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期由于时代的发展,在二战后,运动鞋开始大规模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与早期皮鞋类产品的不同,运动鞋不论是在材料上还是在制成工艺上,均与皮鞋类产品产生了很大差异,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怎么选合适尺码的鞋?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怎么选合适尺码的鞋(无解难题鞋尺码为什么这么难选)

怎么选合适尺码的鞋

接上一期

由于时代的发展,在二战后,运动鞋开始大规模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与早期皮鞋类产品的不同,运动鞋不论是在材料上还是在制成工艺上,均与皮鞋类产品产生了很大差异。

在鞋面材料上,由于运动鞋的特点,在传统皮料外,大量采用创新的人工材料,这些材料的各种物理特性与传统皮料差异巨大,导致同样大小的皮鞋和运动鞋脚感差异巨大,进而导致尺码的体验差异巨大。但这还不是主要的。

最关键的,运动鞋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其科技树攀升明显快过皮鞋。其中奠定运动鞋科技树快速进步的一项科技——中底的发明

传统皮鞋

运动鞋多由大底(黑色橡胶部分)和中底(鞋面和大底间白色和彩色部分)组成

传统皮鞋制鞋中,鞋面与鞋底(大底)直接相连(或者只隔一层底布),鞋面包裹脚部,鞋底承受地面摩擦与支撑整个人体重量。运动鞋虽然早期与皮鞋制鞋工艺类似,但在快速创新迭代中,中底出现了。中底,顾名思义,处于大底(一般是橡胶材质)和鞋面之间的结构,中底的出现,标志着运动鞋的发展进入到新的领域。

中底出现跟尺码有什么关系?

首先,中底出现之前,鞋业(主要是皮鞋)在制成上主要采用底长标准制,即用大底的尺码来表示鞋子的尺码。我们看到过很多老电影,拿一皮鞋,用皮鞋底和自己穿的鞋或者脚底比一下,就差不多知道合不合适。没有中底结构的鞋,一般底长和脚长的差异能够通过肉眼直接判断。即使不是很精准,不过由于皮鞋主要使用场景是站立和行走,鞋码与脚差出1-2厘米甚至更多并不会对使用产生多大影响。但出现中底后,情况不一样了。

一方面运动鞋底部结构随着中底的加入变得更加复杂,底长与楦长之间的差异由于隔着更厚的中底变得从视觉上很难判断,同时,由于运动鞋除了考虑静态舒适度外(人在静止站和普通行走时的舒适性),更多考量动态舒适度(人在具体进行某项运动的情况下的整体舒适性),两者之间在楦头上产生了巨大的差异,运动鞋楦头不论在长度、翘度(楦头前端与楦底板之间的角度)前翘高度、趾骨维度、后跟等关键数据方面两者差异巨大。

皮鞋鞋楦于运动鞋鞋楦在专业人员看来差异巨大,图为皮鞋鞋楦

由于运动鞋在楦头研发方面难度与传统皮鞋不是同一量级,鞋楦的研发工作由以往的生产企业主导变成几个大的专业鞋楦企业或者机构主导的局面。目前国内主要的鞋楦研发机构集中在几个大的企业中,实际上,鞋楦研发企业要远少于鞋制造企业,这里面很多数据属于企业机密,而且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也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相关专业。即使很多牛逼品牌新楦头的研发往往也都要这些企业配合,虽然品牌可以通过运动科学实验室、运动员试穿等方面对鞋楦研发提供很多关键性参数,但涉及到制成领域,很多数据都掌握在这些企业手上,没有他们,品牌很难独立完成新鞋楦的研发工作。更不用说很多国内企业的新鞋楦研发其实就是找到某个使用过的鞋楦,针对其外观和试穿反馈的小修小补就美其名曰为国人专门研发的新型鞋楦,这种宣传在行业内大家可能就当做笑话听听,但是苦了不明真相的消费者。

每个品牌在运动品类的投入不一,理念不一,所以在各种楦型的研发上也各有不同,导致不同品牌之间甚至是同一品牌不同运动项目之间鞋楦差异巨大。之前标准尺码的差异还只是长度、宽度等几个数据上,不同鞋楦的差异可是体现在各种维度的数据上,这也是目前市场上各种品牌运动鞋即使是同尺码也差异很大,自然导致消费者体验上的差异。——穿一个品牌42码合适,穿另一品牌同类产品可能你就要穿43码了

不同品牌、不同产品风格不同,楦型差异也很大,尺码不统一很常见(图片来源互联网)

再者,运动鞋的穿着习惯与传统皮鞋也有很大差异。很多情况下尺码差异会导致运动成绩的大幅下降,这时传统皮鞋类的穿着习惯并不能满足运动鞋的穿着场景,所以在运动鞋出现后,楦长标准制开始大范围普及,直到如今,各大运动鞋品牌都以楦长标准制为标准。

楦长标准制,是以制鞋楦头的长度为鞋子的尺码标准。由于楦长标准制相对误差更小,消费者选购时能够根据同样的楦型选择更多款式的产品(企业一般一个楦型会配合多种款式)而不用再每双都试穿,方便了重复购买。同时,楦长更加付合人们对鞋长与脚长匹配的认知,但楦长标准制与底长标准制是同时存在在市场上的,很多消费者在穿着不同鞋时尺码差异巨大,一部分原因也是这个造成的。

但这还不是大家尺码难选的全部原因,下期继续聊尺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