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茹金
对于票房这种事情,不是很了解,也不大关注;但是一部讲底层人生活的文艺片能有这样的成绩,很让人开心和安慰。
因为这部片子没有太多宣发,好像在上映后,在某音上刷到的片段多了起来。
那句“全片没说苦,却完美演绎了苦的天际”成为标准宣传语,还有对各种 对演职人员的采访,除了剧情,还有演艺,还有拍摄、构图等,都让观众有了更多想了解这部剧的愿望。
更难得的是,只是讲述最本分底层人生活,全是物质匮乏的电影,让很多人或共情共鸣,或心生悲悯,或对幸福有了不同的解释。
这是很难得的一种现象。
纵观现在的影视剧,现代剧里的穷人住的房子是上下层的LOFT;标榜靠实力上位的职业人,实则有各种关系的加持,所谓打拼就是加个班,熬个夜,还要让人悲情一下。
艺术源于生活,可以高于生活,但不能脱离生活。
没错,有些影视剧的基调就是调侃和娱乐,有些影视剧的基调是想出真正的好作品,让人们真切感受这个世界。
比如年初的《人世间》和《亲爱的小孩》,他们真实反映了国人的历史,也切实讲述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私认为《隐入尘烟》更高明的地方在于:
没有刻意表现什么,没有“演”的痕迹,也没有刻意的制造很多矛盾冲突,只是自然把生活中的“难题”带了进来,让人们在细心涓流中,感受到他们的真实生活气息。
一个农村大龄青年马有铁,就是农村人的样子。
年近四十,还娶不上媳妇,可能是因为懒惰,也可能是因为样貌,但最真实的原因就是因为穷,更何况还是被压榨的家里老四——没了父母,还死了两个哥哥,自然是因为负担而没有媳妇。
一个农村妇女曹贵英,不是因为长得丑,而是身有疾病导致不能生育,所以找不到婆家。要知道,在中国的习俗里,女性是很受欢迎的,排在前面更受欢迎的就是能生育。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尤其是在农村。
所以马有铁和曹贵英的组合才让人更容易共鸣。因为他们是农村人的最底层,没有权也没有钱,还都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更“般配”。
然后他们的婚姻就因为一次简单的“相见”定下来了,没有彩礼、没有新房,也没有亲朋好友的相送和祝福,只有一张并不情愿的结婚照做见证。
没有人看好他们的生活,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未来是怎么样,就,将就活着呗。就像大多数人一样,按部就班完成人生的使命——长大成人,务工劳作,然后结婚生子。
他们遇到的事情,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盖自己的房子,自制泥砖,半夜又被雨淋,二人着急抢着盖;播种、下地、收割,磨面粉,看电视;村里有事,大家一起上,最终要自己去帮无关忙……
很多事情就是农村生活本来的样子,有很多我小时候也经历过,就是那种本来的样子,没有渲染,只是恰到好处的呈现。
还有村里人的反应,也很真实;常说远亲不如近邻,也有近邻隔肚皮的说法。
记得小时候夏夜乘凉,在家门外的马路时,各个邻居都好的亲如一家,姐长妹短的,可是家门一关,各种邻居之间的八卦就流转于大人嗑瓜子的口水中;
这也是我小时候一直想不明白的一种现象,需要帮忙时,也是真帮忙,相互嫌弃时,也一点也不含糊。
马有铁和曹贵英的这种组合,在农村里绝对是最好的唠嗑素材,更何况马有铁那么疼媳妇,还那样善良,无偿给收货老板献血呢!
但是这两人的表现让人很温暖,他们是认真过自己的生活。
没有钱,可以借钱种粮换钱;没有房就自己盖房;别人有难,愿意尽自己的能力帮忙。这些就是一个普通人最本分的想法——靠自己的力量,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尽力做个好人。
马有铁没有说,曹贵英也没有说,他们就默默地做了;就如马有铁给曹贵英做的灯箱,曹贵英用胸膛帮马有铁保暖的热水杯。一切就是日常的样子,淡淡的平常生活,却让电视前的人们感受到不同寻常的爱恋。
笔者一直认为,马有铁和曹贵英之间未必是爱情,更多的应该是相互取䁔和相互珍惜的亲情。
毕竟两个人是被“遗忘”的,从小到大能体会到的温馨有限;当有了这样一个人存在时,也无需去分辨是何种情,只要相互依靠就好。
这也是最让人感动的地方:生活待我不厚,我却依然热爱它!
马有铁勤劳,曹贵英包容,他们可能不懂什么高深莫测的生存大道,但是他们脚踏实地,认真过日子。
而观影的人们看到了这一点,在同情他们物质匮乏时,在心疼他们被“欺负”时,在为他们呐喊没有帮助时,人们更多的是看到他们对生活的态度。
人生百年,除了真情,还有什么是真正值得反复咀嚼和推敲的呢?
就像讲故事,深入人心的永远是那些让人动情的地方,而不是他们穿了什么名牌,背了什么名包,或是喝了什么豆子磨的咖啡。
所以,个人觉得很欣慰,因为更多的人们能认识到一部电影真正的好,不再是浮夸的美,而
是实打实的真生活,让现实与美好结合得更贴近生活,也能更感动生活中的人。
我觉得,这就是一件好事!
最后想说,《隐入尘烟》这个名字起得很妙,大多数人最后都是如此,成尘成烟。
图/源于网络,侵删致歉
写于2022.9.6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