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爸妈在养育之路上有没有这样的体会:

孩子到了某一阶段就会表现出叛逆,一言不合就跟你对着干。

与他沟通时,温柔地说,他不听;厉声警告,他更倔。

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叛逆,我们惊诧的同时,在养育上也是苦不堪言。

1

两岁孩子叛逆特点

特点1:“不”字当头。“不行!”“不要!”“不好!”变成口头禅,分分钟挑战爸爸妈妈的神经。

特点2:总是强调“我自己来。”他要做的事情,别人是不能抢的,比如电梯必须由他自己按,大人好心帮忙按,不领情还得哭。

特点3:有着很强的秩序感。玩具必须按照他的顺序摆;食物要按照特定的顺序吃;饼干碎了他不吃,一定要整块的。

特点4:什么东西都是“我的”,分享是不存在的。

你想吃一口他的食物,他会护在怀里,一脸防备;假如不小心吃了他的东西,轻则让你吐出来,重则伸手抠你嘴里的食物。

我们怎样去处理孩子的叛逆期(如何帮孩子度过人生的叛逆期)(1)

发展心理学认为,孩子大概在2岁左右进入“第一反抗期”,开始有“我”的意识,通过大胆的探索来理解和融入世界。

这个时期的小孩颇有“熊孩子”的气势,经常任性、哭闹。

3岁以前的儿童,左脑未发育完善,右脑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还没有掌握用逻辑和语言来表达感受的能力,所以,大道理对他们来说还不存在。

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沟通时,语言要明确清晰。

沟通策略

1. 用语言帮助孩子表达他想表达的事情

2岁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很有限,想要什么、想做什么有时候无法精确表达,才会表现出着急、生气。

这个时候,比起花心思哄他,我们应该用语言替他表达出想法:

“你是不是想要这个皮球?”

“你是不是想让妈妈和你一起玩这个?”

孩子同意了,就表示你的理解对了,情绪也就消失不见。

2. 不要经常使用会招致反对的问句,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想让2岁左右的小孩子合作,建议大家不要经常使用会招致反对的疑问句,比如你问孩子“宝宝现在来洗澡,好不好?”

孩子只能「好」和「不好」来回答,大部分的小孩都果断选择了后者。

孩子喜欢说“不”,那就想方设法不要让他有说“不”的机会,例如给孩子有限的选择,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宝宝,你要喝牛奶吗?”

换成:

“宝宝,你要用吸管喝水,还是要用你的老虎水杯喝水?”

孩子一听:我可以自己做主了,拒绝的想法可能就消失了。

3. 偶尔可以借助激将法、反话法

孩子处于Terrible Two时期,父母的沟通方法要灵活,可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来。

叛逆期的宝宝,大部分都有着竞争的心态,孩子玩玩具,不愿意睡觉时,我们可以这样做:

“我们和爸爸比一比,看谁第一个到床上?”

或者偶尔故意说反话,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宝宝,你不要洗手啊!”

孩子连忙回答:“我就要洗手。”说完马上跑去卫生间。

不要小瞧这种套路,对孩子很管用。

当然,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这些沟通方式也要做出相应改变。

2

7--9岁孩子叛逆特点

特点1:顶嘴。特别爱和父母争对错,如果说两三岁的孩子口头禅是“我不”,那么这个时期的孩子便是“我凭什么?”

特点2:做什么事情都有他的理由,即使做错事情也会找各种借口;

特点3:有磨蹭、拖拉的坏习惯,而且越催越慢,屡教不改;

特点4:讨厌被当成小孩,自尊心特别强,爱面子,接受不了批评。

我们怎样去处理孩子的叛逆期(如何帮孩子度过人生的叛逆期)(2)

沟通策略

1. 避免总是大喊大叫

一位妈妈曾经抱怨说,孩子上了小学之后,亲子关系就开始发生变化,每天因为作业、洗澡、玩手机、睡觉等问题吼他无数次。

7、8岁的孩子处于父母还能用“武力镇压”的阶段,大多数父母因为缺少耐心,选择了用怒火来“镇压”孩子的叛逆,最终变成“非暴力不合作”的亲子沟通模式。

然而,长期的吼叫让一些孩子越来越沉默,表面上看是被骂服了,其实内心要么千疮百孔,要么积攒着愤怒在未来某一刻爆发;

还有些孩子就是硬碰硬,你大声,他比你更加大声,甚至越长大越失控。

心理学上有一个法则叫“麦拉宾法则”,也叫“7/38/55定律”,意思是我们在和一个人交流时,对方感知到的信息:7%来自说的内容,38%来自语音、语调,55%来自肢体语言。

换句话说,当我们用吼叫跟孩子沟通时,他真正能听到的,只有7%,而剩下的93%,他是在看你歇斯底里的表情和不耐烦的态度。

他没有在受教育,他只是在感受愤怒与恐惧。

所以面对一个叛逆的小孩,父母首先要放弃用怒火对孩子进行约束。

你以为战胜了孩子,其实已经失去了孩子的爱与信任。

2. 少用否定语言,多用正面鼓励

与叛逆的孩子沟通, 我们要明确目的:我们不是要和他争个输赢,而是要赢得他的合作。

在沟通时,尽量避免一些否定语言或者催促、责骂,多用正面话语来换取孩子的合作。

3.发现孩子顶嘴,提醒孩子改变说话语气的同时,父母也要改变

孩子在7到9岁出现的叛逆,很多时候是对父母无声的反抗,也许是反抗你过于粗暴的态度,也许是反抗你对他诸多的限制。

所以如果你不想让孩子顶嘴,就要先接受他的“质疑”,尝试倾听他的想法,并做出调整,顶嘴就不会成为问题。

12岁以后叛逆特点

特点1:重视形象,关心自己的穿着和发型,一些孩子甚至会因为剪头发的事情与大人发生冲突;

特点2:看重个人隐私,渴望有独处的空间与时间;很宅,不爱跟着父母出门;

特点3:敏感,对父母的话越来越少,经常跟父母吵架、发脾气或冷战,对家庭的事情也漠不关心;

特点4:同伴关系逐渐占据重要地位,身边的朋友流行什么,孩子也会去做什么;对手机、电脑依赖性变强。

我们怎样去处理孩子的叛逆期(如何帮孩子度过人生的叛逆期)(3)

如果三个叛逆期,按照解决难度排名,那么青春期的叛逆,绝对是最令家长头疼的。

父母在早期教育中不当教养方式的影响会在这个时期显现,为亲子之间的沟通增加阻力。

所以,面对青春期的叛逆,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及时调整角色。

沟通策略

1. 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沟通模式,把“说”变为“听”

人们常说:“好的教育,要和孩子做朋友。”

什么时候做?

其实就是应该在青春期做。

孩子小时候,你可以打,可以骂,用尽父母的权威去命令他去做这做那,不得不承认,这是有效果的。

但当孩子到了青春期,你会发现你打不哭他,吓不到他,骂不动他,他总是低着头不说话。

很多家庭的矛盾为什么在这个时期集中爆发,就是因为父母没有及时调整角色。

父母的教养方式应该是随着孩子年龄变化而变化,这是一个由严到松的过程,也就是说到了青春期,意味着就要彻底放弃那种“我是你父母,你就应该听我的”的沟通模式。

有人曾经简单粗暴地概括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要诀——闭嘴。

意思是父母要不加批判地倾听孩子的话,少一点指责和批评。

用认同去敲开孩子的心门,安静用心地倾听,让孩子知道:你是站在他一边的,你是可以依靠的。

在接纳孩子感受的基础上,再来给予建议。

孩子在青春期与父母还有话可说,就是一种胜利。

2. 珍视青春期孩子所珍视的事物,融他们的世界

青春期的大孩子,世界大了,爱好也广泛起来。

很多父母习惯将孩子喜欢的事物视如草芥,但对于生理、心理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青春期孩子眼中,那些兴趣爱好可能是内心深处唯一的慰藉。《少年说》里有个男孩喜欢打篮球,但是父亲却总是觉得这会影响学习,男孩对此十分无奈:

“我每次回家打球,也没有打一下午,也就两三个小时。

每次打球,是我整个学生阶段最快乐的时间。

打球都是跟同学一起,大家有说有笑。

你知道我在家里和学校有多压抑吗?”

孩子在青春期所珍视的东西,我们要试着去理解和支持。

不要怕孩子的兴趣爱好会影响学习和生活,只要是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把握好度,一般不会成为问题。

身边有位朋友,儿子读高二,特别爱看小说,甚至超过了对电子游戏的喜爱。

朋友从来不会阻止孩子看书,唯一的要求是不要带到学校里。

孩子生日的时候,她还送了一套孩子念了很久的书。

因为妈妈的理解,儿子也愿意听从她的建议。

看小说这件事没有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更没有引发亲子大战。

青春期的孩子,虽然脸上写着拒绝,其实内心渴望尊重和认可。

当他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的,父母也尊重他所珍视的事物,合作就变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3. 不要总在孩子面前急于证明自己有多么正确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最容易陷入的误区是:

不管孩子处于什么处境,总是习惯灌输道理,先否定孩子的感受,再举出一堆道理说服他。

我们怎样去处理孩子的叛逆期(如何帮孩子度过人生的叛逆期)(4)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的道理、主见,他非常不喜欢被你的道理打败,他们的情绪波动也比较大,过多的大道理特别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家长该怎么做呢?

第一,你要顺着孩子的话说,不要轻易反驳孩子,你可以重复或者描述孩子的感受;

第二,多询问孩子细节,让孩子主导话题;

第三,不说教,只谈心,只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建议。

正如中国教育学会理事王占郡指出:

“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谁做主很重要,我的错胜过你的对。”

与青春期孩子沟通,道理不是最重要的,态度才是。

如果今天文章让您有所收获,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平和的度过孩子叛逆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