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来说,口吃再熟悉不过了,很多人视口吃为一种疾病,把它与感冒发烧等同,治疗方法也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
然而口吃从来都不是一种疾病,它是一种和遗传基因、神经发育、心理因素和语言行为等诸多方面有关的语言失调问题。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有口吃迹象时,不免手忙脚乱、慌里慌张,不知道到底是去医院就诊还是直接到语言机构进行语言矫正,就怕选错方向耽误孩子的一生。
作为语言矫正领域的从业者,我们还是建议家长先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排除可能存在的器质性问题,然后再拿着医生的诊断书来找我们,可以帮助我们对孩子口吃问题的判断更快更准。
在此之前,缺乏经验的父母往往会剑走偏锋,利用上一辈的经验或者从网络上查到的知识自行对孩子的口吃进行纠正。由于方法不科学,孩子的口吃只会愈发严重。
说到底,某些家长一是没有对口吃进行深入研究,二是缺乏应对口吃和育儿的经验和能力,只会适得其反,最终落得个好心办坏事的结果。那么,对于口吃,我们需要了解什么呢?
这些因素会让口吃固化
绝大多数语言发展期的口吃问题是可以在自然生长条件下或通过外界辅助得以恢复的,其中只有5%演变成真正长期性的语言障碍。话虽如此,可我国大约有1200-1500万名口吃患者,群体是非常庞大的。
学龄前儿童罹患口吃的概率也并不算高,大概在1%-3%之间,他们中的大多数孩子的口吃会随着语言能力的提升而逐渐消失,只有少部分孩子的口吃会延续到学龄。可别小看这个数字,其中有不少孩子长大后因为口吃而产生自杀倾向了。
归根结底,孩子的口吃是否会发展为顽固性的还要看引发口吃的原因。如果你的孩子占了下边四个条件的三个及以上的话,父母就要对孩子多加关注了:
1.遗传因素
医学证明,口吃是具有遗传性的。孩子的家庭成员若是有人存在口吃的毛病,那么下一辈人中出现口吃的几率也较高。
2.性别
因为语言能力是有性别差异的,女孩的语言能力总是比男孩要发育得更好一些。据统计,男孩口吃的发生率是女孩的3-4倍。
3.年龄
若孩子在3岁6个月以前出现口吃,那么自愈的概率会比3岁半之后出现口吃的孩子要高一些。
4.持续时间
如果孩子出现口吃问题,家长却没有及时发现及纠正,让口吃情况持续半年以上,那么孩子自愈的概率会大幅降低。
口吃矫正的核心是稳定,家长的耐心是关键
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这样跟我们讲:孩子在家说不清楚话或者结巴时,就会跟孩子说“慢慢说”“不着急”。慢的确是口吃矫正快速见效的捷径,能有效克服神经冲动引起的肌肉紧张现象。不过,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口吃的复发反弹。
还有的家长是急脾气,对待孩子缺乏耐心,面对说话磕磕巴巴的孩子,动不动就用“你慢点说!”“说错了,重新说!”等话语刺激孩子,导致孩子对说话愈发恐惧。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合理的,口吃矫正的关键在于稳定。
口吃的形成原因中,性格问题占了很大比重,口吃孩子越想完整说一句话,越是发不出语音,就越着急。口吃矫正正是要帮助孩子达到并巩固在发音器官协调、呼吸状态平稳、情绪稳定的情况下语言流利的状态。
就好比发生火灾时,最好的应对心态不是慢,也过于慌乱也会不知所措,甚至反而对救火帮倒忙,这时最需要的就是镇定的心态,这样才能保持头脑的清晰敏捷。
我们虽然不是唯心主义者,但精神和心理上的镇定可以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如果口吃的孩子学着保持平静,他的心跳和血压就不会加快和升高,整个人体机能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说话时自然就不会结巴了。
所以,口吃矫正的家庭行为不在于家长的经验有多么丰富,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将语言的稳定性摆在第一位,帮助孩子建立稳定的器官状态、神经状态和呼吸状态,并且通过性格塑造终身保持这个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