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一起聊一聊「感官系统的限度」,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认知心理学是什么学派?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认知心理学是什么学派(认知心理学-感知觉系列)

认知心理学是什么学派

今天,咱们一起聊一聊「感官系统的限度」。

最近在读《认知心理学》,一切的认知,首先都源于我们的感官系统,它是认知的源头。

我们常说我们「所」知太少,根子上,是我们「能」知太少。

首先,我们的感觉系统,就限制了我们能获取的信息量。我们都知道,感觉系统是由五种感觉(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的感受器和联结的神经元组成,就好像通往外部现实世界的一扇窗户。

人眼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只能分辨从深红色的760nm波长,到紫色的390nm波长的电磁波的可见光部分,而”看不到”比如红外线、紫外线;人类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处于20~20000Hz之间,频率太小,因为在人耳的神经元细胞积累的信号能量还没累计到能触发听觉反应的下限时就衰竭了,因此人不会感觉到这么低频率的声波。如果频率太大,神经元在波的上升沿累计的信号能量还没传出时,就被下降沿信号所平复,导致听觉神经元根本不产生信号给大脑。对于嗅觉、触觉、味觉也均有感觉下限。可以说,这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不求完美全能,只求适合生存(毕竟,能看到红外紫外线对人类生存也没啥帮助,能分辨绝大多数动物猛兽的形状/颜色/声音,显然对吃饱或不被吃更重要)。

而只有被我们感受器所探测并传递的感觉,才能进行更高级的加工处理,但感觉系统的接收能力有限,我们的知识也必然有限。想一下,此刻的你,有太多的光、声音和气味一起进入我们的感觉系统,我们只会注意那些,被我们探测到的那些信息的意义,却低估了我们不能察觉的那些信息的重要性。想想看,如果我们”看不到”电磁波谱正常的可见部分,即我们所说的“光”,却能够”看到”红外线,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会产生怎样的改变?我们的昼夜节律还会保持不变吗?对我们的历史、文化、哲学—对整个社会,会有什么影响?

简单来讲,我们的感觉系统,是有「带宽」的。频率过高或过低,波长过长或过短,压根都上不了我们的感受带,更别说后续的处理加工了。“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其次,我们的感觉系统,也有基因决定的个性化部分。近几年来,遗传学家发现了大量有关味觉、嗅觉、触觉和视觉的基因。与感觉有关的基因不仅非常多,且还易变。也就是说,各人彼此很少有完全相同的与感觉有关的基因组,感觉不同,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就不会完全一致。有些科学家甚至认为,人们继承的感受器对人的一生和个性有深远的影响。

比如,视觉上,dna的差异导致个性间对光的感知和对色彩的辨别上有差异。正常人视网膜有红、绿和蓝的感光视锥细胞,我们叫“三色视觉”。而极少女性,还额外拥有一种变异的红色视锥细胞,被称作“四色视觉”。她们比正常人,多一个橙色视锥细胞,能看到接近1亿种色彩,她们眼中的世界,比我们正常人丰富了足足100倍。再比如,嗅觉上,人类凭借排列在鼻孔中的400种感受器蛋白能辨别大约10000种不同的气味。但并不是人人都能闻到同样的味道。遗传学家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嗅觉感受器(感受器蛋白)导致的。

别人对外部世界的感觉,与你对其的感觉是否相同? 咱们都看到「红」玫瑰,可能一致认为它是红色的而不是蓝色的。但到底什么是“红色”——我心目中的红色与你心目中的红色是否相同?闻到玫瑰独特的气味——我对玫瑰的芬芳感知是否与你的相同?看似是个哲学问题,但实际上,基因科学的研究已经提示了部分答案。

换句话说,我们的感觉系统,还是有「个性滤网」的。打个不严谨的比方,就好像,基因使得我们的感受器的“滤网”的孔洞有大有小,开口大的,能感受到的就多;开口小的,能感受到的就少一些。

我们「能」知太少,这是系统底层的限制,我们能做的,也许一是保持清醒,知道这世界,远比我们了解得要多;二是尽可能训练我们的感官敏锐度,让我们尽可能在系统限制之上,收集更大的信息量。

开了源头,才能有更全面的认知。

各位好。我是「爱思考的大熊」。愿和你一起,保持学习,认知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