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风俗的主要特点(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民俗)(1)

初一拜祭

春节俗称"过年","年节"古为"岁节",古代岁首是指干支历的立春;干支纪年法,寅月为正月,立春为岁首。在秦汉以前,"春节"()这一称谓原本就是在立春这个节气过的"岁节",而非指现在阴历一月一日(阴历一月一日古称为"元旦")。汉后各地历法统一,立春"岁节"被挪到了阴历一月一日,称"年节"。夏历(农历)以"朔望月相"为周期,用以纪月,"阴历正月初一"历史上被称为"元旦"。现代人们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是在农历腊月下旬)。从正月初一开始便进入迎接新禧、祭祀神祖、祈求丰年主题。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照天、辞旧岁、迎新年等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活动达于高潮。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送旧迎新。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正月初一拜岁。早上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拜岁神、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多地方有正月初一早上吃素的习俗。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正月十五风俗的主要特点(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民俗)(2)

初二拜年

大年初二是,早上拜祭天地神灵,祭礼完毕,烧炮、烧纸宝,然后吃"开年饭"。这餐"开年饭"一般备发菜、生菜、鱼等,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之意。正月初二也是传统的姑爷节,姑爷们要纷纷去给岳父家 、岳母拜年。这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利是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将初二姑爷回岳父母家吃饭称为"食日昼",就是吃午饭的意思,姑爷和女儿必须在晚饭之前回到自己的家

正月十五风俗的主要特点(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民俗)(3)

初三烧门纸

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这一天祝祭祈年。

年初三又称"小年朝",有祀祖祭神的习俗。古时在中国南方民间,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古时在香港,人们普遍大年初三不拜年,因正月初三是"赤口",又称"赤狗日"。赤狗是赤熛怒之神,是古代谶纬家记述的(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之一,即南方之神,司夏天。俗以为是日赤熛怒下兄,遇之则不吉,故此,"小年朝"例应祀祖祭神。大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亲朋好友之间不可互相走动拜访,还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小年朝:古载,初三日,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

正月十五风俗的主要特点(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民俗)(4)

初五破五俗

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开市贸易。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即。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正月十五风俗的主要特点(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民俗)(5)

初六启市

大年初六也是启市日,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

正月十五风俗的主要特点(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民俗)(6)

初七人胜节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正月十五风俗的主要特点(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民俗)(7)

初八开工大吉

年初八是开工日,派发开工利是,是广东老板过年后第一天上班首要做的事,也是在广东上班一族年后最期待的一件事。,利是利是,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红大紫。

正月十五风俗的主要特点(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民俗)(8)

初十鼠娶亲

石头,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正月十五风俗的主要特点(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民俗)(9)

正月十二做醮

正月十二,搭灯棚,,,,标炮等。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做醮,标炮。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五风俗的主要特点(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民俗)(10)

正月十三、十四游神舞狮

正月十三、十四,舞狮、飘色、敬神、游神、逛庙会。有传说正月十三是"灯头生日", 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

正月十五风俗的主要特点(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民俗)(11)

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习俗活动主要有赏灯、游灯、押舟、烧炮、烧烟花、采青、闹元宵等。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夜,又称,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称""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正月十五风俗的主要特点(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民俗)(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