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是孔子实行“仁”的具体方法,也是他全部理论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何为忠?竭力为人为忠。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为人谋而不忠乎?”在《论语・雍也》中,他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何为恕?推己及人为恕,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之道之所以存在的依据是什么(何为忠恕之道)(1)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道:“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一个“忠,一个“恕”,道尽了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奥秘。

尽忠,就是尽心竭力为人谋,成人之美,对人、对君、对国都是适用的。孔子的“为人谋而不忠乎”,就是对他人的忠:诸葛亮的“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世说新语》中的“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就是对君主的忠;岳飞的“精忠报国”,杜甫的“白发千茎雪,丹心一寸灰”,就是对国家的忠。尽忠在自己,凡事总要先行一步,替他人设身处地,替他人打算谋划。即使办自己的事情,也总要先想到他人,这便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自要站得住,先得使他人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先得使他人行得通。这种“先天下”的胸襟和气度才是“忠”的思想。

恕,就是将心比心地理解别人,为他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庸》说:“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申鉴・政体》说:有一言而可常行者,也。”《中说・魏相》也说:“君子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曾国藩说:“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

《三国演义》中,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弱胜强,歼灭了袁绍的主力军。战后,曹军在清点战果的时候,一位官员抱着一大捆信件,急匆匆地来向曹操汇报,说这些信是曹营中的一些人暗地里写给袁绍的。曹操接过信,说:“把这些信统统烧了。”

这个命令使在场的人都愣了。曹操说:“请你们想想,当时袁绍力量那么强大,连我都感到不能自保,何况大家呢?”这就是将心比心。曹操捏住了部下的“短”,却不揭“短”,他的宽容赢得了军心,那些部下都因此坚定地留在他的军中效力。

孔子所称道的伯夷、叔齐“不念旧恶”,三国蒋对杨敏的宽恕自省,唐代郭子仪对鱼朝恩的宽厚相待,宋代吕蒙正的不记人过,都是“恕”的典范。不是他们没有道理,不是他们不够强大,不是他们没有报复的机会,而是他们觉得宽恕比复仇更有力量。事实上,他们的宽不仅化解了彼此的仇,而且赢得了对方的敬重和钦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