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数的计数和定序性,物质生成也是一种次序,自然数可表示的物质生成规律。为了便于分析,一般选择10以内的数。在这之中,再取中数,那就是5了。自然数5能生成1、6,2、7,3、8,4、9,5、10五支数列,在极坐标立体上显示为五组数形并构成数模。

结合现代对地球形成过程的研究,认为地球源于形成太阳系的同一团星云,太阳通过引力“吸引”和“积累”周围物质的过程塌缩后,剩下的由气体、冰粒、尘埃的直径为一至十千米的块状物最终形成了地球。这些星云尘埃包括了地球这颗蓝色星球的生命力之源——水。此外,小行星、原行星和彗星上的水和冰也对是水的来源之一。之后,地球自身在形成过程中火山频发,水与火交融,激发了原始生命。

准确一点的是,在40亿年前的地球上,由无机分子合成的有机小分子,聚集在热泉口或者火山口附近的热水中,通过聚合反应,形成了生物的大分子,这些大分子进行自我复制,自我选择,进而通过分子的自我组织,并复制和变异,从而形成核酸和活性蛋白质,同时分隔结构同步产生,最后在基因控制下的代谢反应,为基因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提供能量,这样一个由生物膜包裹着的具有能自我复制的原始细胞,就在地球上产生了。地球冷却形成地壳岩石及矿物金属。风化等作用下形成陆地土壤层。

面积有限而周长无限的图形(4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1)

图一

中国古人把地球用自然数表达时,自然就是“天”,天然、浑然天成,就是现代人理解的自然宇宙,甚至包括现代理解的宇宙之前的状态。星云团等乃至地球视为地。地球及其生命是交互形成的过程,就可以用自然数来表述,根据生数与成数的原则。这个描述就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这样天地及分开又互有联系,加之地理形成的物质名,一步步细化了环境对象。

这样的表述用天地、水、火、木、金、土的名来表述,这和用1、2、3、4、5的数值来表述,或者用a、b、c、d、 e等,再或者用x、y、z、w、v来表述,这和求解方程的思维是异曲同工的。在过去,一是没有这些字母,二是运用字母方程式的法子不一定适用、好用。应用的目的就是能让最广大的学习者、民众熟练运用,这才是开发应用最关键、最根本的。如何不失去原本的意义,同时又能够为广大民众接受使用,是这些知识、思维、思想存在并造福最广大民众的关键。对于这点,《道德经》不是说了吗?“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或者说“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根据至繁至简的原则,最简单就是采用一般人能够常用的事物为主,依据其功能外延构造一组表述用的“名”,这和采用x、y、z这样的表示并无二致。水火木金土的性质,在《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

通过身边的水、火、树木、岩石、土地等的特性,可以看到五行的一些特性,如水小,至弱、至柔、无形、趋下;水大,至暴、至强;水深,至暗、至黑、至密、莫测…… 火:至热、至亮、至温、至动、至散…… 木:萌芽、生长、柔顺、曲直、扩散…… 金:坚硬、凉冷、固化、持久、刚健、…… 土:生、养、包、容、化……

由此逻辑,中国的阴阳观念也是如此,中华思想、文化全是如此,思维也是如此。用一套当时民众可以理解的事物指代理论中的一些内容,在抽象、取类比象中建构了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即便如此,其底蕴,或基础,还是数学思想。而且,民众和学习者很容易就进入到了现代数学的数论、幻方、素数的应用阶段,比现代人更容易解决生活、生存的一些问题。古时青少年时代可以应用的知识,到现在一般的成年人也未必能应用,这也是当前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乱象的根本。

用天地五行来表述自然数1-10五组生成组合及其序列,显然比单纯用五组数字或符号更容易理解周围的事物。过去没有英文26个字母,现在有了英文字母,是否可以更替呢?假如我们用A-J的十个字母来表述1-10,用 X、Y、Z、W、V来表述五行,河图的表述会如何呢?A*X=F,B*Y=H,C*Z=I,D*W=J,V*E=K。看起来没有比河图的表述更简易明了。再把五行的属性赋予这些字母,结果是用字母取代五行之名,实质功能的表述还是五行。

面积有限而周长无限的图形(4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2)

图二

面积有限而周长无限的图形(4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3)

图三

面积有限而周长无限的图形(4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4)

图四

根据极坐标图(图二、图三、图四),从前面看自然数构成的阿基米德螺旋立体样式(图四)。从0到10,既是自然数,同时也代表着一层多的螺旋运转。由此看到自然数不仅是自身的螺旋运转,也标注着每一层的空间位置。可以看到从O点开始中心线将1、5、6、7和2、3、4、8、9、10分别在了两侧。从立体上看阿基米德螺旋,从1开始的自然数集本身即是一个圆锥体,所以,它的任何一层形成的底面都是圆面,其必然具有对称性。如果以1°为据,自圆锥体顶端的O点到任一层底面边可引出360条螺旋,形成180组对称状态。 因此,对圆锥体本身,都可以自然数来表述。

1、5、6、7和2、3、 4、8、9、10彼此的位置表述是如何的?凡事,只要站在身后就能完全看清楚前面的一切,就如事后诸葛亮、马后炮表述的道理一样,这是常理。按照常理,观察者、人只有在事物的后面观察即可,这是图形的后面,观察者的前面。以观察者的左右分列,1、5、6、7在右,2、3、4、6、8、9、10在左。

在44以内的数形中,1、2、3的数形是右旋,4、5、6是左旋,7以后是右旋。6是极坐标弧度螺旋一层的最后一个数,它和1在平面投影上刚好构成一个360度的环,正是左旋右旋的回合,才使7以后的右旋持续进行,此时2与7,3与8,4与9,5与10才能进行。

这其中,1、10到完成720度的1.59圈,占79.58%,依据迭代的趋势,这也基本上接近完成了二次迭代。这趋势相当于从1到10之间具有一种无形的引力一样,始终知道起于某数,止于某数。起于1、止于10;再起于1、止于6;起于2,止于7…… 如此共造就了七组,彼此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比例,这就像具有空间距离自动控制一样,自知起止。取名为引力矩。在第3、6、9层内部中心O1、O2、O3出现了三次类似于O点开始的成长模式,9层无极的位,算是O3的初生位,10层是太极的位,是O3的完成位。1、10就成为维护这个空间位置的长程引力矩,而1、6,2、7,3、8,4、9构成四组中程引力矩。另外,2、4,6、8构成了两组介于生数1至5间和成数6至10间的短程引力矩。这就使阿基米德螺旋的弧度保持圆滑性,而不是七上八下、左凸右凹的样子。

1至10是2π在极坐标上的体现,实质上还是一次迭代循环,是三维立体的迭代。在平面上,也就相当于是一次从起点再回归起点处的圆的形成过程,呈现时钟样(图五)。简化学习运用,从中心开始,把1-10的各种螺旋投影到外围的圆上。再内切、外切四边形,用方形表述(图六)。

面积有限而周长无限的图形(4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5)

图五

面积有限而周长无限的图形(4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6)

图六

根据生成之数原则,结合地球形成过程,由2π的螺旋圆简化为1π的圆时,由1表述自先天而来的生,6表述后天的成,天地之始在于地球表面,故在最下。其形如汉字“旦”,意思也差不多。天地后水火交融,蒸腾不已,用现代的话说是云蒸霞蔚,外收太阳紫外线类热能,是为地球自地表到大气圈逐步形成的过程,依序2生7成在上。地球生命则在1、2的生成间,由无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小分子,乃至原始生命,其在地表水火之上,但在蒸腾不已的云气之下,依2生后的顺序右旋是3生8成在左。

经过这些过程,地球温度降低稳定,形成岩石层的矿物集聚等,地球完成了地质结构的基本稳定,意味着地球生命具有向更高级发展的可能,以数来表述恰是4生9成在右。因数5在1-10间的各种性质,初步迭代、黄金比例等,其与10,如同地球地质稳定后的土壤层一样,具有生养、支撑万物生长的功用,无论物生物灭,其在中心,如圆心一般始终如一,不动而生养之,故而居中。

这样的简化过程,一个复杂的迭代螺旋运动就简化为集数、数形、数模一体的简单地图示,可以为更广大的人所学习,容易接受运用,变之为术,古代中国的科学、艺术、建筑等等无一不是如此。不具备专业数学水平的普通人也能有效地理解掌握运用,这是最有效的,最经济有效的科学操作。这也算是一种特殊的代数法,把1-10作为变量符号,把具象化的万物用数形、数模的方式带入自然数中进行计算。

注:如有不明之处,烦请参考视频内容,有些动态图在视频里才能更好地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