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化源远流长,把非常艰深难懂的哲理提炼成通俗易懂的民间俗语,也算是老祖先的一大发明。其实文明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每天都要遇见的生活琐事上。

男女授受不亲的下一句(人人皆知男女授受不亲)(1)

比如“男女授受不亲”就是一句世人皆知的俗语,其意思非常容易记住,也很好理解,可谓是言简意赅直截了当。尽管这种封建的思想有些拘泥于常规,可也是至理名言。

一、俗语的世俗性

于是问题来了,男性跟女性之间,固然不能够过于直接的亲密,无论是赠与她人礼品还是接受他人礼品,都不适宜在私底下直接进行,以免遭人议论非议。那么就像淳于髡提出的假命题所说的,一个人的嫂子掉进河里,这个小叔子该不该出手相救呢?

男女授受不亲的下一句(人人皆知男女授受不亲)(2)

对于男女之间的问题,古代人很是忌讳,毕竟是男女有别,适当的避嫌还是要有的。至于肌肤上的直接接触,私底下的语言沟通,这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

按照《礼记》中的记载,他们提倡的就更加严格具体,比如男女不可参杂坐在一起,这个问题现在就很难做到,公交车上男女混杂乘坐大家觉得很自然,并没有什么。

谁能保证一车都是男的,或者是女的,显然难以做到。至于男女之间不能亲自赠与物品,叔嫂之间不能有太多的直接交流等等,也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境界。

男女授受不亲的下一句(人人皆知男女授受不亲)(3)

二、道德礼教,贵在权变

“男女授受不亲”的源头其实很难说在什么地方,但有一点,《礼记》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依据。不够在什么地方都有人常见的“刺头”,比如战国时期的著名的雄辩家淳于髡,这位就是老是挑礼数毛病的专家。

这天闲来没事,淳于髡找到当时亚圣孟子说我来请教一下。都说“男女授受不亲,是礼仪最根本的大法,这个我不敢苟同。孟子淳于髡也算是老朋友,一听这话赶紧接道,这是自然,世界上就男女两种人,必须要有章程才对,这个规定符合儒家礼法。

男女授受不亲的下一句(人人皆知男女授受不亲)(4)

淳于髡一看自己挖的这个坑孟子已经跳进去了,于是便接着开始发难说,既然是这样,现在嫂嫂洗衣裳掉到了河里,作为弟弟的看见了救不救?这个问题是个两难命题,小叔子去救嫂子,势必要用手接触女人,这就犯了孔孟之道的大忌,要是不救与人的本性不符。这个问题的杀伤力非同一般。

男女授受不亲的下一句(人人皆知男女授受不亲)(5)

孟子听了很是震惊,如果不去救自己的嫂子,那不就是禽兽一样吗?原话就是嫂溺不援,是豺狼也。接着孟子就给淳于髡详细地解释这个桥段的由头,这才推演出“男女授受不亲”的名言。那就是说男女授受不亲,这是常礼,应该遵守,但是嫂子掉进河里,小叔子应该出手相助,权也,也就是凡事可以权变,不能拘泥于教条。

男女授受不亲的下一句(人人皆知男女授受不亲)(6)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久远,后来的人们大多只记得“男女授受不亲”这前半句话,其实后半句才是问题的关键,这句话统一起来理解才能反映孟子本来意思,才能把握古代哲人的智慧结晶。

男女授受不亲的下一句(人人皆知男女授受不亲)(7)

三、求贤若渴,物以类聚

话说这淳于髡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却是战国时期齐国非常出名的雄辩家和政治家,更是非常睿智的思想家。这位博学多才,尤其是善于辩论,就连孟子见了也甚为头疼。当年齐威王在主持工作的前期,曾经一段时间沉迷于淫乐不能自省,大臣们都不敢直言相劝。

男女授受不亲的下一句(人人皆知男女授受不亲)(8)

淳于髡知道齐威王喜欢用隐语的这个嗜好,于是对齐威王讲故事说,有个国家有一只奇怪的鸟,这鸟飞到皇宫里,也不走也不叫,这一呆就是三年,不知何故?

齐威王一听便知道淳于髡的用意,暗暗赞叹这位的才华,也不说破。只是用隐语回答说,这只鸟不飞则已,要是想飞的话,一下子就能飞到九霄云外。这鸟不鸣则已,要是叫起来能惊天动地。这就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典故

男女授受不亲的下一句(人人皆知男女授受不亲)(9)

常言说响鼓不用重锤敲,淳于髡的讽谏显然收到奇效,齐威王从此下定决心力求通过变法图强。他整顿吏治,选贤任能,在很短的时间里,齐国府库充实,国力大增,社会繁荣,重振霸业,成为当时中原诸侯国的一哥。

后来到了齐宣王时代,这位求贤若渴,号召天下人推荐有才干并且品德好的人才。淳于髡很听话,在一天内就向齐宣王推荐了7名贤士。齐宣王高兴之余很是纳闷,对顷刻间出现的这么多能人贤士不可理解。

男女授受不亲的下一句(人人皆知男女授受不亲)(10)

于是齐宣王叫淳于髡问道,能在方圆千里的地方内找到一位贤人就非常不易,先生在一天的时间就推荐7位,按照这个节奏,贤人岂不是比比皆是。

淳于髡笑了笑说,人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聚集在一起,鸟类也是按照同类栖息在一起,同类的东西总喜欢找到同类。与这些鸟类一样,我淳于髡向来喜欢与贤士打交道,那些泼皮无赖是不会与我交朋友的。

男女授受不亲的下一句(人人皆知男女授受不亲)(11)

大王你也看出来,我的这些朋友个个德性高尚,至于才智那就只在我之上。大王叫我寻求贤士,这就简直就是像在河里舀水,轻而易举,取之不竭。大王总不会是嫌我举荐的贤士太多了吧?其实我手里的的贤士多得很,何止这7个人。

齐宣王听了茅塞顿开,不由得对淳于髡另眼相见。事实上 天下的能人贤士不是没有,就看叫谁去寻觅。道行高的人自然有道行高的朋友,今天本王才知道这个道理。此后人们便用"物以类聚"来形容志同道合的人,这也是物以类聚的来由。

总结

中国是成语之乡,据传,墨守成规这个典故就出自邓州这个地方,说的就是墨子与鲁班的故事。当年鲁班善于攻城,因为他是能工巧匠,在当时攻打城池的一些战争武器就是这位发明的。而墨子是守城的强手,这两个人打的是不可开交。

男女授受不亲的下一句(人人皆知男女授受不亲)(12)

这天,鲁班设计骗来墨子说,我把你困在这里,这样就可以去攻占你的城池了。墨子一笑说,即便是我不在,将士们已经会按照我的守城规矩来保护城池,没有我你照样吃败仗。其实这个典故就是墨守成规成语的由来,更是一段智慧的交际。

男女授受不亲的下一句(人人皆知男女授受不亲)(13)

中华文明历史积淀深厚,有时候一句简单的一个成语,一个典故,一句俗语,其实都沉淀着古老又有睿智的思想内涵。古代封建的一些思想看法甚至认识,不仅要坚守,更要善于变通,这样才能推动历史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