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何氏家族兄弟姐妹们(明德惟馨贤廉传家)(1)

何基

今天上午,中央纪委网站在首页显要位置推出了婺城盘溪何氏好家风好家规系列报道,这是婺城好家风首次登上中纪委官网。

当天,中纪委官网在其推出的“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题栏目中,以图文、视频、图解等方式,全方位诠释了金华盘溪何氏“明德惟馨 、贤廉传家”传世家风和“勤俭继世、耕读传家”的实践、影响和传承。

婺城区罗店镇后溪河村,古名盘溪村。自宋代以来,盘溪何氏就在此聚居,至今已历三十余代。不论岁月如何变迁,何氏一族始终勤俭继世、耕读传家,有着“理学世家”的美誉。

追古溯今,族中人才辈出,其中南宋理学家何基潜心研学、传业授道,对朱子理学的发展贡献突出。 受何基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何氏后人编著了《何氏家训》,后历经几代人创制、修订、增删,最终凝练为十条,涉及祭祀礼仪、父母长辈、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面,详尽规范了家族成员的修身处事、待人接物之道,并以“养贤才”、“议贤能”为核心,将何基思想中的贤德奥义转换成了操作性极强的行为规范,凸显着一个家族的文化渊源、道德理想和生存智慧。

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金华何氏一门又涌现出了三位品德才学兼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著名人物——“中国现代史学奠基人”、历史学家、教育家何炳松,知名爱国人士何德奎,当代历史泰斗何炳棣。三人被并称为“何氏三杰”。

这里是拥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的暨南大学。1935年,何炳松担任暨大校长。时值日寇入侵、国家内忧外患,何炳松始终以“忠信笃教”为信仰,不徇私情,不为私欲,时常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寒门学子。他给女儿的家信有这样几句话:“修养身心,莫过于‘服务精神’四字,在家为家服务,在校为校,在社会为社会,在国为国……望尔即日起发挥出‘服务精神’,凡事为公而不为私。”

而与何炳松有着一样品性的还有“何氏三杰”中的另一位——何德奎。

1936年,何德奎在上海任公职。他为贫苦人家子女开办小学;在物价疯涨时开办食米公仓;还在淞沪抗战爆发后收容难民,开展“施粥”、“义诊”等公益活动,展现出了高尚的爱国爱民情操。197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函召下,何德奎从香港回到上海。他一生不置房产、没有存款,有钱了就拿去资助他人,妻子就常从他换洗衣服的口袋里掏出捐款收据。何氏家族的贤廉家风可见一斑。

三人中年纪最小的何炳棣从小便以何炳松、何德奎为榜样,年仅17岁便考取了清华大学历史系,后公费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从事学术研究达半个多世纪,史学成就卓著,在海外史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被公推为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会长,成为了该会首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华人会长。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龚剑锋:

何炳松、何炳棣、何德奎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在品德上都是一流的,在学问上也是非常宽广、精深,受人尊敬的。许多人回忆起何炳松都会流泪,因为会被他的品行所感动。“何氏三杰”不仅对自己要求高,也注重对家族后代的品德教养。可以说,何氏家族从南宋发展到现在,一直非常重视对子孙后代的培养。一方面重视品德,道德要高尚;另一方面重视学问,学问要深厚。

春之兰、夏之竹、秋之菊、冬之梅,花中四君子深受世人崇尚。何基也不例外,空闲之余喜好种植梅兰竹菊,这一个人爱好后来成了后溪河村村民的集体爱好。如今,后溪河村早已是远近闻名的花卉之乡。一花一草,一石一木,无不寄托着对先人清雅淡泊人格品性的敬仰。

盘溪何氏,一个贤廉仁义传承至今的传奇家族。家规家训,静默无言,而文化世家的基因密码却早已深深烙印在北山之麓何氏后人的心间。

致何氏家族兄弟姐妹们(明德惟馨贤廉传家)(2)

花乡后溪河

致何氏家族兄弟姐妹们(明德惟馨贤廉传家)(3)

被称文定樟的大樟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