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德·菲尔德执导,奥斯卡影后凯特·布兰切特主演的《塔尔》,入围2023年奥斯卡六项大奖,布兰切特在片中展现卓越演技,本被视为影后大热门,却败给《瞬息全宇宙》的杨紫琼。

登过奥斯卡的她们被严重低估了(呼声最高到奥斯卡落选)(1)

本片主轴是一名事业有成、享誉国际的女性指挥家莉迪亚·塔尔,从职业生涯的高峰如何自我堕落的过程。

本片除了布兰切特出神入化的演技,拿到多项国际女主角奖。

片中透过指挥家的小圈子,展现权力滥用的状况,也引起各界讨论。

特别是片商在电影宣传的操作上,以及编导处理题材的方式引发不少争议,也使得《塔尔》虽然在电影表现上成就斐然,获得一致好评,但舆论却对内容给出褒贬不一的评价。

登过奥斯卡的她们被严重低估了(呼声最高到奥斯卡落选)(2)

首先,以电影宣传来说,片商一开始的做法,是把本片当成真人传记电影,由布兰切特饰演知名成功指挥家。

许多捧场的影迷在看完电影之后纷纷百度,却发现根本没有莉迪亚·塔尔这个人,才发现“被骗”。

这自然是受限于布兰切特的影响力。她从英女皇伊丽莎白一世,到影坛巨星凯瑟琳·赫本,以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都演得出神入化,全都饰演人类文明史上的名人。这也让观众误以为莉迪亚是真实存在的伟大女指挥家。

这个操作跟电影寓意结合,更彻底展现了导演托德·菲尔德的用意。

在这个讲究“思想正确”的时代,他想要借着一个身份政治正确的虚构角色,去探讨权力如何被滥用。一般来说,权力滥用是体制与人性造成,跟性别无关。

登过奥斯卡的她们被严重低估了(呼声最高到奥斯卡落选)(3)

而权力如何被滥用?放回到观众误以为莉迪亚·塔尔是真实存在,就更显得讽刺。

古典乐是音乐圈最至高无上,最菁英的类型。它源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明对基督教会的反动,由当时的权力阶级跟商人阶级,共同导出的一个音乐派别。

从帝王贵族到商贾富人,全都是在满足中上阶层的喜好所存在的音乐。但也正因古典乐的受众主要是中上阶层,它就更容易得到金钱、体制与文化资源的挹注,从国家殿堂,到学院体制,都把古典乐视为至高无上。

登过奥斯卡的她们被严重低估了(呼声最高到奥斯卡落选)(4)

而数百年来伟大的音乐人在追求巅峰的同时,也都投身到这个乐风,并生产出许多人类文明最伟大的音乐作品。

随着时代改变,中产阶级出现,蓝领阶级的消费力提高,流行音乐与其他乐种横扫世界,成为音乐的主流。

而古典乐则作为最高象征,继续吸引音乐技术卓越的乐手进入窄门。

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跟其他需要高端技术的职业一样,如F1赛车手,参赛者必须有相当程度的家庭资源,从小接触训练(当然在制度下,会容许有才华跟机运的普通人因故受惠,但人数极少)。

登过奥斯卡的她们被严重低估了(呼声最高到奥斯卡落选)(5)

古典乐手的数量远低于其他乐种的乐手,因为各种门槛极高,除了天赋、就学机会、训练时间,运气,还需要家里有钱。

想当古典乐手,比登天还难。

而指挥家作为乐团的领袖,就必须是更出类拔萃的人物,才能有机会取得位置。

全世界的指挥家如凤毛麟角,人数很少(当然人数最少的是F1赛车手,不到100人)。

而能拿到国家级乐团首席指挥的人,就更加稀少。

照理说,成为指挥家的难度那么高,在文化上古典乐地位又很高,指挥家应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现实却并非如此。

登过奥斯卡的她们被严重低估了(呼声最高到奥斯卡落选)(6)

因为古典乐是早期资本主义兴起时的遗留物,它早已附随在资本体制的权力架构下,成为常人难以企及的事物,所以受众极少。

但它的受众,因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中上层,即使听众再少,社会地位跟待遇酬劳,也都胜过绝大多数音乐人(即使流行音乐,功成名就并赚到钱的也是极少数)。

他们的市场审查机制,更受到上层社会的宰制。

这也构成导演拿“指挥家”当背景的理由。

当片商把莉迪亚·塔尔当成真人宣传时,观众会信以为真,因为绝大多数观众是因为影视娱乐才认识布兰切特,平常连一个指挥家的名字都叫不出来,那远离庶民的日常生活太远。

所以会把《塔尔》当传记电影看,也因此“上当”之后,恼羞成怒,怪片商乱宣传。

登过奥斯卡的她们被严重低估了(呼声最高到奥斯卡落选)(7)

但这个点偏偏贯穿了《塔尔》全片。

古典乐的听众几乎跟全世界传统音乐的听众一样少,但因为上层社会掌握的权力,让古典乐持续掌握音乐界最高阶的位置。

然后古典乐本身却几乎都在重演过去伟大作曲家的作品。

随着体制越僵化(或单纯只是时代改变),古典乐团展演的乐曲越没有新作曲家的作品。

而有能力从事古典乐曲创作的乐手,大多跑去影视、电玩圈做配乐,这一类如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已经是在古典乐标准上,将听众极大化的人物。

但以电影配乐成名的汉斯·季默,听众人数却远超过他许多。

登过奥斯卡的她们被严重低估了(呼声最高到奥斯卡落选)(8)

反过来说,指挥家的作用,是重新演绎乐曲,但并非创作(过去无论莫札特、贝多芬,都会登台自己指挥,甚至构成表演的一环),那指挥家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各种有名无名的古典乐手,除了靠展现演奏的技艺来取得名声位置,他们可能不比一个地方上的摇滚乐团,更能展现自己关于创作的价值(当然,演绎他人的曲子,也被称为音乐创作,这一块无暇深论)。

这也是电影开场,布兰切特带出来的第一个议题。

她身为白人,千辛万苦靠自己演绎音乐的才华,担任柏林爱乐的首席指挥。

她在大学的课堂上,对这点高谈阔论。为何交响乐团需要指挥家,而学生们又想成为怎样的指挥家?

登过奥斯卡的她们被严重低估了(呼声最高到奥斯卡落选)(9)

课堂上布兰切特与有色人种男学生的争辩,点出了一个绝大的音乐史难题。

她阐述指挥家所扮演的角色,并要学生去想像,对于过去的曲子,如何产生极为个人并独特的诠释。

她抛问与解答的内容,已触及哲学范畴。

亦即虽然曲子并非指挥家的作品,但透过时间掌握的方式(主要),并把自己心中对于乐曲的想像与感受,透过自己的双手指挥乐团,去重新展演乐曲,这是指挥家的存在意义。

登过奥斯卡的她们被严重低估了(呼声最高到奥斯卡落选)(10)

但男学生开始反驳她的点,又触及到另一个大题目。

当布兰切特讲到巴赫的乐曲时,问男学生会怎么阐释,男学生却回她因为巴赫压迫女性,所以他对巴赫没有兴趣。

这问题触及到当代视野的关键,应该也要是本片要面对的,权力滥用的要点。可惜导演并没有真正处理。

登过奥斯卡的她们被严重低估了(呼声最高到奥斯卡落选)(11)

在思想正确的时代,创作者即使创造了崇高的作品,却可能因为自己的严刑反正确,而“被取消“。

例如《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就因为对变性者的争议言论,而被公众给抵制,被取消。

对布兰切特来说,男学生的反应,就是把思想正确凌驾在音乐艺术之上。

而且把现在的人权,套在几百年前古人身上。因为自己的喜好,就否定过去伟大的文化遗产。那变相的就是用政治来干预音乐。

登过奥斯卡的她们被严重低估了(呼声最高到奥斯卡落选)(12)

当代文化能否干预创作的自由?被干预的例子,可说罄竹难书。但真正的艺术作品,却总是超越时代而被留下。但这也涉及一个点。

创作归创作,发表归发表。一个人可以在深山创作伟大作品,但没人知道。

也可以设法将自己的杰作,透过途径发表出去。

但发表就涉及权力。谁来决定什么乐曲可被演奏,乐手的什么风格被认为是适合演奏的?这都涉及到指挥家所处权力位置,跟存在意义。

登过奥斯卡的她们被严重低估了(呼声最高到奥斯卡落选)(13)

唯一能突破这个点的,就是纯粹的技术。演奏技巧、乐理的掌握,与接近宇宙真理的数学法则。但偏偏所有的艺术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受众。

纯粹的技术外,还有关于文化、文明、情感,与社会脉动的其他因素,这些都决定了艺术的价值与意义。

课堂上的这个提问很重要,偏偏在此只有抛出疑问与争执,完成了一个绝佳的戏剧效果,但没有深入探究创作、作品发表,与权力机制的相关问题。

这个争执点,构成了布兰切特事业败亡的第一个警讯,更构成了她的自我怀疑。她怀疑的是指挥家到底有什么价值。所以后续她跟自己的导师或同事聊天时,不时透露出——也许我们这一小撮人,不过是在更大的体制限制下,设法创造意义(如何审查、怎样诠释才高明),目的不过是为了抢一个位置——但那似乎与创造,或创作,都毫无关系。

登过奥斯卡的她们被严重低估了(呼声最高到奥斯卡落选)(14)

而导演与编剧应该要就这个漂亮的开场,与后面这些对话,透过情节去开展布兰切特的自我质疑,然后呈现音乐艺术的本质,与她个人存在的意义辩证。

结果这一点并没有体现。

正如许多评论所指出的,导演似乎有意要让布兰切特尽展她的卓越演技,所以上面讲的这个超大命题,在电影中完全不处理,而是让布兰切特用表情来诠释。

所以观众只觉得她好像受困于什么阴影当中,走不出来。只看到一大堆女主角的日常生活,无意义的慢跑与打拳,然后不知道她在对抗什么,烦恼什么。

登过奥斯卡的她们被严重低估了(呼声最高到奥斯卡落选)(15)

而电影后段,因为性骚扰的丑闻,与得罪同事、乐手跟下属,导致塔尔身败名裂。

有人说前面步调走那么慢,后面却突然急转直下,很莫名其妙。

虽然有巧妙设计线索,就是她之前透过权势扯上的不当关系,对方跑到她家偷东西,寄威胁信什么的,这些早就在前段都显露过。

登过奥斯卡的她们被严重低估了(呼声最高到奥斯卡落选)(16)

但正因为导演没有专注把课堂上的那个存在主义式提问,跟女主角滥用权力的种种连结起来。

反倒释放着布兰切特演内心戏,将议题处理得过于隐晦,使得女主角滥用权力,跟她对于艺术与时代的意义转换下的自我质疑,没有好好的捆在一起。

这使得明明很多对白都有亮点,但场景调度跟画面却不搭,寓意整个被破坏掉。

登过奥斯卡的她们被严重低估了(呼声最高到奥斯卡落选)(17)

因为权力滥用,不但与体制有关,也跟个人的欲望与情感都有关。

但这些讨论与呈现,都分散在一段又一段的简单对白中,其他部分只有布兰切特的内心戏,几乎都是她独处的时候,所以没有对白,只能靠她的表情来猜她在想什么。

这绝对是导演的错误。

因为编剧每个桥段都设计得周全。例如电影最后,当女主角身败名裂,跑到柬埔寨以自己残存的威名,去指挥古典乐界向来瞧不起的,为电玩迷创作的游戏乐章。

登过奥斯卡的她们被严重低估了(呼声最高到奥斯卡落选)(18)

在登台前她想先去按摩放松,到了SPA会馆,发现按摩师坐成一排,身上有编号,让她隔着玻璃挑选自己喜欢的按摩师。

这其实就是一个对古典乐界权力机制的譬喻。

作为指挥大师,她的能力完全没问题,却只因为社会争议,与性骚扰逼死她人的疑云,被赶下神坛。隔着玻璃靠外表与感觉,挑选按摩师,跟他们拿评分表评选乐手,或透过各种方式明争暗斗,去讲首席指挥的作法,根本没什么两样,一切都跟艺术跟音乐的本质无关,而她深陷其中。

所以她冲出会馆,在路边呕吐。

登过奥斯卡的她们被严重低估了(呼声最高到奥斯卡落选)(19)

像这最后的关键爆点,编剧早就都想好了。

但在导演的铺陈下,观众只看到布兰切特走来走去,看她发生一堆争议,然后事业垮了。

但所有有意义的部分都不处理,只能让观众凭空组合。

也许有人喜欢这种导演方式,但相较许多层次分明叙事缜密的影史经典,本片导演的败笔实在太多,浪费了布兰切特的演技。

登过奥斯卡的她们被严重低估了(呼声最高到奥斯卡落选)(20)

更糟的是,导演口口声声说本片主要是“彰显权力滥用不分性别”,所以故意挑女指挥家来做文章。

但这思考极为肤浅。也根本不去碰文章开头提到的,古典乐界的权力体制的问题。

古典乐界向来歧视女性,在思想正确的时代可说更变本加厉。

登过奥斯卡的她们被严重低估了(呼声最高到奥斯卡落选)(21)

本来女指挥家就只有个位数。在马林·艾尔索普于2021年卸任巴尔的摩首席指挥后,马林·艾尔索普获任亚特兰大首席指挥前(电影中布兰切特都有提到这两个名字),美国大型交响乐团的女指挥家人数,曾经是0人。

而欧洲一级交响乐团女首席指挥的人数,是0。

《塔尔》里面的女指挥家莉迪亚·塔尔,虽然是虚构人物,在很多细节上跟美国女指挥家马林·艾尔索普相似。

她是第一位录制《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的女指挥,也已经公开出柜。

但没有性丑闻。

登过奥斯卡的她们被严重低估了(呼声最高到奥斯卡落选)(22)

《纽约时报》为本片采访了马林·艾尔索普,她对《塔尔》的回应,也就狠狠地打破了导演的自以为是。

内文的大概意思是,以为女人如果站上同样的权力位置,就会落入传统的权力结构陷阱,根本就“为之过早”。

这些职位(一流交响乐团)上还没有任何女性,也没有有色人种,以为女性跟有色人种会在这种大师迷思下丧失自我,真是愚蠢。

登过奥斯卡的她们被严重低估了(呼声最高到奥斯卡落选)(23)

马林·艾尔索普的话,就点明了古典乐界为了维持权势,靠制度限制新人,以保守封闭的方式,自我限缩。

那不仅是从业人员的内部剥削,也跟背后黑手有关。

古典乐能维持现状,靠的是国家权力者跟富豪财团的赞助,这些剧本都提到了,所以女主角才会因为性丑闻,被赞助者要求开除,被踢出柏林爱乐乐团。

登过奥斯卡的她们被严重低估了(呼声最高到奥斯卡落选)(24)

她的指挥能力根本就没问题,她不也正是被体制肯定技术的的大师,却只因为丑闻,就被否定了艺术成就?因为资本家与权贵掌控了一切,她只不过是资本主义下的奴隶,就跟柬埔寨SPA店的按摩师一样,都没有真正的自我价值。

剧本都顾及到了,导演却不知为何把电影导得一团迷雾,破碎失焦。

浪费了一个好剧本,与一个好演员。

这其实不免有些可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