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712年,唐玄宗在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登基之后励精图治三十余年,在公元742年,将“开元”年号改为“天宝”,在唐玄宗的带领下,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不管是经济的发展还是文化的演变,对于后世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特别是在文化上,无数贤才涌现,诗歌的创作也达到了巅峰,也正是唐朝盛世让这代诗人的写作风格十分张扬自信,诗词中更是充满对国家的热爱和谬赞。

但其中也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词总是给人一种深沉抑郁的感觉,字里行间也是流露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政治动荡的无奈。

而他的人生也正如他创作的诗词一般,充满着悲愤和艰难,这位诗人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对唐朝后期的无奈(历经纸醉金迷与安史之乱)(1)

杜甫

他出生于唐玄宗登基那年(公元712年),在唐太宗大历五年逝世(公元770年),享年59岁。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杜甫所处的时代十分特殊,他经历了从唐玄宗到唐肃宗再到唐代宗这三个朝代。

而这三个朝代也是唐朝从鼎盛走向衰败的一个过程,那么杜甫的人生经历是否和唐朝的衰败有关呢,他所创作的诗词又与自己的人生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杜甫的这一生。

少年出游期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他的父亲担任过兖州当官,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杜甫的生活条件也比较优越,而杜甫最崇拜的人就是他的十三世祖杜预,杜预不仅在军事方面战功累累,在政治文化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而杜甫也想成为十三祖这样的贤才之辈。

那杜甫写诗的才华是天赋异禀还是后期的栽培呢?

我认为这两点都是让杜甫成为“诗圣”的重要原因,首先是先天因素的影响,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在当时与李峤等人被称为“文章四友”,他爷爷也曾经说过写诗是杜家人都擅长的事情,也确实如此,再加上杜甫在少年时期受到文化的熏陶,这些都奠定了杜甫诗歌在创作方面会大有造诣。

杜甫七岁时就能写下,“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这类诗词,到了青年时期,刚直不阿的性格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就好似他《壮有》诗词“嫉恶怀刚肠”。

少年时期的杜甫也酷爱出游,他在19岁的时候去了山西临猗,在次年还先后去了苏州、越州、台州等地。

杜甫对唐朝后期的无奈(历经纸醉金迷与安史之乱)(2)

在杜甫24岁时,便回乡参加科举考试,而后落榜,但是杜甫并不将这些放在心上,又开始出行旅游,还曾去过父亲所在的兖州,作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激励每个落榜生的励志名句。

直到开元二十九年,30岁的杜甫才回到了洛阳,他在洛阳盖了一座房子还娶了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为妻。

在回到洛阳的第三年,33岁的杜甫还和44岁的李白相识,二人还相伴出游、每日饮酒作诗,过得十分快乐潇洒。

可以说现在的杜甫是快乐的,他心中无牵挂无忧虑和烦恼。

困守长安不得志

直到杜甫35岁那年,杜甫来到了长安,那杜甫来长安所谓何事?

其实当时杜甫的想法已经发生改变,他想通过执政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那这样的想法又是何时萌生的呢?

杜甫虽然热爱漫游,饱读诗书,但心中却也一直未曾忘记祖先传下的家训,那就是“奉官守儒”,所以早在青年时期,杜甫心中就埋下了要为国效力的种子。

再加上之前与李白的相遇,李白当时已是“诗仙”,扬名万里,唐玄宗还曾召其入京,拜为翰林待诏。

受到诗坛前辈的影响和自己从小的教育理念,这才让杜甫下定决心从政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但这也是杜甫坎坷岁月的开始。

在杜甫来到长安的第二年,唐玄宗举办了“制举”考试,了解历史的应该知道一般古代考试都是科举制。

确实两者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制举考试是皇帝亲自拟定题目,而这也是唐玄宗首次将诗词加入到考试内容。

杜甫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机会,便奔赴长安参加考试。

但这次考试的结果非常不好,无一人入选,这是为什么呢?

当时朝廷有位宰相名为李林甫,在唐玄宗眼中的李林甫绝对是位能干忠心的有功之臣,但其实李林甫十分妒忌贤才人士,害怕贤才之能会损害到他自己的利益,可以说是卑鄙无耻之徒。

当时李林甫认为唐玄宗不应该亲自主持考试,怕那些凡夫俗子之辈扰了皇上的圣耳,而是先筛选,再由皇上定夺去留。

于是最后,这次“制举”考试就由李林甫担任“监考老师”这一职位,而最终结果无一人入选。

唐玄宗知道此次制举结果之后龙颜大怒,但李林甫却说这是可喜可贺之事,因为贤才之人都在为朝廷国家效力,自然是无人入选。

这样的无稽之谈,唐玄宗却深信不疑,其实这时的唐玄宗已经开始贪图美色,享受后宫的奢靡生活了,也正是这样才会让李林甫这样的卑鄙小人乘机而入。

就这样,杜甫白白失去了一次成为朝廷贤者的机会,还有一点就是这时杜甫的父亲可能已经去世,没有了经济支援的杜甫在这条求仕之路上也变得更加步履维艰。

杜甫此次制考失利后,只能不断地尝试其他途径来寻找机会,他给达官贵人写自荐信、写诗赋,但三、四年过去了,也没有得到任何的重视。

杜甫对唐朝后期的无奈(历经纸醉金迷与安史之乱)(3)

在杜甫赠送给别人的诗词中“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就将杜甫的心酸与窘迫描绘得淋漓尽致。

底层生活的苦楚艰辛与这些达官贵人奢靡无比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一次次地给杜甫敏感的内心带来冲击,他认为现在的大唐早已没有之前的意气风发,反而越来越黑暗。

那杜甫该何去何从呢?

杜甫只能等待,等待有一个好的时机能够一鸣惊人。

在杜甫来到长安的第五年,朝廷中传出唐玄宗将在次年封禅泰山,而杜甫献上了《三大礼赋》,引起了唐玄宗的注意。

于是唐玄宗召杜甫去往集贤院,便命令宰相李林甫考查他的文章,由于杜甫给唐太宗献上的《三大礼赋》在当时轰动长安,各路才子知道杜甫在集贤院时,便都赶了过来,于是杜甫在《莫相疑行》中写下了“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来描绘那天的盛况。

杜甫希望通过这次考察,能够受到朝廷的重要,但结果再一次颠覆了他的想象。

当时李林甫又一次从中作梗,劝诫唐玄宗如果这么快重用杜甫,那之前的无一人入选,恐怕会毁了皇上的清誉,于是只给杜甫一个“参列选序”的资格,简单来说就是等候朝廷有空闲职位出来就让杜甫上任。

这一等,又是三年过去了,而杜甫的生活也越来越窘迫,长安还连下了六十多天的大雨,杜甫便写下了“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杜甫生活的艰辛,旅店的雨水多到房中都有鱼,而青苔也已经长到了床边上。

而后去救济的粮仓购买大米,又看到小孩子天真无邪的在水中玩水,于是又写下了“老夫不出帐篷高,稚子无忧走风雨”与自己艰苦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当时的杜甫已经养活不了妻儿,便将妻儿安排到了奉先县,自己一人留在长安。

短期任职

终于到了公元755年,久经落寞的杜甫终于被朝廷想了起来,便给了他一个河西县尉的官职,这又一次让杜甫深感讽刺和心酸的,来长安十年了,当时的杜甫已经44岁,一身才华无处施展,得到一个芝麻小的官职,而县尉的主要工作就是处理基层的治安,有时还会因为百姓未缴纳粮食或者其他原因欺压百姓,杜甫不喜欢这类的工作,便拒绝了,当时杜甫的经济条件是非常差的,但是杜甫的心性也不愿意委曲求全。

杜甫对唐朝后期的无奈(历经纸醉金迷与安史之乱)(4)

之后朝廷又给了他管理兵器的闲职,不需要处理人情世故更不会欺压百姓,杜甫这才接受这一职位。

杜甫借着上任前的空闲时间离开长安,前往奉先县看望妻儿,杜甫一路上都在回想自己的过往,长安十载却空有一身才华无处施展,对于社会现状也是无可奈何和心酸无比,曾经“自谓颇挺出,李登要路津”的满腔热血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朝廷的昏庸而湮灭。

杜甫也将这次探亲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了下来,这就是杜甫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出自这首诗词。

当时杜甫是在半夜从长安出发,途经骊山,而唐玄宗不久之后也前往这里过冬,但此时的安禄山正在起兵谋反,而这个消息很快也会从安禄山传到骊山,这才让杜甫有感而发。

而到了第二天回到家中,发现自己的孩子因为没有粮食吃饿死了,杜甫十分愧疚伤心,写下“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其实我们从这里的诗句可以看出来,杜甫的写作风格已经开始发生概念,他不再只是关心自己的命运和前途。

如果说杜甫之前的目光是向前看,那么现在就是向后看,他为百姓们悲惨的遭遇感到悲伤和同情,他对阶级统治者的残暴和贪婪发出控诉。

杜甫对唐朝后期的无奈(历经纸醉金迷与安史之乱)(5)

杜甫自己可能也不会想到在几个月之后,大唐会迎来一场更大的灾难,杜甫又会遭遇怎样的打击呢?

公元756年2月,看望完亲人的杜甫又回到长安就职,但在五月份时叛军再次逼近,已到达潼关,于是杜甫只能先返回奉先带着家人向北逃难。

杜甫和妻子在城北的羌村安家,直到8月,唐肃宗李亨继位。

而流亡在外的杜甫得知唐肃宗继位之后,内心十分激动,立马收拾行囊准备面圣。

但杜甫才刚出城就被叛军抓获,俘到了长安,同时被俘的诗人还有王维,由于杜甫的官职太小并没有被囚禁,杜甫看着长安城中的慌乱景象,百姓们民不聊生苦楚不堪,心中也是悲愤不已,写下了著名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来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的心情。

杜甫对唐朝后期的无奈(历经纸醉金迷与安史之乱)(6)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长达七年时间,这场战争将大唐百年根基动摇,大唐的政治经济也遭到了剧烈变动。

之后杜甫逃出长安,他冒着生命危险穿越两军对峙的前线来到凤翔,终于见到了皇上唐肃宗。

当时的杜甫已经有47岁,不顾生命危险前往朝廷,这也深深地感动了唐肃宗,于是唐肃宗授予杜甫左拾遗的官职,官职虽不大,但却可以替国分忧,杜甫喜不自胜。

杜甫一心想为国效力,但还没有施展身手却被卷入到一场政治的纷争之中,当时杜甫的好友房琯在朝廷担任宰相,但却遭人诬陷,唐肃宗将他贬职,当时杜甫认为陷害房琯之人心存异念,对朝廷不利,便上书给皇上。

可能是杜甫的上书言论有些激烈,惹怒了皇上,也彻底失去了皇上的信任,还被勒令回家。

回到家与妻儿团聚的杜甫心中也宽慰不少,但对妻儿也是满心愧疚,觉得自己没做个好父亲给到他们想要的生活,还曾写下了“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来描绘杜甫的孩儿虽然有时捉弄自己,但杜甫作为父亲不忍心责备孩儿的心情。

杜甫对唐朝后期的无奈(历经纸醉金迷与安史之乱)(7)

此后长安收复,杜甫再一次回到了出长安,仍担任左拾遗一职,但由于受好友房琯的牵连,最终又被贬职到了华洲。

颠沛流离

到了公元758年,杜甫离开华洲,前往洛阳探亲,就在次年又发生了叛军战乱,杜甫从洛阳返回华洲的途中,只能眼睁睁看着战争给百姓带来的饥荒和苦楚,自己却无能为力,心中也是感慨万千,写下了史诗“三吏三别”,“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肝肺”,这其中都表达了杜甫对于百姓遭受苦难的同情和国家动荡不安的无奈。

杜甫在回华洲不久后,就辞去了这份职务,几经波折左后来到了成都,在高适、严武等朋友的帮助下,在城西修建了一座草堂,在颠沛流离这么久之后终于可以安定下来,还被称为“杜甫草堂”。

杜甫对唐朝后期的无奈(历经纸醉金迷与安史之乱)(8)

杜甫草堂

就这样,杜甫在成都呆了五六年的时间,度过了数个春夏秋冬,杜甫的老年生活依旧清贫,在自己的茅屋中,妻儿都很饥饿,自己也是难以入眠,便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最著名的诗句便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到了永寿元年,好友严武去世,于是杜甫又开始了漂泊的生活,54岁的杜甫一路向东,最终来到了夔州,在夔州柏茂林的帮助下暂时安家,柏茂林十分崇拜杜甫,还让杜甫管理一百亩的土地,杜甫每天就种种地,写写诗,这一时期也是杜甫创作的顶峰期,创作诗词达到了430多首。

杜甫在夔州居住两年之后,再次东下,途径岳阳,在这里还曾写下了著名的《登岳阳楼》,他对自己的描述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杜甫对唐朝后期的无奈(历经纸醉金迷与安史之乱)(9)

岳阳楼

舟中逝世

之后杜甫又从岳阳到往潭州,再到衡州,最后发现自己的好友已经病逝,无奈之下又只能折返潭州。

在公元770年,潭州发生战乱,杜甫再次带着家人逃往衡州,但到耒阳时,遇到江水大涨,只能在驿站等候,好在饿了五天之后县令终于派人送来粮食补给。

杜甫一直想回到长安,但迫于形势,只能顺流而下,再度返回潭州。

在公元770年冬,杜甫在从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病逝,享年59岁。

结语

这就是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虽然“诗圣”杜甫已经与世长辞,但是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后人心中。

那到底何为“圣”呢?

德才兼备者为圣,杜甫的诗词都十分有力量,他对于恶势力从不低头,对朝廷的腐败和不良社会风气都会给予批判和揭露,同时杜甫怀着一颗仁爱之心,从前文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杜甫的一生都在颠沛流离,这一路他看过太多百姓的苦楚和战争带来的痛苦代价,他也对百姓表示深切的同情与关心。

时至今日,后人对于杜甫的崇拜和热爱只增未减。

他站在人民的角度,对人民的苦楚感同身受,对朝廷的腐败痛恨不已,杜甫的一生是悲凉凄苦的,人到中年还在颠沛流离,但他的诗词却是绝美坚韧的。

杜甫对唐朝后期的无奈(历经纸醉金迷与安史之乱)(10)

我们恍惚间草草读完他的一生,却不知是什么滋味,陪他见证一个时代的辉煌与残破,如同守在茅屋里熬过五六个春秋一样的凄凉与落寞。

少有人问津的诗词终又有后人重拾起来翻阅与诵读。

又需要时隔多久,花费多少沧桑,熬过多少白发,我们才能通透他的诗句,才能通透诗句里的他。

杜甫对唐朝后期的无奈(历经纸醉金迷与安史之乱)(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