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禅坐于海边崖头,禅坐处距水面数尺有余,期间怪石林立,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一个维度的距离?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一个维度的距离(一个维度空间的遐想)

一个维度的距离

一日,禅坐于海边崖头,禅坐处距水面数尺有余,期间怪石林立。

忽悟,吾观奇巧顽石而已,但蚁虫行之期间,应如嵩、华、泰山之类,巍巍峨不绝于口。吾若玩性而起,脚踢几块碎石入水中,对比蚁虫则如山崩地裂。

蚁虫视我如神物,而我与蚁虫又真实存在,只是蚁虫生存于二维空间,我活于三维世界。那定有看我如蚁虫般,而活于四维之域的生物。

或可称之为神,或为仙,或为道,或为佛,或为菩萨。

感念至此,吾甚喜而又惶恐,甚喜于我与我佛及菩萨神交多日,惶恐于我知之甚少且甚晚。

道家一直尊崇的“道”,佛家一直追求的‘如来’,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的存在。很多时候,都认为是一个规律,一条法则,一个观念,一种认知。。。

实际上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一个维度对另一个维度的上帝视角的观察,这些我们的追求的“道”和“如来”是一种现象,是一种比我们高维度的生物(暂且这样论断和称谓吧)看到我们芸芸众生生活和思考方式后,心急如焚认为从长远的时间和空间来看应该是另外一种生活和思考的方式呢,这个没有定性,是哪一种是绝对正确的。

我们很多思想家和哲学家,就从这些自己悟透的、体察到的他们的蛛丝马迹中,提炼出一整套的理论,来以此靠近他们的那一套运作体系,这其中比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等,但是这也只是,那套体系的一个片面的、一个角度的描述。

最佩服的一句话是《道德经》中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其中有次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大家解释的是:道可,道非,常道。说的是断句应该这样段,才符合我国人模棱连可的性格,才符合道家中庸、上善若水的阐述。实际上不是的,这是老子最务实的一种阐述,他认为的“道”是一种现象,是习性,只言片语肯定是讲不清的,是上个维度的习性,遍布于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低俗的如田间地头民间俗语,高雅的又像庙堂之上的高谈阔论。这就解释得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一句什么意思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到这个地方,已经把本维度的东西讲完了,已经到上个维度了,很妙的一句话“道法自然”直接进入下一个轮回,这个维度的“道”是从哪里来的,他在上个维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道法自然”从他们的自然中来的,是从他们各个角落里总结出来的。在高维度的生存中应该会重新一轮的“地法天,天法道”等等,到更高维度,层层不息!

还有佛陀释迦摩尼的修行,做为一个国家的王子,放着舒服的荣华富贵不去享用,偏要走一个艰难的修行的道路,就因为出城门看到了老者、病者、乞者。。。就想找到一个解决的方法,(实际上这里有一个bug,你看到这些受苦的人,应该是给他们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像我们的革命者那样,去奋斗改变这一切。他不是,而是去修行,想从精神层面超度他们,让他们像阿Q那样生活,精神胜利法。说白了,就是要让这群人虽然饥肠辘辘,两袋空空却要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估计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后来的印度国父甘地那套不抵抗政策,和这个想法做法基本上差不多)自己去修行了,最开始是苦行僧,天天折磨自己,差点丢掉了自己的生命,因为是王子修行,最开始追随者挺多,慢慢的都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恩惠,也就离他而去了,最后仅剩下五个人,一直跟着他,一直来到那个菩提树的寺庙,他开始打坐冥想在菩提树下,据说是七天七夜不吃不喝,跟随他的五个人,一看这不行啊:是不是王子疯了啊,最后也都离开了。。。到这个时候,已经进入释迦摩尼的一生的深渊谷底了,只有他自己孤苦伶仃的在菩提树下想着自己的教义是哪个地方出了纰漏,到底宇宙的运行和人心的转变是否有什么联系,甚至到最后他都怀疑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神的存在,到第七天他也想透了,想开了悟出了八苦、四谛。。。这套东西,清楚了自己教义应该向谁去传才能更好的发扬光大(这一句是我猜的),精神抖擞的开始了新的创业生涯,建立了有史以来最牛X的轻资产咨询顾问公司。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是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冥想打坐结束说的第一句话,有时候翻看佛经和研究王阳明的心学之后,发现应该王阳明最后悟道的“心即是理”的心学核心应该是佛经。佛经中的两个经典著作《心经》和《金刚经》都在阐述一个和《道德经》一样的观点,就是我们信奉的至尊明理,是不全面甚至是不合理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不太符合常规,我们奉为经典的道理是我们在万千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来的,你打坐七天就把我们这些理论经典全部推翻,这七天你经历了啥?他应该是在冥思静坐中看到了另一个高维度的空间,看到了那里的景象及我们理解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个维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因为在那个维度他们固定的道理,甚至生物在我们这里是千变万化的,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非菩萨。这也就是我最开始说的,我们所谓的“佛”“道”“菩萨”甚至是“法”,在这些智者的眼中是不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是另一个世界对这个世界的一个启示和提示,他们看到的那一小部分、细微尘埃,而做出的一部相当于那边预言的著作,在这个世界历经千年依然被奉为经典。这就是碾压,各方面的一个碾压。用一个专业名词,现在很火的一个词:降维打击。

你的毁灭和你无关!很酷的一句话。我没有看过《三体》,但是在网上或者是抖音上看到的这句话时也是猛的一震!到底一个维度对另一个维度的打击是多么凶狠的打击,听到这句话的人能想象出来是多么的绝望。

文章到这里,应该就有人问了,我写这篇文章是在贩卖焦虑吗,我们就是别的高等生物设置的一个监狱,人间好苦。。。。。。等等,如果是这样,我就没有多大必要抒发自己的一个观点了,因为像这种猜想,像这种阴谋论的文章在某户,某条,某音多得不得了。。。。。。我穷极思路,挖空心智就是想告诉那些和我有缘的,能看到我这篇文章的人,我的观点就是四个字:人间值得!

我们又回到最开始那个场景:一个年轻的思考者(实际上年龄已经步入中年),发着楞,看着崖石上忙碌的蚁虫,从上到下,从早到晚,或者是在搬着食物,或者是在匆忙的奔跑着,陷入沉思。幻想着有更高生物的存在。意动身动,把一个看起来有点松动的顽石踢入水中,随着“扑通”一声,溅起一朵不大的浪花。比较有趣的几个问题来了:这些看到这件事的蚁虫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往后的生活他们是否会有所改变?甚至他们趋吉避凶的方式在哪里?

小的时候,都听说过:看到蚂蚁上树,就是要下大雨了。这是他们自己的一个感知,也许是体感也许是嗅觉,反正是自己的一个感应,不是人类或者其他哺乳动物告诉他的。按照他们的感知他们躲过了一次灭门的灾难,另外,这个灾难也不是人为的。

他们每天(他们的计算时间应该比我们快吧)也是为了生计来回奔走,大部分的蚂蚁都会完完整整地度过一生。但是有的蚂蚁会碰到一两个无趣的好心人,故意把面包渣撒在他们的洞口,省去了他们奔波的时光;也有的蚂蚁会遇到一个恶作剧的人,拿着棍子不停地摆弄这些小生物,甚至会厌烦的两个手指捏搓一下,宣布了这个小生命的结束。以上这些不管是好的经历还是坏的经历,相对于整个蚁群数量来说,都可以忽略不计。我们人类也一样,老天造化弄人的哪一些人和整个芸芸众生来说,也是微不足道的,所以,相对整个概略来说,我们是可以安心的。

最后,如果猜想是成立的,各个维度均有生命存在,按照一维的细胞、二维的蚁虫、三维的高级动物,目前熟知的数据来说,低维度到高维度的生存的生命数量是一个金字塔模样的模型,所以这就造就了整个“自然”的平衡和稳定。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去生活,努力的去奋斗,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多彩,我们一定要活出自己的一片小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