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少林买地 惊呆网友

前两天我正在复习金庸的《天龙八部》,突然看到一个热搜,说中原武林第一大派,嵩山少林,在当地买了块地,花了四个多亿。

价值515万的房产被407万拍走(豪掷4.52亿买地做房产)(1)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事后媒体辟谣了,说地是两家合买的,那我四舍五入吧,相当于少林买了半块地。

少林买地,引发争议。

正方觉得挺好,房地产不景气,现在卖了地,文旅项目可以拉经济。

反方觉得很震惊,

1、少林原来这么有钱,我的香火钱是不是没给佛祖?

2、方丈释永信,圈钱又圈地,这样的方丈行不行?

3、佛家弟子本应六根清静,出家人搞房地产,太稀奇!

大家好,我是正反方两边横跳同花顺。

今天我们来看看少林寺为什么这么有钱!

价值515万的房产被407万拍走(豪掷4.52亿买地做房产)(2)

图片来源于网络


2►

寺院经济 古已有之

少林寺为什么这么有钱?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历史上,寺庙都是怎么赚钱养活自己的。

寺院经济自古以来就有,按唐朝人的说法、“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最早寺庙的财源,很简单,就两种官方赏赐与民间施舍。

在古代,寺庙如果跟皇帝关系好,官方赏赐不会少。

据《少林寺准敕改正赐田牒》记载、唐初,高祖李渊曾赏赐少林寺“良田一百顷”,相当于140多个足球场吧。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再赏赐少林寺田地四十顷。

民间施舍,顾名思义,就是大家的香火钱,包括大户的募捐,只要香火旺盛,寺院自然可以衣食无忧。

这个是大家对寺院的传统印象。

价值515万的房产被407万拍走(豪掷4.52亿买地做房产)(3)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如果你以为,寺院僧人的经济活动,都是像虚竹那样,只是在后院种地,那可就太不食人间烟火了,虚竹他爸听了都得摇头。

根据《释道论》的记载:

东晋时期,寺院经济活动,除了种田,还从事商业、手工业、占卜、医病等营利活动,目的不再只是解决僧侣的生活必需和佛事活动的开支,而是走上了寺院资产扩张的道路。

价值515万的房产被407万拍走(豪掷4.52亿买地做房产)(4)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南宋时,江西抚州莲花寺出品的莲花纱,是当时比爱马仕还高端的奢侈品,因为工艺复杂,出产量很低,周边出现了很多A货仿品。

南宋的水利生产技术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水力磨坊是最先进的生产工具,相当于今天的光刻机,都是寺庙直接经营的。

如果你对少林买地特别惊讶,那你肯定不知道,古时候寺院在金融行业做得有多么专业。

宋朝时,寺院开设的放贷机构叫“长生库”,既可以吸纳存款,也可以抵押贷款,甚至可以信用贷款。

南宋黄震在《黄氏日钞》中提到一个故事:

价值515万的房产被407万拍走(豪掷4.52亿买地做房产)(5)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绍兴府有一个叫孙越的读书人,幼时家贫,不过他的叔祖很赏识他,在长生库存了一笔钱,作为侄孙日后参加科考的费用。

汉学家伯希和整理的“敦煌写本”,收录有敦煌寺院的年度结账报告,敦煌寺院约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放贷。

所以寺院经济,自古以来就包括金融、手工、医药等 营利性活动,寺庙有钱,本身不稀奇。

回到当下,来看少林,走过1500年的光阴,到了这届方丈释永信,发家的故事有点东西。


3►

释永信 是不是好方丈?

1982年,李连杰演的《少林寺》在香港上映,这让远在河南郑州的少林寺,红到发紫,5年后老方丈圆寂,他的徒弟释永信,当年只有22岁,成为少林寺的当家人。

释永信的开局真的是地狱难度,刚接手时,少林的钟楼鼓楼都已经破败,少林要不要赚钱发展。

这个问题,释永信的回答很明确,

价值515万的房产被407万拍走(豪掷4.52亿买地做房产)(6)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98年,释永信带领少林成立了公司,也就是现在的少林无形资产公司,商业帝国由此展开。

少林寺的商业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从98年到05算是试水阶段,少林开始公司化,创办德国分寺,成立少林书局。

授权网络游戏《少林传奇》。

总体上还是小打小闹。

第二个阶段是发展阶段,从05年到09年,少林全面进军娱乐和商业,拍了电影《新少林寺》,组建旅游集团,著名的武僧培训基地,就在那时候建立。

为了吸引流量,当时的少林官网直接公开了大量武功秘笈及少林药方,方丈带头做业务,给10个联通号码开光。

今天看起来不少骚操作,在那时候都是提升业务量的运营利器。

第三个阶段是09年至今,少林完全产业化,有外资开始注入,并购其他寺院,连锁扩张等资本动作,越来越多的出现。

少林资本威震武林。

价值515万的房产被407万拍走(豪掷4.52亿买地做房产)(7)

2009年大牛市,少林寺上市的传言频频传出,大家都在疑惑,大A的盘面上,会不会出现一个票的名字叫少林寺,少林72绝技,挑战大A王者酱香科技。

毕竟隔壁峨眉山早就上市了,少林如果上市,佛祖也不会不答应。

但是这一次,方丈止步了,方丈还是明白人,掐指一算,大A这个众生皆苦的地方,凶多吉少,不去不去。

各位股民朋友,你觉得少林应该上市吗?

有一说一,疫情之下,许多传统景区都揭不开锅了,皮带哥都要卖房求生存,少林能还能大手笔的买地,方丈的操盘水平,确实可以。

只是这一掷千金的实力,有点露富了,让大众都有点(仇富),不是,茫然了。

难道真的是菩萨归菩萨,资本归资本。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但是当菩萨和资本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我跪下磕头的这位,是菩萨,还是菩萨资本呢?

释永信到底是不是一个好方丈?

价值515万的房产被407万拍走(豪掷4.52亿买地做房产)(8)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显然他是一个好老板,好经理,好投资人。

至于是不是一个好方丈,现在还不能盖棺定论。

在少林扩张的过程中,获得福报的人,会夸释永信是好方张。

选择清修的寺院和僧侣,可能因他背负骂名,心中认为他是坏方丈。

对于少林来说,最终的检验标准是大众的敬仰。

倘若最终,少林空有金灿灿的寺院和土地,却失去了民心。

那方丈显然是捡了黄金,丢了信仰,最终黄金信仰皆不可得。


4►

方丈凭什么不能赚钱

少林赚钱,究竟得罪了谁,为什么争议这么大?

想想看,当少林大赚特赚,财政获得了收入,资本获得了利润,外围的中小商家也都有了营生。

对当地的居民,也都有变相的好处。

少林这个IP也打响了。

但是,为什么大家都吐槽少林?

价值515万的房产被407万拍走(豪掷4.52亿买地做房产)(9)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少林真的只是一家文化旅游集团,类似宋城,或者迪士尼,那么少林买地,天经地义。

但问题是,少林之所以有这样的商业价值,恰恰是依赖少林的宗教和文化底蕴。

宗教之所以被称之为教,是因为具有社会教化的能力,“慈悲为怀”、“六根清净”“少林精神”,构建了普罗大众心中的一方净土。

但是如今,当我们走进少林,发现守门的武僧变成了聘请的保安。

虚竹们扔掉了扫帚,拿起了手机,扫地都由清洁工代劳。

而曾经的少林武术,如今已经沦为舞台上的艺术。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走进少林?

为什么还要少林消费买单呢?

嗯,为什么买单呢?

我想一定是我的问题,我要反思......

价值515万的房产被407万拍走(豪掷4.52亿买地做房产)(10)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反思,下次我去烧香,也就看看,不收藏,不点赞,只说一句:“你真好看”,转身就走。

感谢大家使用拈花指点赞。

感谢观看本期内容,感兴趣的话,欢迎评论互动。

我是同花顺,我们下期见。

【参考资料】

1、中国宗教型遗产地旅游开发的商业化问题研究_涂琼华

2、当代我国佛教商业化问题研究_王维实

3、房地产的新玩家,少林寺的烟火色 正经社

4、武术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李世宏

5、大侠怎么挣钱 吴钩

6、浅谈寺院的商业发展对宗教的影响——以少林寺为例 刘运红

风险提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