,更有广州味。

现代风貌区打造现代简约风格,简化处理各种设计元素,造型简约大方,以黑灰为主体色,体现简约主义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简约就是美。

外围地区参考正负清单以经济适用为主,物美价又廉。

分区设计彰显区域特色,实现中心城区(重点地区、现代风貌区、传统风貌区)和外围地区有所区别。《指引》有针对性地对各类设施提出设计指引,因地制宜形成了成系列、高品质、精细化的城市家具系统。

其三,提炼广州城市基因,广州文化看得见、摸得着。

设计师深度挖掘广州城市基因,对规划区域的城市家具进行现状调研和分析,根据城市风貌、历史人文、传说故事等,提取“花(市花)、羊(五羊)、塔(广州塔)”基因并使这些基因能被看见。不只是造型,城市色彩也是城市底蕴的体现,《指引》深度研究了城市颜色,学习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基础色,并归纳总结出一套属于咱们广州自己的颜色,现代风貌区的城市家具以黑灰为主,传统风貌区的城市家具则以深咖啡色为主。

其四,遵循以人为本理念,让城市家具体现城市温度。城市家具是城市温度的体现,近人尺度的城市家具让广州这座“超大客厅”更加温暖!如何让市民使用时感到更贴心,也是指引中一项重点研究对象。例如,《指引》提出,宽度大于3米的人行道采用双排盲道,更关爱弱势群体。

《指引》设身处地考虑广大市民的需求,通过规范施工过程的种种细节措施,规定制作大样,并邀请视觉艺术、工艺美术、工程实施等至少3位专家现场评价设施的款式、颜色及细节构造,指导设施细部工艺和安装工艺,保证城市家具构造精细化,适合人的使用尺度和使用习惯,让粗放的市政场所变成温暖的城市客厅。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杜娟 通讯员 穗规资宣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李凤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