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东一带,称集镇为“街”。街是指路的两边有房屋,且房屋是用来开店设铺。东津新区有六个古街(集镇)。
东津
东津老街呈十字形分布,占地总面积约5公顷,分南街、北街、东街、西街,其格局一直保持至今不变。北街老街部分长130米,宽5至8米;南街老街部分长150米,宽约6米;东街老街部分长135米,宽约5米;西街老街长230米,宽约5.6米。
街道两侧建筑多为清代或民国时期留下的,一般为一至三进天井院式组合建筑,天井部分一般面积在4—6平方米,天井院内多以木板墙分隔,其二层梁柱部分有雕刻装饰,窗扇多镂花格,梁、柱、檩均为榫卯连接,柱下为石础,有的石础较为讲究,有鼓形、圆柱形、方圆结合,上刻花鸟鱼虫,历史故事等图案,有的石础高达1米多。在东津老街,十字街李氏家族建筑规模最大,建筑水平也较高,原院落达五、六重院之多,从十字街一直到四方井,长达130余米,目前只剩下一个天井院了。
西街与东津渡口相接,东津与樊城、襄城,因汉江而隔开。古时由襄东到樊城、襄城,必经东津渡口。通往渡口的路便形成了一条街。现今街中心仍为条石铺面的城市古老道路,其条石上深深地刻下了当年车轮碾压的车辙沟槽。街中心条石下为上世纪四十年代所筑的“盖板式”下水道。上世纪七十年代前,这条街茶馆、饭馆、布庄、茶庄林立,各色生意人在此汇聚,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在东津老街的北街,有一口四方井,井筒直径约2米,其井口为方形,上置两部辘轳打水,供当时半个东津街人的用水,其支撑辘轳的石柱上有浮雕的云龙纹,是见证东津悠久历史的古井。
老街南是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的故里,这里还保存有单氏家族皇封的一块“一品诰命夫人”碑。
东津老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还保存得很好。电影《飞兵襄阳》,曾取东津老街做外景。
东津老街
老营
老营街位于襄阳东津镇南6公里处,西隔汉水与襄城相望,并有一渡口与对岸相通,有一南北向街道,长约300米,宽约7米,为百日集市贸易。因当地群众惯于赶早集,故老营素有“露水集”之称。秦、汉代时,老营叫蔡洲,老营渡口叫蔡家渡。汉末长水校尉蔡瑁在此居住。曹操令水军都督蔡瑁在此安营扎寨,训练水兵,得名蔡村营。宋蒙襄阳之战中,蒙古大军为了包围襄阳城,而在此安营扎寨,训练水兵。随后此地得名老营。(详见本书《古遗址·老营古营寨遗址》)绿色部分已重复,可否删除。
老营以汪姓为主,又间有李姓、胡姓等。老营老街南北纵向三、四里,北挨河堤,正对原来码头,后因水位下降,或是码头不够开阔,人员来往拥挤,码头移至堤西二里地。店铺位于街道两边(今街道西边属二社村,街道东边属一社村),大都是几进的院落,铺面前都是站板。街上开有粮行、牲畜行、饭馆、旅店、轧花铺、铁匠铺、理发铺、日杂铺、染房、酒坊、手工作坊、早点摊等。因近码头,小吃特出名,尤以绿豆圆子、油条为最。
老营新街是沿着老街的街道南移,南北通贯。新建有粮站、棉花采购站、信用社、学校等。现今,老营街已不是“露水集”了,而是全天候的。街上有超市五家,饭馆三四家,面馆五六家,卖农资的、卖医药的、卖衣服的、卖电器的、修车的、开网吧的……应有尽有。临近还有很多做大生意的,诸如批发蔬菜的、收购麦冬的、收购棉花的等,一片繁荣景象。
【链接】老营集市是远近闻名的 “露水集”。何谓“露水集”呢?就是天不亮就开市至露水干(太阳升起)罢市,时间很短。原因是早上有急着赶船的人要到集市上吃饭,而集市上做完生意的人,做罢生意还要下地干农活。老营集市上的人是亦商亦农。尽管是“露水集”,却是日日集。(朱家红)
老营老街民居
打伙
打伙街,又叫打伙店。从前,曾由几户群众搭伙捐钱在这里筹办了一个日杂店,故称搭伙店,现讹为打伙店,过去也叫千家店。位于王河东十余里处。滚河自东向西从其北面蜿蜒而过。过去五条官道和七十二口水井众星拱月般的围绕在千家店的东、西、南三面,由于水、陆交通便利,千家店当时是由襄阳到枣阳的必经之路。因商贾云集,人丁兴旺,故取名千家店。因南来北往的人在此结成伙伴,或在此做生意,或一起远行,又称打伙店。还有一种说法是,因刘秀逃难,曾在此用火石打火,改名打火店,后称打伙店。打伙店在明清时期,是襄东的主要集镇。
相传,刘秀兵败之后,欲返回枣阳老家招兵买马,伺机东山再起。而王莽誓要杀尽刘氏宗嗣,斩草除根,对刘秀穷追不舍。刘秀连续赶了几天的路,又困又乏,便倒在千家店庙旁边的小路上想睡上一觉。时值春末夏初,蚊虫“嗡嗡”乱飞,让他不能入眠。他便拿出火石,“擦、擦、擦、擦”,打了许多次也不来火,他很耐烦,把火石一放,却又来火了。他点上了仅剩的一袋烟,边吸边自言自语:“这地方要是没有蚊子该多好呀。”话刚说完,当真没有一个蚊虫了。他便倒在地上睡了起来。直到现在,当年刘秀睡过的地方,一直没有蚊虫出没。
刘秀做了皇帝之后,每当谈及此段经历时总叹道:“因一时匆忙,只记得在那打火。”从那时起,千家店便改名为“打火店”,慢慢地“打火店”,成了“打伙店”。
如今,打伙店街道两边有四百多住户,常住人口一千五百多人。商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每逢农历单日,集市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打伙街
大埠
大埠古街地处东津街东十五里,街道南北向通贯,南北有两个高大的牌楼,飞檐翘角,气势典雅、恢宏。店铺与店铺之间的屋顶,均有风火墙垛相隔。街外有30米宽5米深的寨河,整个街三面环水、一面与路相连。街的南门寨河有一活动吊桥,北门连接往东津湾、黄龙垱的马路(今218省道)。
上世纪三十年代,街上有粮行、银铺(打金银首饰)、百货铺、饭馆、旅店、轧花铺、日杂铺、染房等铺面,生意兴隆。当地出了不少的名人商贾,较有影响的有:刘大刚、付开尚、戎胖子、王银匠、彭喇叭等。
大埠街民国时称中和镇。今古街口存有一碑记述较详,碑是建造中和镇记事。碑文中有字样:“中和堡”“寨墙高厚,寨濠深”、“可以建市”、“18家首人”、“共商各集资入股”、“建造门面七十二间、集商家二十多家”、于民国5年(公元1916年)“丙辰秋七月二十八聚人共商”。
大埠古街,民国初期,归第四区黄龙垱管辖(当时全县分8个区,黄龙区辖地:汉水以东、枣阳以西、滚河以南、鹿门山以北);民国25年,东津湾成了第四区,大埠古街归东津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归峪山区管辖;滚河长渠修建后归东津管辖至今。
大埠街称呼来源说法较多。其一说,中和镇建市造房所需木料是人工放木排从陨阳沿汉江而下,途中木排撞了一木船,遂赔偿他人,此时众人议论说:“这个街就不该建,大不该(大埠街)”,后来就称大埠街了。其二说:建镇初期,商户因入股份额或铺面位置等,常起纠纷,甚至吵架、斗殴,这时人们说:这个街就不该建,“大不该”。后写成大埠街。实际上,大埠街是襄东一带重要的交通要道,又是主要的商埠,从交通和经商的角度,称大埠,名副其实。
上世纪60年代,古街街道不宽、门面不大、场地狭小,不能满足周边人们买卖的需要,集市转到古街西半华里,地势平坦开阔的地方,当时称新大埠,后来就直呼大埠了。大埠古街,就没有集市了,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大埠街
霸王(淳河)
霸王街,又称淳河街,位于东津街东南十余里,又称淳河店。淳河由东向西流经淳河店时,转向南汇入汉江,绕淳河店半周,对淳河店形成了天然的保护屏障,故古人建集镇于此,淳河店名称由淳河而来。淳河街四周曾经有宽20米、深2米的护街河(现仍可见壕沟,部分被村民填平),当地百姓讲,护街河是清末时,为防红毛(可能是土匪)侵扰而建。
淳河街因与霸王山较近,新中国成立后,淳河店曾是霸王乡政府所在地,后来是霸王总支办公所在地,因此当地百姓又称淳河街为霸王街。
《一统志》记载:蒙古围襄阳时,淳河是据点之一。“邓城旁近有牛首、安阳、古城、红崖、白河、沙河、渔浦、新城、淳河、滚河十城。蒙古围襄阳,分筑诸城于要津,以绝粮援。故址尚存。”
【链接】相传,有三兄弟同在襄阳城为官,因生性耿直而得罪了权贵,故东渡汉江逃难到了淳河这个地方,他们见此处地形险要(南有霸王山,西、北有淳河,东有三道土岗),便改姓程、王、叶三姓,隐姓埋名,在此住下。三兄弟在淳河建一旅店,方便过往行人,渐渐地淳河店发展成为这一带的集贸中心,程、王、叶三兄弟后人人丁兴旺,形成了现在的淳河村三大姓。
程氏后人程拯善,前清秀才,能文能武,辞官不做,先在村里当先生,教育三姓后人,后又开医馆,造福乡里,当地居民都得到过他的好处,为淳河店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王河
王河,顾名思义,这个地方有条河,河边居住着姓王的人家。现在,王河街、王河街附近的孙王营、大桥湾、小桥湾等村庄的居民,大多都姓王,并且大多都同祖同宗。可在王河却找不到河。
过去,王河是有河的。在沿王河街、大桥湾、小桥湾一线的北面,是一个高10米左右的陡坡,陡坡的下面,有一条5米左右的小沟。这个小沟,过去是一条河,它上接滚河,下通六两河,汇入汉江。后来滚河改道,从唐店入唐白河,流入汉江。也就是说,滚河流经王河这一河段,叫王河。
从前,王河河宽水深,可以行船摆渡,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陈锷编撰的《襄阳府志》(卷之十一·里社·关梁)中就记载有“王家河渡”。那时候,从樊城,往枣阳及东,王河是必经之地。
现今在王河街的东边,有两个村庄,叫大桥湾、小桥湾,从村名上分析,过去在这两个地方,分别有一座大桥和小桥。现在桥不见踪影,可能是王河上的两座桥。
现今王河街所在的村,不叫王河村,而叫中楼村。据说,过去王河这个地方上有东楼、中楼、西楼。东楼大概在今大、小桥湾,中楼在今中楼小学,西楼即今胡家楼。
王河在清代的时候就有集镇,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王河乡政府所在地,后来乡改为管理区,辖中楼、唐店、孙王营、沈营、侯营、刘店等村。1987年——2001年,王河改为乡(乡镇建制),辖王河、打伙、大埠三个总支的20多个村。2001年撤乡并入东津镇,改为王河总支(片),辖中楼村、唐店村、孙王营村、沈营村、侯营村、刘店村等村。
王河街
(杨立武 朱家红 陈春梅 程红星)
,