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式卡拉OK有没有可操作性?比量贩式KTV还要便宜,比起公园又有瓦遮头,噪音可以被墙壁隔绝,又处于社区之中,老人出入方便,是不是更好的选择?
■文|市井财经专栏作家 叶克飞
当年有首歌叫做《卡拉永远OK》,这么多年过去了,无数行当和物件都已消亡,音乐载体变了又变,可是卡拉OK依然活得滋润,老年人喜欢聚在公园里唱,年轻人聚会喜欢去KTV唱歌,小孩子看到迷你KTV就迈不动步……唱歌算不算人类永恒的表达欲望?
卡拉OK并非一成不变。从早期的敞开式歌厅,到后来的包间,再到量贩式KTV,直到现在的迷你KTV,经营模式始终随着人们的喜好变化。机器作为载体,同样也经过了不少变迁,早期许多人动不动就在家里唱一天,吵得邻居不得安宁,但现在,即使家用功能还在,使用的人也不多了。
一,日本人的面子成就了卡拉OK
卡拉OK的定义是这样的:通常是在播放预录在录影带之类储存在媒介上、没有主唱人声的音乐伴奏同时,在电视荧幕上同步播放有着节拍提示的歌词,然后由参与者边看着歌词边持麦克风唱歌。说白了,它就是一种伴奏系统,演唱者可以在预先录制的音乐伴奏下参与歌唱。
这种大众化娱乐方式起源于日本,它的出现其实是因为日本男人的面子。按照当年日本的社会风气,男性如果下班就回家,会让邻居看不起,认为他没应酬没本事。因此,日本男人下班后往往会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到很晚才回家。可是每天光聊天也没意思啊,大家就想到了新的消遣方式——拿着麦克风唱唱歌。
70年代初,在日本兵库县西宫市担任沙龙乐队鼓手的年轻人井上大佑发明了8-Juke(八声道点唱机)。这是一个红白色的木箱,装配了麦克风、放大器和八音轨的卡带播放机。
起初井上以这部机器作为无歌手乐队的鼓音伴奏,在沙龙中接受想唱歌的顾客点歌时播放。后来他又想到,可以借机器来达到伴奏的功能。于是,伴唱声轨配上可携式麦克风,就成了新发明。
在这个发明之中,卡带录音机是关键引线。这是因为在卡带录音机发明后,左右立体声磁带可以录制两个音源,一路是伴奏音乐,一路是人声歌唱。人们学会一首歌后,就会关掉人声通道,通过麦克风演唱。日本人将此称为KARAOKE娱乐游戏,KARA是日本语“空”的意思,OK是英文“无人伴奏乐队”的缩写。
此后几年,KARAOKE风靡日本,不过井上大佑并未申请专利,各大公司纷纷剽窃井上的创意,推出自己的机型。井上大佑也未放弃,他的公司一直在推出新款机器,直到1987年激光唱片技术诞生后,他才宣布放弃。人们认为,他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生活,美国时代杂志也曾将其选为亚洲最具影响力人物。
科技进步总会抢走一些人的饭碗,因为卡拉OK的流行,许多酒吧、咖啡厅和歌舞厅都辞掉了原先的乐队,直接采用音响设备代替。这些失去饭碗的乐队当然会提出抗议,但无济于事,只能转行到广告业和电视业。
早期卡拉OK机
录像机的出现使得卡拉OK步入新阶段。画面的出现不但延伸了歌曲的意境,也实现了我们今天所说的视听系统,字幕也随之出现,将歌词镶边并随着音乐变色的方法沿用至今。
KARAOKE在日本红火了几年后,于70年代后期传入台湾地区。台湾人将之译为卡拉OK,大陆和港澳地区都沿用了这一名字。
据日本卡拉OK协会统计,卡拉OK最辉煌的时候,在一亿多日本国民里,卡拉OK的消费者达到6000万以上,成了年销售额高达160亿美元的娱乐产业。
二,虽然迟来,却在中国发扬光大
直到八十年代后期,中国才出现歌舞厅。1989年,北京出现了卡拉OK歌舞厅,1990年迅速发展至百家,1991年达到两百家,1992年达到四百家,年年倍增。到了1994年,数字已达八百多家。
有一定年纪的人,对早期卡拉OK的印象,也许多是一个敞开式大厅,大家互不相识,随时有个五音不全的人上去嚷几嗓子。你想自己唱一首,可能要等很久。当年为了抢麦克风而打架的事情还真有不少,甚至还有人因为五音不全却霸着麦克风不放而挨打。
不过,这个时期其实并不长。或者说,因为卡拉OK在日本已经发展了较长时间,中国人完全可以拿来主义,早早更新换代。从1991年开始,中国的卡拉OK歌厅就出现了包间,没过两年,包间就与大厅平分秋色。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已经很难见到敞开式大厅了。
这个过程显然比包间始祖日本快得多。另外,中国人喜欢包间,多少与年轻化相关,偏重私密性,而日本人之所以发明卡拉OK包间,却是基于老人的需求。当时有许多中老年人喜欢在歌声中回忆过去,唱卡拉OK自然以老歌为主,但又因为羞于表达等因素,不愿在大厅唱。所以,日本歌舞厅就专门开辟了小包间并迅速流行。
有意思的是,在并不太注重个人隐私和信息的九十年代,中国的卡拉OK歌厅还闹出过一些幺蛾子。当时许多歌舞厅加装了摄像系统,演唱者的演唱过程可以被现场投影,还可以被制作成录音带录像带。有些歌厅为了宣传,还将一些现场拍摄情况剪辑出来滚动播放。这种宣传方式原本无可厚非,可是却有一些人的婚外情就此暴露,情节轻一点的还有“你跟我说那天在加班,原来在歌厅里唱歌,你骗得我好苦”之类。虽然纠纷不多,但渐渐就再无类似操作了。
同样会出现纠纷的则是家用卡拉OK。上世纪90年代,卡拉OK渐渐进入家庭,小区里常常可以听到人们在家中唱歌。虽然在家里自娱自乐是件很开心的事情,但受罪的是邻居,如果是那种五音不全还非要唱个一天的,简直是噪音滋扰。由此发生的邻里纠纷数不胜数。近年来,在家里唱歌的人越来越少,这也是自律的体现。
三,卡拉OK一直求新求变
卡拉OK作为人们极为喜欢的娱乐活动,其实也屡屡经受市场冲击,之所以能屹立不倒,还是多得不停变换的经营模式。
早期的歌厅模式很快就因为经济发展而不再适应大家需求,于是便诞生了KTV。所谓KTV,就是Karaok TV,是全部采用包间形式的歌厅。因为是包间,所以不会再有陌生人滋扰,使得卡拉OK成为朋友聚会的极佳选择。
十几年间,KTV的硬件设施看似变化不大,主要还是播放器、显示屏、音箱和麦克风。但实际上技术进步很大,比如选歌早已变成数码选歌,好的点歌系统不仅仅拥有极大的数据量,连歌手头像图等都制作精心,十分考究,显示屏变成了高品质投影,麦克风早就变成了无线,至于音箱的效果就更是突飞猛进。
后来,KTV也曾遭遇困境,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KTV,往往因为设备老套、服务跟不上而无法维持。于是,量贩式KTV再度席卷全国。
量贩式KTV又称为“自助式KTV”,“量贩”一词源于日本,即大量批发的超市。由此引出的量贩式经营,实际体现的就是透明,平价和健康的消费方式。
量贩式KTV全天24小时营业,不同时段各有针对性,包间周转率很高。包间以时钟计费,不设最低消费,酒水食品等都以量贩自助式购买。对于许多人来说,量贩KTV内自助超市的诱惑不亚于唱歌。自助式点歌不但给了消费者自由,也给经营方省下了大量人力成本。也正因此,量贩KTV走红后,经营方数量逐年倍增。
但在2015年后,受困于网络时代的发展,传统经营项目纷纷受挫,KTV同样不免。2014年,中国KTV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850亿元,但行内人并不乐观,他们给出的2022年预期规模仅仅是877亿元,增长十分有限。
四,社区卡拉OK会成为增长点吗?
最后,循例讲点生意经。
量贩式KTV一直在做年轻人生意,他们的高消费力确实值得期许。但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消遣越来越多的今天,年轻人的注意力也很容易被转移。可以预见的是,KTV仍然会拥有巨大的客源,但很难再有突破。
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把目光转向传统,想想卡拉OK原本的模样?
我们最早见到的卡拉OK,其实是流动式的。经营者推着一个小车做流动生意,人们投币后便可当街演唱。这种模式放到今天,很容易被视为老土和扰民,但要注意的是,如今在许多公园里,中老人们成群聚在一起,依然在这样唱歌。
对于他们来说,唱歌是一种娱乐需求,一群人扎堆唱歌是一种交际需求,而且因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差、意愿较低的缘故,卡拉OK的需求甚至会非常重要。但对于他们而言,城市里的量贩式KTV又难免太年轻,即使不排除有不少赶时髦的老人家,但从现阶段来看,大多数中老年人出于观念和消费习惯,仍然很难将KTV当成普遍的消遣,这其实也是他们宁愿选择户外、选择公园的原因。
公园作为开阔的公共场域,对噪音容忍度相对较高,确实比较适合老人们聚集唱歌,但多少仍存在噪音问题。而且户外唱歌受天气影响较大,无论烈日还是阴雨,都会让他们失去消遣机会。
那么,社区式卡拉OK有没有可操作性?比量贩式KTV还要便宜,比起公园又有瓦遮头,噪音可以被墙壁隔绝,又处于社区之中,老人出入方便,是不是更好的选择?
当然,给个提示,这种社区卡拉OK千万不要按时钟计费,一定要采取人头加时钟的方式计费,不然二三十个老人只开一个包间时,经营者就要欲哭无泪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