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老崔是润州五里社区的。他对我说:“御桥港不是港,是条河。我现在还经常去挑水浇菜。”

这次和他碰面是在社区防疫时。那天早上,阳光从帽檐遮阳网漏下来,我见御桥港河绿柳丝条万千,两岸如绿草如荫,河水映着团山桥,河东边有一小广场。老崔在打拳,密集、细碎的光斑印在他的身上,一叶绿柳落在他脚前,仿佛自然的装饰,老友相见,彼此问候。

冬日暖阳下的城南老巷(家门口的诗与远方)(1)

眼见御桥港确实不是港,是条河,而且是运粮河的支流,也叫长山渠。

每个河流的生命每天都在往前走。

1780年,江苏巡抚吴坛面对南京与镇江之间只有长江唯一通道的情况,奏请朝廷,开挖镇江金山至江宁(南京摄山)“新河”,后人称之为运粮河。乾隆皇帝十分重视这项重点工程,并赐名新河为“便民港”。

冬日暖阳下的城南老巷(家门口的诗与远方)(2)

“便民港”本来称“便民河”。为什么皇帝把“河”改成“港”呢?主要是,“港”有归家的感觉,符合百姓安全祥和的心理预期,1784年,74岁高龄的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为了体现自己爱民之心。赐“便民河”为“便民港”。并作《由便民港舟至栖霞山行馆即事有咏》诗一首:

“发以寅而到以申,舟行百里未劳身。此言讶不当出我,执役犹应念众人。漫向青山论今昔,最欣绿水涤精神。迎銮老幼胥欢忭,自审如何称便民。”

其实,开挖“便民河”最重要的是为了避开长江黄天荡急流之险,还宁镇漕运往来、水上军需等安全。

漕运,国之重器,为了运粮,运粮河在开凿后的120多年时间里都没有架桥,连接两岸的是10座摆渡。即头摆渡至九摆渡,以及新河渡。

冬日暖阳下的城南老巷(家门口的诗与远方)(3)

树会长叉,河能远方,运粮河东端向北有了金山新河等,向南往十里长山就有了御桥港河、长山渠。运粮河和御桥港衔接处肯定没有皇帝当年御赐的桥,那为什么命名这条支流为“御桥港”呢?我想御桥港的命名者一定是把这条支流跟“便民港”联系起来了,仔细一想,“御桥”、谁能冠“御”,港”为何意。

御桥港河的诞生,最初为了灌溉,却加快了镇江西域生命搏动的频率。1954年御桥港杨柳春风换成狂风骤雨,运粮河同方向的沪宁铁路受到威胁,1955年春镇江地区立即浚河筑堤,两岸配建涵闸,确保沪宁铁路安全。1978年丹徒县南乡发生严重旱灾,夏日的气温中午达40度以上,时间超过两个月,长时间的高温干旱,骄阳吸干了大地的水汽,脚踩在泥土上比踩到钢板还硬,牲畜连自己脚印下的脏水也照喝不误。这年的12月,原镇江地区地委决定新建丹徒长山提水站和长山灌渠,从长江提水引水补给长山地区灌溉和解决长山南麓部分村舍人畜饮用水,御桥港自然就成了长山引河工程的一段。5万民工从1978年12月一直奋斗到1979年4月,肩挑手扒,人牛轮上,完成了河底平均高程1米,底宽4米、河堤堤顶高程9.8-12米、河面口宽54米的御桥港河,加上便民河一共挑了18公里的堤坝,奋斗者的汗水成了清澈的河水,劳动者的身影化作绿柳飘扬,凤凰家园东侧的路也命名为长山渠路,长山学校成了美丽的纪念邮票。

冬日暖阳下的城南老巷(家门口的诗与远方)(4)

有干旱就有洪涝,大雨滂沱。汛期时御桥港支流的光明河和沪宁铁路同方向,到七里时入过涵洞进入镇江中学境内。光明河很短,两公里,动作不大,但有时也常常威胁到人民财产。记得江苏省镇江中学曾是我们防汛临时指挥部所在。

身边的水和风一样,从未停下脚步,一路奋斗,不断向前。时间的力给御桥港装上了一个起钉器,悲喜交集的生活装订在一起,沪宁铁路透出的新鲜时间、车厢里接受到的星空都架在御桥港河的安然无恙支架上。河水澹澹,杨柳轻拂一片安宁的画面静静地出现在南徐大道两侧。2018年,御桥港整治后如美人出浴,清风徐来,杨柳依依出现在镇江西域。江水挥动舞带和长山起舞,河水如白练从运粮河出发,两岸十里夹柳,一水投入天尽,三五只鹭鸟划破完整的风景线,引来阳光倒映在水面上,发出波光粼粼的笑声。河水穿过沪宁铁路、御桥,走出七里、长山渠桥,流过团山桥,严庄桥,直扑长山怀抱,“凤凰家园”张望,“君临南山”惊讶,“万科魅力之城”嫉妒。碧水春风杨柳,长山青翠映霞。绿柳成了长发,健身跑道似裙子上的飘带逶迤远方,两岸绿草、柳树、高楼、别墅往河水一靠,构成了一幅镇山镇水真画,南徐大道北“茶岘山庄”小区高楼顶上“长江金融”四个字最抢眼,“镇江中西结合医院”的字样在东也不落后,最高的字样在“凤凰家园”。站在严庄桥上,京沪高铁想要阻断长山的视线,绿柳却低着头,打破了画面的单调缺失,随风一扬,长山的延绵立马拓展了空间。我低头一丛蒹葭,一颗杨柳,一片绿色,又摸摸一块黑黢黢的鹅卵石,一线流水旖旎收笔于有和无之间,一只瓢虫低估了万物相望。

我思考苏颂,杨一清这些名人是如何感受当年御桥港这片镇江西域土地的。十里长山,茫茫五洲山,眯眼黄鹤山、南山。一个被镇江山水感动的人,必定有一颗辽阔自由的心,绿柳细密的枝叶间为他们空出了一条狭小的通道。镇江好,镇江山水欢乐多,秋尽城西草未凋。若住镇江如赶春,天天和春住。

(谢立新)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