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随着年过五十,不知怎么,越来越喜欢听年轻的穆特演奏的小提琴作品,我这里说的“年轻的穆特”不是指当前,现在她已经不再年轻了,比我岁数还大,我指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少年和青年穆特。近一二十年的穆特我倒不怎么爱听了。

之前已经聊过她的两张唱片了:

小提琴魔鬼的颤音谱(小提琴家穆特的发烧名盘流浪者之歌卡门幻想曲)(1)

上面这个合辑的第一张,是录制于1978年的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当年穆特才15岁,兼具神童玉女和才华横溢。这张唱片,着实带着一股青春气息,琴音动人,有如春风扑面而来。

小提琴魔鬼的颤音谱(小提琴家穆特的发烧名盘流浪者之歌卡门幻想曲)(2)

另一张是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这张唱片的音效极佳,充满空气感的音场,细腻而华丽的小提琴,以及乐队营造的色彩绚烂的背景,都可圈可点。穆特与普列文的合作更是传为一段乐坛佳话。

小提琴魔鬼的颤音谱(小提琴家穆特的发烧名盘流浪者之歌卡门幻想曲)(3)

要说穆特最有名的唱片,就是今天要聊的《卡门幻想曲》。这张与指挥家莱文合作的唱片的曲目安排都非常有名,可谓首首有名,包括:

01 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

02 维尼亚夫斯基《传奇曲》

03 塔尔蒂尼《魔鬼的颤音》

04 拉威尔《茨冈》

05 马斯奈《沉思》

06-10 萨拉萨蒂《卡门幻想曲》

11 福雷《摇篮曲》

第一支曲是《流浪者之歌》(又叫《吉卜赛之歌》)。穆特的演奏自然缺少海菲茨、弗雷德曼这样的老一辈大师级人物的老辣,她的演奏更透出一股年轻女性的朝气,带着很强烈的浪漫色彩,最后的快板段落毫不脱泥带水,显得生气蓬勃,整部作品折射出吉卜赛人民能歌善舞、果敢豪迈、坚韧不屈的个性。当然,也有很多人不喜欢这个版本,会说穆特的演奏“多了一些宫廷贵妇的哀怨,少了些吉卜赛人流浪不屈的精神。”这个评论确实有道理。

穆特从梅纽因、阿卡多、罗斯特罗波维奇等大师身上学到了许多有益的东西,她被喻为当代小提琴界的“女梅纽因”。第三首,塔尔蒂尼的《魔鬼的颤音》就演绎得极为出色。

塔尔蒂尼一生创作了42首小提琴奏鸣曲,12首小提琴与大提琴奏鸣曲,18首小提琴协奏曲。《魔鬼的颤音》这部作品的名称,传说是作曲家经常想学到世界上最神奇的小提琴技巧,因此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天,他在梦中梦见自己把灵魂出卖给魔鬼,而交换神奇的琴技。魔鬼让他听了一段世界上最美妙的颤音。塔尔蒂尼从梦中醒来,感动之余,立即把梦中的曲子记下来,这就是《魔鬼的颤音》。

音乐开始,小提琴便娓娓道来,深情吐露,带着淡淡的忧伤,使人遐想无限。第二主题带着些调皮,但整体还是庄重沉稳,不失大家风范。这使我不觉联想起小提琴大师海菲茨演奏同一首作品时的乐音。第三乐章常被人们解释为“与魔鬼的对话”,庄重的旋律与奇特的颤音相互交织,编织出一道绮丽的风景。

小提琴魔鬼的颤音谱(小提琴家穆特的发烧名盘流浪者之歌卡门幻想曲)(4)

小提琴魔鬼的颤音谱(小提琴家穆特的发烧名盘流浪者之歌卡门幻想曲)(5)

在马斯奈的《沉思》中,小提琴的声音显得比较突出,演奏细腻、投入、深情,带给人无限的遐思和冥想。相对来说乐队则显得弱了些,感觉情感不够丰富,试想若指挥和乐队换成最擅长演绎这种柔板乐段的卡拉扬和柏林爱乐,那么这段作品就会更为出色。

第6—10段是萨拉萨蒂的《卡门幻想曲》,是这张CD唱片的标题作品。网上有评:“穆特的演奏展现出非凡的气势,如骤雨暴风,摧枯拉朽,而细腻之处又委婉曲迂,飘若游丝。”不过我感觉,在听过老一辈大师们演奏的这首作品之后再听穆特,会觉得极大的“不满足”感,穆特和莱文这版录音显然尚缺少一些灵魂层面的东西,所以显得浅薄一些。

总体上说,这张唱片中多数作品的难度相当高,常被当作小提琴家的试金石。这张唱片也被众多烧友称为“典范中的典范”,“天碟级录音”。

从我自己的收听感受来说,这张专辑中我最喜爱的是《魔鬼的颤音》,其次是《流浪者之歌》,而对《卡门幻想曲》倒有些不以为然。所以我说,专辑名称还不如叫《流浪者之歌》《魔鬼的颤音》更好。您可以再听听,看是否赞同我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